祭孔乐舞始于何时,据记载,源于“六代之乐”。“六代之乐”标志着祭孔始用乐。 “六代之乐”,包括有“云门”、“大戚”、“大韶”、“大夏”、“大”、“大武。相传属黄帝、尧、舜、禹、汤、周武王六朝所作。据记载,齐武帝,永明三年(485年),“有司奏宋元嘉旧事,学生到先释奠先圣先师礼”,“今当行何礼?用何乐及礼器?时从喻希议,用元嘉故事设斩悬之乐,六佾之舞。”可见,东晋时期祭孔释奠已采用斩悬之乐,六佾之舞礼制。斩悬之乐其记谱方式,现已无从可考,而六佾之舞,均有史料记载。春秋之时,在天子使用的乐舞之中,其行列是有一定规格的就其纵横行列而言,诸侯六行,每行六人;大夫四行,每行四人。而天子八行,每行八人。就使用乐舞而言,“天子用八,诸侯用六,大夫用四,士用二”。八佾舞,八行八列,共64人,用来祭拜皇帝祖先,属于祭祀的最高级别。六佾舞,六行六列,共36人,用来祭拜诸侯极宰相。 古代佾舞具有严格的等级限。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使用佾舞是要严格遵循礼制的。《论语·八佾》说:“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熟不可忍。”季氏是大夫,只应使用四佾,而违犯规制,使用八佾舞,当然作为封建礼制,是不能容忍的。在唐以前,祭祀孔子,一般使用的六佾之舞。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孔子被封为文宣王,顺仲春、仲秋祭孔时,采用人的“八佾舞”。宋代建隆元年(960年),宋太祖更周乐舞之名,文舞还神之名,各春天逐宣室之舞。亚献、终献使用武舞。舞工128人,八佾十六列之制,文舞生64人,武舞生64人,合计128人。唐宋以后,孔子祭典,一般均采用帝王礼制。在宋代祭孔活动中,常命太常乐工数倍用官架乐歌《宣圣御赞》作祝词: 大哉宣圣,斯文在兹,帝王之式,今古之师,志则春秋,道由忠怒,贤于尧舜,日月共鉴,唯时载雍,戢此武功,肃昭盛议,海宁聿崇。 在清光绪以前,祭孔乐舞的礼制是无定规的,或使用六佾,或使用八佾,这主要根据当时统治者对孔子和儒家文化的推崇程度而论。如明代的不同时期则有“六佾”或“八佾”之不同礼制。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明王朝颁释奠仪式,二十六年(1393年)又颁布颂大成东于天下,至成化年间,一直沿用“六佾舞”。明成化九年(1473年)明王朝又将文庙释奠仪式改为“八佾舞”。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增豆笾各为十二” 。“凡文舞,云门、咸、池、大韶在庭宾阶之右位,为六列,施英韶而舞之,各有四表,表距四步为节缀,各六十四合,用三百八十四人”。“六列”、“六十四合”表明明朝曾通用“六佾舞”。明洪武六年(1373年),诏定“舞六佾”。明嘉靖九年(1530年),也是使用“六佾”。 清顺治至清光绪中期,清政府沿用“六佾”之制上丁祭孔。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又诏定祭孔升为“大祀”,“改八佾舞,行帝五礼”。于是“八佾舞于庭”以后又出现在祭孔礼仪之中,一直流行到1949年前。 祭孔乐舞的内容以颂扬孔子生前的业绩为主,是乐、歌、舞三位一体的综合艺术。其乐源于孔子所推崇的“韶”;舞源自“夏”;诗来自隋代牛弘、蔡徵的创作。乐曲八音齐全、古朴纯正、典雅悠扬、金声玉振。舞生三十六人左手执龠(音“乐”),以龠为舞具,取吹之器以立声之意;右手执羽,秉羽则取饰物以立容之意。预备姿势为双手在胸前相交,合成“十”字形。第一个舞蹈造型,代表一个字。歌生唱完一句歌词,乐曲奏毕一节,舞生正好完成一组动作,舞姿刚劲舒展,具有雕塑之美。乐生共四十五人,演奏的乐器有古筝、古琴、笙、笛、箫,以及早已在舞台上消失的,如箎(音“迟”)、损、柷、敔(音“语”)、编钟、编馨等。祭孔礼仪过程与乐舞相结合,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国学祭孔特色,给人以崇高的艺术享受。主祭官、陪祭官、执事官、乐生、舞生、歌生百余人表演,场面宏大,古朴娴静。 舞曲为清康熙年间颁布。 《迎神》。云:大哉孔子,先觉先知,与天地参,万世之师。祥征麟绂,韵和答金丝,日月既揭,乾坤清夷。 《咸平乐》。初献云:予怀明德,玉振金声,生民未有,展也大成。俎豆千古,春秋上丁,清酒既载,其香始升。 《宁平乐》。亚献云:式礼莫愆,升堂再献,响协镛,诚孚。肃肃雍雍,誉髦斯彦,礼陶乐淑,至今木铎。 《安平乐》。终献云:自古在昔,先民有作,皮弁祭菜,于论思乐。唯天牖民,唯圣虹若,彝伦攸叙,至今木铎。 《景平乐》。撤馔云:先师有言,祭则受福。四海黉宫,畴敢不肃。礼成千撤,毋疏毋渎,乐所自生,中原有菽。 《咸平乐》。送神云:凫绎峨峨,洙泗洋洋,景行行止,流泽无疆。聿昭祀事,祀事孔明,化我蒸民,育我胶痒。 《咸平乐》。春、秋二祭词周,唯春祭以夹钟为宫,倍应钟起调,秋季以南吕为宫,仲吕起调。如迎神“大哉孔子”,春叶五,秋配六、凡、上、尺是也。 乐舞中这些唱词每一句都有典故,大多出自《论语》《诗经》《大学》《周礼》《尚书》等古籍。祭孔乐舞不但对乐器有严格的规定,而且在乐曲种类方面特别讲究,分为牌子曲、经腔、锣鼓腔三大类。牌子曲和转颂、转新令、转老令等,是只奏不唱的曲词,俗称“大乐”,用于祭祀活动的开头和结尾。现行各地文庙使用的乐曲和歌词基本上是沿用北宋大成府所编撰的,共有十四首,传到明、清时期保留了六首。现在台北孔庙仍在使用的《大成乐章》还有一、迎神《咸和之曲》。二、奠帛初献《宁和之曲》。三、亚献《安和之曲》。四、终献《景和之曲》。五撤馔《咸和之曲》。六送神《咸和之曲》。 清代祭孔典礼所使用的歌词乐曲如下: 1、 迎神《咸和之曲:大哉孔圣。道德尊崇。维持王化。斯民是宗。典祀有常。精纯并隆。神其来格。于昭圣容。 2、 奠帛初献《宁和之曲》:自生民来。谁底其盛。唯师神明。度越前圣。恣帛具成 礼容斯称。黍稷非馨。唯神之听。 3、 亚献《安和之曲》:大哉圣师。实天生德。作乐以崇。时祀无数。清酤唯馨。嘉牲孔硕。荐羞神明。庶几昭格。 4、 终献《景和之曲》:万世宗师。生民物轨。瞻之洋洋。神其宁止。酌彼金罍。唯清且旨。登献唯三。于嘻成礼。 5、 撤馔《咸和之曲》:牺象在前。豆笾在列。以享以荐。既芬既洁。礼成乐备。人和神悦。祭则受福。率遵无越。 6、 送神《咸和之曲》:有严学宫。四方来宗。恪恭祀事。威仪雝雝。歆兹唯馨。神驭还复。明烟斯毕。咸膺百福。 舞,在祭孔佾舞中占有着极重要的地位。舞,有文、武之分。“羽舞”的舞者,手持羽龠,以其不用的兵器,象征文德。“干舞”的舞者手持干戈,以其使用兵器,象征武功。故舞有文舞、武舞,舞者称“佾舞生”,简称“佾生”或“舞生”。佾舞生左手持龠,右手秉翟,二者并合时,左龠在内而右翟在外,左龠横摆而右翟竖立。道具龠,属于乐器,式样如笛。普通吹奏,比笛短三孔,舞者,则是长于笛六七孔。龠,木柄,雕龙头饰金漆,龙口夹一羽或三羽。羽,野雉尾。在佾舞时,佾舞生前方有二人持节,称为“节生”,或称为“旌节生”。其作用为发号施令。站在露台左右两侧的被称为“东节”、“西节”。其作用是指挥“起舞”和“止舞”。舞者站立时,其姿势有:相内、相外、相上、相对、相背。头部动作有:仰首、俯首、侧首、。身躯动作为:正面、鞠身、侧面、回身直身。手势有:起手、垂手、出手、拱手、挽手。足部动作有;跷足、点足、出足、屈足、移足。步子有;进步、退步。体态有:授爱、辞让、谦辑、拜跽、顿首、舞蹈。 祭孔佾舞的程序一般来说如下:佾舞生36人在东节、西节的引导下,分东西两班,进入大成殿拜台,肃立待。在祭祀的六大程序:迎神礼、安献礼、亚献礼、终献礼、撤馔礼、送神礼等过程中,皆有乐章与歌词。只有三献礼才加入八佾舞。在东节的引导下,佾舞生配合诗乐的节奏,起舞。西节下令:“舞止”时,则恢复肃立姿态。每一献艺礼共记有三十二个舞资,三献礼共记有九十六个舞姿。四川绵竹市文馆所尚保管有清代祭孔佾舞的木刻版,颇具研究价值。 祭孔佾舞服装目前大致有两种类型的风格。一是沿用明朝的风格,二是沿用清朝的风格。色彩类型也有暖色和冷色两种。祭孔大典时,礼生的服装颜色,乐生是红色,佾生是黄色。明朝时认为此三色搭配最适合,最醒目。其配件有衣(穿衣)、裤(穿裤)、鞋子(纳履)、帽子(戴冠)、腰带(系带)及领由(中单)(左上右下)等六件。配套服饰包括1.冠:执事人员之冠为爵弁、青缨,延前不挽。2.衣:诸执事人员皆衣无文绀缯“单衣”。3.中单:类同今之衬衣。4.大带:古之礼服必束带,有大带、革带,革带悬系附饰,然后加大带,现仅用同衣色衣质之大带。5.履:执事绀缯“履”。6.裤袜:古之祭服,裤袜皆绛(大赤),因绛色过强烈,今皆从黑。台北孔庙目前按明朝南雍志之文舞图谱排演使用的是明制“六佾舞”,其服装式样仿明制礼服。曲阜孔庙、北京孔庙其服装式样采用清代布料礼服。其色彩均以红、黄、蓝为主色调,倾向于暖色。目前四川德阳文庙、吉林省吉林文庙、上海文庙等地普遍采用此类服装。台南孔庙、云南建水文庙则是使用冷色布料礼服,以黑、白色为主色调。其中台南文庙是黑白装束,云南省建水文庙则是黑蓝装束。也有的文庙则是采用古代丝绸戏装,如韩国一些乡校的祭孔。 对于祭孔乐舞的研究和表演,目前各地还有专业的演出团体,仅台南孔庙设立有比较专业的文庙乐局。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台湾刘鸿翱撰写的《台湾府学重修夫子庙并祭器乐器记》立于明伦堂右壁。民国七年(1918年)台南厅长枝德二《修造捐寄直台南圣庙礼器、乐器记》立于东大成坊步道左侧。道光十五年(1825年),台湾府学许德树修置礼器,府城士绅吴尚新、生员刘衣绍、职员蔡植南等捐资购置乐器,并请教习教导雅乐与佾舞,当时的一切式样均以曲阜孔庙为蓝本,文庙乐局稍县规模。光绪七年(1891年),工部聘请乐师专业执教,招来士子学习,同时成立了“以成书院”。从此,以成书院担负起文庙乐局的职责,研究释奠礼仪,担负丁祭的佾舞演出,直到今日,现以成书院隶属于台南市文庙等管理委员会,全称为:台南市文庙乐局以成书院。由理事、监事、理事长、总干事组成乐局工作班子。下设总务、礼、乐三部。设京剧务长、礼长、乐长各一人。礼部下设歌词、引赞、司香帛与銮驾四组,乐部设立钟鼓、丝弦、吹管三组。台南市文庙乐局是目前中国唯一比较专业从事祭孔乐舞研究和组织佾舞的机构。其祭孔乐舞演奏的乐器基本上为中国传统乐器。各地文庙的佾舞表演者大多数由中小学样的学生组成,也有的由当地专业艺术表演团体担任,如四川德阳文庙。近年来,曲阜孔庙仿古乐团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和需要,应运而生,并到各地巡回表演。台北孔庙的祭孔仪式初始有三家小学轮流教导学生练习,教师当天则在孔庙中举行祭典仪式。但至1955年之后,就一直由大龙国小负责。《版权属于中国国学网,若要转载请注明出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