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传统节日 >

[萧放 吴静瑾]中国岁时节日民俗研究综述(7)

http://www.newdu.com 2018-01-14 中国民俗学网 佚名 参加讨论

    (2)岁时节日与民间传说
    节日民间传说是中国民间传说的重要类别,[33]它与一般的风物传说不同,它是对节日民俗事象的解释与说明,具有明显的时间性。作为民众口传历史,节日民间传说又为节俗的传承变化提供了精神文本。
    程蔷、董乃斌在《唐帝国精神文明》岁时节日篇中对节俗与传说的关系进行了论述,他们提出了“归一化”的理论,“传说与节俗动态结合:竞争、选择、逐步归一”。促使年节传说发生归一化趋势的根本动力在于我们民族的集体意识。但要促成节俗与传说的最佳结合,需要依照一定的规律进行。首先,传说情节与习俗模式必须完全吻合,只有情节的合理性才能导致阐释的可信性。其次,某一年节传说能否与特定的年节习俗结合,还要看它是否有助于习俗活动按原有模式举行,能够保持和促进某种习俗传统活动的传说,才有希望牢固地与该种习俗相结合。第三,悲剧人物与灾难事件的传说容易被结合进节俗之中,这是统一人们的情感,升华人的精神的艺术要求。第四,能够与年节习俗牢固结合的年节传说,往往具有保证一个年节中的各项习俗活动都能顺利进行的多方面内容。年节传说是对年节习俗的附会,一旦这种附会成功,它反过来为促成习俗的传播与演变,“它不仅仅是对年节习俗的一种被动记录和解释,而是积极参与对年节习俗进行新的建构。”[34]
    贺学君的《论四大传说与节日习俗》中首先分别叙述了《牛郎织女》与乞巧节、《梁山伯与祝英台》与双蝶节、《孟姜女》与寒衣节、《白蛇传》与端午节的联系之后,提出了几个有趣的问题:传说与节日习俗究竟孰先孰后?为什么一个节日习俗会有几个传说附会?一个传说怎么会同几种习俗相关联?作者都予以了深入浅出的讨论,得出了较为合理的结论。作者认为“就一般情况来说,应是习俗产生于前。这种习俗活动,形成了一种充满生机活力的文化母体,它不断地同人们的社会生活,包括精神文化生活,进行能量交换的历史过程中,慢慢由简到繁,由少到多,由粗而精地孕育孵化出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现象,其中也造就了相关的传说。”这种造就过程主要有两种情况:其一,是习俗母体直接的产儿。这样的传说从人物到情节都是为解释习俗而特别创造的,它同习俗关系最密切,内涵比较集中、单一。其二,是习俗的存在与发展,吸引可一些正在流传而又与该习俗具有某种内在同构关系的传说,这样的传说虽有解释习俗的作用,但它同习俗关系并不密切。当然也有传说在先,风俗随后的情况,如宜兴的“双蝶节”,就很可能与梁祝传说有关。因传说而形成的“这类节日习俗内涵狭窄,与传统节日习俗相比,它缺乏一种普遍的、必然的外在生存形式。”它的生成带有很大偶然性和局限性。[35]贺学君的这一论述清晰地揭出了节日与传说的关系,对于今天各地利用民间传说争夺节日起源地的论战来说,无疑有着现实的理论启示意义。
    汪玢玲《牛郎织女传说考释》一文用丰富的资料证明了七夕节形成于前,牛女结合在后的节俗与传说的一般关系。[36]屈育德在《牛郎、织女与七夕乞巧》一文中也是从民间传说与岁时习俗的关系出发作讨论的,她认为七夕牛郎织女相会的传说对于乞巧节的形成和节日的习俗活动有决定性的影响。萧放在《七夕节俗的文化变迁》中,认为牛郎织女的传说在战国末期秦朝初年已广为流传,当时民间认为七月初是婚嫁的禁忌日,这可能是牛郎织女分离的传说影响民俗生活,也有可能是民间已有七月初的婚姻禁忌,然后以织女、牵牛的传说来特别强化这一习俗。七夕习俗的变化是在汉魏时期,这一时期民间传说出现明显变化,传说也带上了时代生活的烙印。[37]徐杰舜、陈顺宣的《从民间传说看汉族传统节日的起源》一文,认为汉族传统节日主要源于生产和历史,并从这两个方面找到了众多的民间传说来加以论证,最后得出的结论是:“自然性和人性多与神性,又大于神性的汉族,其传统节日的起源基本上不可能是宗教的,而只能是世俗的,即不是起源于农事,就是起源于历史。”[38]。这种说法虽然可以找到一些例证,但是值得商榷,其根本的问题是忽视了古代社会民众的精神生活,并将民间传说历史化,所以导致了其结论的偏颇。
    传说与节日仪式之间的结构关系是一个有关节日研究的深层次问题,较少人注意到这个方面,台湾学者李亦园与福建学者李少园合作撰写的《端午与屈原——传说仪式的结构关系再探》一文,是这方面的代表作。他们认为:“五月五日端午节最早似与介之推的传说一起搭配,后来却因为种种因素无法配合,所以才用屈原投江的传说来补充,而这就表现了古代季节性仪式与传说之间的‘任择’(arbitrary)关系。仪式与传说之间并无真正的关联,或者更明白地说,仪式举行的背后并不一定真正有一个戏剧性的‘本事’存在,但是为了保证仪式的合理执行,就需要借用一则动人或富有戏剧性的传说来支持肯定它。”[39] 
    此外孙梅花的《祭灶与灶神传说及其社会文化基础》是结合民间信仰和民间传说对灶神的个案研究。作者对祭品与灶神传说、灶神职责的变化与祭灶品的更替两个方面做了历史性的阐述,并综合政治文化、经济文化和思想意识三方面对于祭灶和灶神传说的社会文化基础做了系统论述。[40]
    综上所述,对于岁时节日中的民间信仰和民间传说,我们可以从多个不同的角度切入,进行不同层次和方面的研究,探究它们中间的内在联系和各自的特征、生存方式及其演变流传的情况等,应该说这一方面的研究还有很大的空间可以发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