袋足陶鬶 规格: 通高30.6厘米 Total Height 30.6cm 出处: 唇边的微笑:酒具 年代: 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 类型 质地类型: 陶器 功用类型: 酒具 栏目关键词: 史前时期酒具 收藏地: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主题词或关键词: 鬶 辅助分类项: 酒具 中文名称: 袋足陶鬶 英文名称: Bag-legged pottery gui 【西夏侯人的肖形酒器】 该器系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居民遗留下来的酒器精品,1962年出土于山东省曲阜市西夏侯遗址。夹砂陶,呈橙红色,椭圆形侈口,敞口流的根部明显收敛,上粗下细的高颈向前倾斜。腹体呈三角形。低裆,裆顶较宽平。足尖里加泥球。三足尖的间距大体相等。有仿索状和宽带状两种把手。表面修磨得较光滑。腹间加一周绳索状附加堆纹,面及颈下都装饰方形泥突或泥饼。 【陶鬶发展中期的标准器形】 山东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常见的陶鬶,经历了三次大的器形变化。最早是平底实足形鬶,后发展为细颈高裆大袋足鬶,龙山时期呈高流、长粗颈、袋足,腹部不如以前那么肥硕,整体匀称可爱。西夏侯遗址出土的这件陶鬶,就是陶鬶发展到中期时的标准器形。西夏侯遗址发现的二十余件陶鬶,普遍施有陶衣,表面修磨平光,没有烟熏的痕迹,器腹内壁也没有粘附水锈。这说明,陶鬶在早期和中期偏早阶段,主要当作斟酒器使用,其温酒的功用只是到后来才出现的。 猪形灰陶鬶 规格: 长21.5厘米、通高18.5厘米 Length 21.5cm·Total Height 18.5cm 出处: 唇边的微笑:酒具 年代: 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 Dawenkou Culture of the Neolithic Age 类型 质地类型: 陶器 功用类型: 酒具 栏目关键词: 史前时期酒具 收藏地: 中国历史博物馆 the Historical Museum of China 主题词或关键词: 鬶 辅助分类项: 酒具 中文名称: 猪形灰陶鬶 英文名称: Pig-shaped gray pottery gui 【摹仿家猪身形的陶质酒具】 猪形灰陶鬶1975年出土于山东省胶州三里河遗址。整器呈猪形,四肢缺失,外表呈灰褐色,类似猪皮的颜色。头部粗短,双耳上翘,嘴两侧微露獠牙。猪身肥胖,脊背平直,圆臀上安有较高的器口,与猪的身体相通,口沿部斜出喙状流,背部有扁圆的横扳,臀部有上翘的小短尾巴。 【古代猪的身价】 猪是大汶口文化的主要家畜之一,并成为财富的象征,在很多遗址内都发现了丰富的猪骨骼。大汶口文化的居民生前以猪为主要肉食,死后也用猪随葬,以示富有。仅三里河遗址内用猪下颌作随葬的墓就有十八座,最少的两块,最多的达三十七块,随葬猪下颌多的墓葬中,其他随葬品也多,墓葬的规模也大。据专家研究,这件猪形灰陶鬶的造型是以家猪为其原型的。猪被大汶口文化居民作为财富的象征,加以炫耀,有人复原大汶口文化的房址时也不忘在墙壁上画几个猪头,以标识该房主的身份地位。猪在当时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是极高的,而以猪的形象来制作酒器,也显示了大汶口人对酒的喜好。 彩陶觚 规格: 高15厘米 Height 15cm 出处: 唇边的微笑:酒具 年代: 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 Dawenkou Culture of the Neolithic Age 类型 质地类型: 陶器 功用类型: 酒具 栏目关键词: 史前时期酒具 收藏地: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主题词或关键词: 觚 辅助分类项: 酒具 中文名称: 彩陶觚 英文名称: Painted pottery gu 【大汶口文化的饮酒器】 该器出土于山东省兖州市王因遗址的一座墓葬中,尖圆唇,大口外侈,曲腹较深,小平底,底沿外凸较宽。器内器外皆施红彩,器外腹在红彩地上又绘以黑彩弧线三角,犹如黑地上彩绘的红色花瓣纹一样,也许这正是几千年前东夷匠师所想达到的艺术目的。 【觚的演化历程】 觚本身是饮水、饮酒之器,最早产生于新石器时代中期。陶觚从新石器时代一直沿用到商代晚期,铜觚出现于商代早期,盛行于商代中、晚期,西周早期仍有人使用,但已不是主流。陕西省长安县普渡村西周墓中出土的铜觚,风格与商代晚期铜觚酷似,大概是流传下来的商代晚期旧物。铜觚、爵、斝是商代青铜酒器的基本组合,但从组合关系上看,觚作为一种酒器,不可能取代斝的温灌功能,也不会代替爵的饮用功能。从历史的角度看,觚宜做饮器,若从实际应用方面考虑,也许它还兼具温、灌、饮用之多重功能。这件彩陶觚,制作精美,彩绘细致,颜色鲜艳,是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不可多得的酒器珍品。 兽形灰陶鬶 规格: 口径5.4厘米、长26厘米、通高21.5厘米 Mouth Dia.5.4cm·Length 26cm·Total Height21.5cm 出处: 唇边的微笑:酒具 年代: 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 Dawenkou Culture of the Neolithic Age 类型 质地类型: 陶器 功用类型: 酒具 栏目关键词: 史前时期酒具 收藏地: 中国历史博物馆 the Historical Museum of China 主题词或关键词: 灰陶 鬶 辅助分类项: 酒具 中文名称: 兽形灰陶鬶 英文名称: Beast-shaped gray pottery gui 【史前兽形陶鬶的身姿】 整器1974年出土于山东省胶州市三里河遗址,泥质灰陶,兽首前伸上昂,双耳立耸,张口露齿,双目前视,体较肥,四肢粗壮,从后部看,应有尾,现已残失,尾下有凸圆形肛门及雄性生殖器,背上有圆柱形器口,口后有环形宽带鋬,两侧饰锯齿纹。整个造型合理美观,是三里河遗址出土陶器中较精美的一件。 【具有温酒和斟酒两种功用】 从山东地区出土的史前陶鬶残片上偶有残留水垢,可以看出,陶鬶可能是一种温酒器具,温完之后,则可直接斟入饮酒器中。因此说,陶鬶可能具有温酒和斟酒两种功用。这件兽形灰陶鬶可能是一种以斟灌为主,兼具温酒功能的酒器。 【沿海居民渔猎生活的产物】 出土这件陶酒鬶的三里河遗址,位于山东省胶州市三里河村,东南为胶州湾,胶莱河及其支流环绕其外,南临南河,气候宜人。众所周知,我国沿海地区的居民自古以来就以渔猎为生,而出海特别是在较冷的季节出海,渔民一般都要喝些温酒,作为温酒的酒壶自然就显得极为重要。此器上面有口,便于往里面倒酒,提着上部的把手从嘴部往外倒温暖的酒,看着就是一种享受。 【三里河兽形陶鬶的拷贝】 与胶州市三里河出土的兽形灰陶鬶极其相似的陶鬶,在山东泰安市大汶口遗址也出土一件。夹砂红陶,圆面耸耳,拱鼻,张口,四足,短尾上翘,耳穿小孔,背装提手,尾根一筒形口,可由此注入美酒,兽口可向外倒出酒液。体肥壮,近似猪形,通体施红陶衣。通高21.6厘米。属于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遗物。现藏山东省博物馆。在山东省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出土了不少的肖形陶酒器,均制作精良,模仿惟妙惟肖,有猪、狗、禽鸟等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动物形象。这件大汶口遗址出土的兽形红陶鬶可能就是家养狗的形象,是这些肖形酒器中最为精致者之一,弥足珍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