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料图:鼻毛酥。来源:华西都市报 宜宾横江古镇手工小吃眉毛酥遭遇市场困境 历史悠久 眉毛酥的历史要追溯到清朝,眉毛酥每一代技艺传承人都是唯一的,制作工艺绝对保密,且传男不传女。 传承困境 很多年前就没有做这个眉毛酥了,我身体不好,一次制作要花二三个小时,我实在是站不住了。” “人们常说吃在四川,宜宾人常说吃在横江”,一句话道出了横江镇深厚的饮食文化底蕴。今年8月,宜宾县在各乡镇进行民歌打捞活动的过程中,近乎失传的纯手工小吃——“眉毛酥”逐渐浮出水面。 宜宾县科教文卫工委主任郑启友介绍,眉毛酥的历史要追溯到清朝,制作工艺绝对保密,曾经在贩卖时一度供不应求。但可惜的是,在2000年左右,这个小吃渐渐地消失在大众的视野里。 打捞民歌失传名小吃浮出水面 今年8月,宜宾县在全县举行了民歌比赛,发掘当地的民歌文化,当活动在宜宾县横江镇举行时,意外发现当地曾经老少皆爱的名小吃“眉毛酥”已经找不到踪迹了。由此,眉毛酥成为了外界关注的话题。 据悉,横江古镇是一个具有千年历史文化的商贸重镇、曾经拥有着人流量过万的水陆码头。这在奠定横江古镇丰富的饮食文化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据宜宾县科教文卫工委主任郑启友介绍,眉毛酥的历史要追溯到清朝,眉毛酥每一代技艺传承人都是唯一的,制作工艺绝对保密,传男不传女。曾经在贩卖时一度供不应求。但可惜的是,在2000年左右,这个小吃渐渐地消失在大众的视野里。 记者走访横江镇难觅眉毛酥 为了寻找这道传统的纯手工名小吃,记者到横江镇走访。谈起眉毛酥,在当地几乎是家喻户晓。据当地的一些居民介绍,已经有好多年没有吃过那种食品了,就连制作工艺都已经失传了。 “至少有10年没有吃过眉毛酥了,以前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都喜欢吃。也不知道什么原因,渐渐的,做的人少了,一直到最近几年就几乎看不到了。”家住横江镇经营副食的王大姐这样说道。由于失传的时间比较长,而且很长时间没有眉毛酥卖,“小的时候这里基本上到处都有卖的,那个时候才几毛钱一个,现在吃不到了还是感觉有点惋惜。”一位大伯说。 随后,记者走访了横江镇的几条街巷,当记者问及两名孩子是否吃过“眉毛酥”时,两个孩子都摇头表示没有听说过。 工艺复杂成为小吃失传的主因 曾经盛极一时,家喻户晓的名小吃为何就这样逐渐被人遗忘了? 尹正文是横江镇当地土生土长的居民,据他介绍,曾经他也做过几年眉毛酥,而且还比较畅销,后来渐渐吃的人少了,价格高了,而且制作工艺很麻烦,就不再制作销售了。 “由于制作工艺很麻烦,每个眉毛酥都需要用手工一一制作,很费时间。在加上这个小吃都是用糖和猪油来制作,现在物价很高,制作成本就增加了,以前一个眉毛酥只要一块钱,现在至少得三四块。”尹正文这样告诉记者。当地一些居民表示,一些眉毛酥不正宗影响了口感,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眉毛酥的销售。 眉毛酥第五代传人闵孝龙:愿把手艺教给希望学习的人 闵孝龙是“眉毛酥”载入记录的第五代传人,记者联系到已经61岁的闵孝龙,“我很多年前就没有做这个眉毛酥了,年纪大了身体也不好,制作工艺那么繁复,一次制作要花2到3个小时,我实在是站不住了。” 据闵孝龙介绍,37岁的时候,他从外地回横江,没有工作,开了一家生意不太好的面店,遇到了蓝义光的儿子蓝光,他教会了闵孝龙制作工艺,“当时我一做出来就被卖光了,我也教过一些徒弟,但是很多都学了一些皮毛就自己去挣钱了。”闵孝龙说,现在他尽量地教会自己的儿子这门手艺,也会尽量地把自己的手艺完全地教给希望学习的人。 眉毛酥因手工捏成眉毛状,故名。产品红黄间隔,色泽鲜艳,入口酥而香脆,甜而不腻。 做法:用开水将一半面粉冲成糊状的熟芡,另一半用熟猪油将面粉和转,然后将水发面和油发面搅拌均匀,各分三分之一。将其中两份与赤红和赤绿的色红混合,再将全部混合面粉揉合,形成三种色彩,成条分小团,压扁加馅。馅用炒熟芝麻、白糖、少量熟猪油混合。用手捏成眉毛状,下入盛有猪油的铁锅炸,炸到合适起锅即成。 (罗小漫 陈雨音 摄影报道)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