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看历史》2011年7月刊,作者:刘永峰,原题:《重回蓝海:大清海军的末日救赎》 原编者:1905年,叶祖珪的去世,只是当年经历甲午之耻的清朝海军衰败凋零的一个象征而已。而不久,带着一份痛定思痛的海洋蓝图,由一群败军之将领衔的破败舰队,在晚清的余晖中,开始了重回蓝海的缓缓启航。 1905年夏天,长江下游溽热难耐,时任南北洋海军统领兼广东水师提督的叶祖珪,从南京沿江而下巡视炮台及水雷营地时积劳中暑,又染上了伤寒,不久死在上海军营之中,享年53岁。该年1月,是清廷首次决定统一南北洋海军,而他作为第一任统领在任还未到半年时间。 这位当时大清海军最高长官的突然去世,令朝野上下一片愕然。后来,叶祖珪灵柩移归故里时,朝廷诰授其“振威将军”谥号,祭悼仪式上从福州达明路叶氏故居到西门外,十里长街,素幔蔽天,“有越千里来送葬者”“将吏皆哭失声”。这位海军将领的去世,也只是当年极盛时期的清朝海军衰败凋零的一个象征而已。 那个时候,李鸿章、左宗棠、沈葆桢、刘坤一、丁日昌,这些近代海军事业的奠基者,都已或早或迟地撒手西去;而最早的,也是鼎盛时代的那批优秀将领们,因为甲午战败受罪裁撤,也都一度四散飘零。重新复出的叶祖珪,刚刚肩负重任不久,便又染病身亡,在大清海军最需自我拯救的时刻,那希望之光却显得那么微弱黯淡。 如果说,将星陨落所带来的悲伤还在其次的话,那么更为刺痛人心的,则是甲午之后的那段时期内整个海军透出的一片沉沦的景象。 沉沦 甲午之前,经过三十年洋务的积淀,清朝海军的规模,一度达到亚洲第一、世界第四(王双印《甲午战后中国海军近代化建设述论》),然而,中日海战中,大清海军的精华北洋舰队,几乎一夜之间就灰飞烟灭,而此后,清朝整个海军的境况也长久地陷入了一蹶不振的时期。 威海战败后,一度声势皇皇的北洋水师就仅存“康济”一艘练习舰而已,朝中清议者纷纷以惨败来弹劾、斥责以李鸿章为首的洋务派怯战畏敌、误国卖国。舆论压力下,清政府不仅将总理海军事务衙门及海军内外学堂全部停撤,而且其后将北洋海军的武职实缺,自提督以下至外委计315名,也概行裁撤,士兵被一律遣返。 无论如何,那都是大清海军最早培养出的一批现代海官人才,他们或战亡或自杀殉国,幸存者中,叶祖珪待罪天津。多数史料里,邱宝仁、林国祥不知所向。萨镇冰回到原籍福州,当时他父母已逝,萨夫人陈氏不久后也去世,37岁的萨镇冰从此孑然一人。史料记载萨镇冰为官清廉,不蓄私产,此时竟囊空如洗,处境悲惨,连两个子女也无法抚养,只能在城内应缙绅之聘,教授各子弟西学,以维持家计。 海军的萧条不仅是北洋,在福建,曾被誉为中国近代军舰制造“开山之祖”“海军人才摇篮”的福州船政局也经历着同样的衰败。1896年以后的大约十年里,福州船政局人事更替便异常频繁,由裕禄至松寿,前后凡历11任,情况也每况愈下。资料统计,1896至1907年,12年间,海关累欠船政经费达460万两之巨,船政仅造船只5艘,平均两年还不能造一艘。此后数年,都是闽浙总督兼理船政,船厂不再造船,只靠修理船只所得来维持船政局的费用,毫无建树可言。在人才培养方面,也出现了难以为继的局面,所派出洋留学人数与前期相比大为缩水。 1897年,福州船政局选派施恩孚等六人往法国学习制造,此时为了节省开支,对留学生的监督制度也有变更,洋监督被取消了,仅设华监督一人。这批学生原本定期六年,可到1900年,使法大臣便以无款垫付留学生费用为由,要求将其撤回,福州船政局只得决定学生学满三年中止,回国后就厂学习,就这样,大清最后一批海军留学生的学业也半途而废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