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明王朝被小小缅甸打败 明初,在云南布政使司下除了正式府州外,还设有“三宣(宣抚司)六慰(宣慰司)”。1531年(明嘉靖十年),缅甸东吁王朝建立,统一缅甸,并不断进攻明朝所属的土司。至十六世纪三十年代,“三宣六慰”全部落入缅甸手中。明朝出兵反击,收复了部分失地,但“六慰”中除寮国之外都已为缅甸所有,明朝仅保住了“三宣”。 明朝初建,西藏的政教领袖乌思藏摄帝师喃加巴藏卜在洪武五年(1372年)遣使纳贡,第二年就亲自入朝,受封为炽盛佛宝国师。明朝曾多次派使者去西藏地区,在部分西藏地区设置了乌思藏都指挥使司。严格来说,西藏也不属于明朝的疆域。因为,明朝没有象清朝哪样连其活佛都可以任免,西藏当时是政教合一,佛教地位崇高,明朝不能有效控制其佛教势力,因此,西藏在清朝才成了中国真正的疆域,明朝则不然。法王制度就和明清两朝朝鲜国王即位要经过中央政府批准一样, 只是表明西藏是中国的附庸国, 明朝时候中央政府对西藏还没有行使主权。 六、内乱不断的蒙古 明朝却无力统一 今新疆、内蒙古、青海和甘肃的一部分在绝大部分时间都不属于明朝疆域,在这些地区建立的政权主要有鞑靼,瓦剌,哈萨克,叶尔羌,土鲁番等。别失八里 1370年(明洪武三年)察合台汗国灭亡后其后裔所建,辖境包括今新疆除哈密和额尔齐斯河、乌伦古河以东北地区以外,境外巴尔喀什湖、塔什干以东和帕米尔高原。都城在别失八里城(今新疆吉木萨尔北破城子)。1418年迁都亦力把里(今新疆伊宁市)。 卫拉特是西部蒙古民族。明代称瓦剌,到17世纪后期称卫拉特,又称厄拉特。历史上蒙古民族是由两个基本部分组成的。古代两分为“草原百姓”和“林中百姓”(卫拉特、布里亚特)。到后来为东部蒙古(中央蒙古)和西部蒙古(以卫拉特为主)。瓦剌先世为“斡亦剌”。原居住于叶尼塞河上游八河地区。成吉思汗立国时,所部有四千户。与成吉思汗黄金家族有世婚关系,在蒙古国中一直享有“亲视诸王”的特殊地位。14世纪时,以元朝皇室衰微,遂乘机扩大实力,积极参予各派系纷争。在马哈木、太平、把秃孛罗分领瓦剌时,瓦剌实力相当强大,时称“四万卫拉特”。辖境除叶尼塞河上游外,还包括额尔齐斯河上游、科布多东南札布罕河流域等地。他们为同控制着汗位的东部蒙古贵族分庭抗礼,并进而称雄于漠北,一面结好于明廷,遣使向明廷贡马。一面又积极同东部蒙古统治集团进行斗争。 1414年,明成祖统兵北征,与战于忽兰忽失温(今蒙古国乌兰巴托东),马哈木败。东部蒙古阿鲁台又发兵往击。马哈木又败,积忧愤死。子脱欢继袭,明廷仍封之为顺宁王。 1423年,阿鲁台与明廷关系恶化,被明军击败,脱欢乘隙于饮马河(今克鲁伦河)破其众,俘其大量马驼牛羊和部众。饮马河之捷,使脱欢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得到大大加强,统一瓦剌各部。 1434年,又出兵击阿鲁台于母纳山(今内蒙古乌拉山)、杀阿鲁台及其子失捏干,尽收其部众, 东西蒙古一时俱为所有。脱欢本欲自立为汗,但因他不是成吉思汗“黄金家族”遗裔,受到部下的强烈反对。于是拥立元裔脱脱不花为汗,并让其管辖阿鲁台旧有部众,居住于呼伦贝尔草原一带;又将己女嫁与脱脱不花为妻,自为太师,居住漠北, 直接掌握蒙古的政治、经济实权。 1439年,脱欢病死,子也先(蒙文称额森)继位,瓦剌在其统治时期,势力达到全盛。 控制东部蒙古各部,一面又利用军事征讨、封官设治、联姻结盟等手段,把乞儿吉思、哈密、沙州、罕东、赤斤、兀良哈三卫等,分别置于自己统治之下。又结好女真各部,使之为其效力。极盛时势力东抵朝鲜,西达吹河、塔拉斯河,北括南西伯利亚,南临长城。 1449年夏,也先借口出兵进攻大同、宣府、辽东、甘肃。明英宗在宦官王振怂恿下率兵亲征,也先诱明军至大同,破其前锋。接着,又聚军于土木堡,歼灭明军主力,俘明英宗以去,史称为土木之变。同年十月,也先进围北京,企图迫明廷订城下之盟。 但因北京军民英勇奋战,也先计划未能实现。由于伤亡惨重,加上兵士厌战,内部矛盾重重。1450年也先被迫将明英宗送还,双方重新恢复正常通贡互市关系。也先与脱脱不花向不相睦。脱脱不花名义上虽然是汗,但实际权力却操在也先手里。也先自恃势强,垂涎汗位,欲立己姊子“为太子”,脱脱不花拒之,双方发生激烈战争。脱脱不花初与弟阿噶巴尔济联兵,彼此实力大致相当,难分胜负。后因兄弟内讧,阿噶巴尔济叛投也先。脱脱不花势孤被败,遁入兀良哈(唐努乌梁海)。脱脱不花死后,也先自称“天圣大可汗”,建号“添元”,以次子阿失帖木儿为太师。 后来东部蒙古达延汗再兴,瓦剌部则移师西北地区,势力一度扩张至伊犁河流域一带。 瓦剌分为四大部:准噶尔、和硕特、杜尔伯特、土尔扈特。 17世纪初,准噶尔部强势控制天山南北,土尔扈特部西迁到伏尔加河沿岸,和硕特部又在固始汗率领下迁到青海。 明廷始终无法统一征服蒙古诸部,终于造成了瓦剌的独大,可以说,明朝前期的军事失利,是酿成了后来土木堡的惨败皇帝被俘夫的罪魁祸首!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