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东汉时期,中国与北匈奴因争霸中亚,一共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战争。 第一次——公元73年——公元74年 第二次——公元89年——公元91年 第三次——公元119年——公元127年 是为“三战”。虽然每次都是汉朝的胜利,但是每次胜利后的汉朝,也不能长期维持其所得的战果。最后,北匈奴被彻底的驱逐西逃,再无法在远东地区立足,但是此时获胜的却是鲜卑人,而不是汉王朝。 第一次战争——转自中华网-军事频道 公元73年春,汉军率领乌桓、鲜卑以及羌胡等部落的附庸军,兵分四路,出师讨伐北匈奴。汉军联军在各路都取得满意的战果。其中,窦固指挥的部队,进军西北,直达天山。并击败了匈奴的呼衍王。这个呼衍王的称呼比较奇怪。之前匈奴各王中,并没有呼衍王这个级别的官位。因此,我想这是公元1世纪之后,北匈奴逐渐向西方转移时弄出来的这么一个古怪的封号或者是官爵。设立这个官位之后,呼衍王在整个匈奴的政治组织中的地位逐渐的增强,此后,中国的历史书中也逐渐出现了关于呼衍王的记载。但是中国历史书籍中关于匈奴单于的记载反而稀少的可怜。呼衍本来是匈奴贵族的一个大姓,册封呼衍王,是否也因为皇室逐渐的衰微,需要贵族的鼎力扶持呢?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我。 窦固击败呼衍王之后,斩杀近千人,一直追击到现在的巴里昆胡湖畔,到达了匈奴人的心脏地带。后来窦固撤军的时候,在现在的新疆哈密一带设立了军事驻屯人员。此后,东汉也就以此作为北进匈奴的根据地了。 到了公?同年,汉朝设定了西域都护,控制西域的各个国家。西域都护的恢复,是窦固的功劳。但是要是论贡献,是不应该忽略班超的作用的。班超出身名门世家,于公元73年班超以36人征服鄯善和于阗,杀匈奴使臣。铲除了匈奴在当地的势力。班超的这36人使节,在现在看来就是一支特种突击部队,班超的成功,震撼了西域的各国。第二年,汉军平定了疏勒,于是,东汉在喀什加里亚地区的声威重新强大起来,并且随着西域都护的设立,喀什加里亚地区,重新臣服了汉王朝。 转自中华网-军事频道 这些内容,基本就是翻译的《汉书》和《后汉书》 到了公元75年,汉朝在中亚地区的声望还是很高的,当时居住在满洲利亚和蒙古高原地区的乌桓和鲜卑人,还有当时的南匈奴人,当时已经基本臣服了汉王朝,而北匈奴当初控制的喀什加利亚地区,后来也逐渐依附了汉王朝。而自从西汉灭亡之后已经不再和汉朝联系的乌孙王国,也于公元75年派王子来中国做人质。 随着一系列的军事胜利,汉朝重新在喀什加里亚地区取得了战略的优势。但是,北匈奴却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失败。公元75年,匈奴进攻车师,并鼓动鄯善、龟兹等王国军队攻杀了汉军设立在西域的都护及政府军部队。当时,汉明帝死,汉章帝即位,章帝不想消耗国家的实力用在蛮夷之地(“不欲疲敝中国,以事蛮夷”),于是置整个喀什加里亚地区于不理,公元76年,汉章帝废西域都护不设,并且撤离了车师境内的驻军,公元77年,汉章帝又下令取消在伊吾的屯田。于是,汉朝将领辛辛苦苦征服的喀什加里亚地区,又重新交还给了匈奴人。并下令招当时驻扎在西域的班超回国...... 此时的北匈奴,已经失去了和汉王朝继续争霸的实力和勇气。公元85年“时北虏衰耗,党众离畔,南部攻其前,丁零寇其后,鲜卑击其左,西域侵其右”。两年之后,也就是公元87年,鲜卑更是大破北匈奴,杀死了北匈奴的单于,并“取其皮而还”——一代帝国的君王,落得如此下场,可悲可叹。 班超公元78年回国,奏请章帝,继续留在西域,帝准。于是,此后的10年,班超积极经营西域,平定了疏勒、莎车等国的叛乱,并逐渐的完全获得了对塔里木河流域的喀什加里亚地区的控制权。 公元88年,主张和平而保守的汉章帝去世,儿子汉和帝即位,当时年仅10岁。窦太后临政,因为他哥哥窦宪犯了重罪,自求出击北匈奴,想依靠战功而免死。此次作战,开始于公元89年,连续三年之久,后匈奴大败,破敌出塞3000里,深入蒙古利亚高原,并在石头上刻下了自己的战功。当时的严重情况,甚至导致了北匈奴的单于也想投降汉朝,匈奴派出了使臣参加和谈,但是和谈不成功,第二年,公元90年,窦宪派兵西出凉州,进攻当时北匈奴据守的伊吾,就是现在的哈密,取得了重大的胜利。不久,当时的前、后两个车师,也脱离了匈奴的影响,重新臣服汉朝。当时窦宪想招降北匈奴,但是遭到了南匈奴的反对,因此没有成功,公元91年,窦宪再次出击北匈奴,这次追击的更远,史书说追击了5000里,最后连北匈奴的单于也不知道跑到了哪里。 转自中华网-军事频道 北匈奴单于的远逃,就是北匈奴帝国崩溃的开始。当时的南匈奴的人民本来能够有机会占领北匈奴的土地,并且实现民族的统一与和睦。但是窦宪担心会因此而导致匈奴再次统一为一个庞大的帝国。因此,公元92年,窦宪立北匈奴单于的弟弟于除建为单于,于是,南北两个匈奴部落虽然并蹲,但是都臣服于汉王朝。可惜后来窦宪被杀,于除建反汉,后为汉兵所杀,自此,中国历史书籍中就对北匈奴的记载更少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