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灯大鼓是北京曲艺演唱中一种古老的表演形式,确切地讲“含灯大鼓”是以演唱形式命名的,不是一个独立的曲种。 “含灯大鼓”最初叫“叼灯大鼓”也叫“衔灯大鼓”。来源于满清八旗子弟唱岔曲时发明的一种娱乐游戏。他们时常在书房里唱曲,信手拿来两支毛笔,把笔管的尾部分别叼在嘴里,用后槽牙咬住,边咬着毛笔边唱,竞赛看谁唱得字正腔圆。演唱者经常含含糊糊,精神稍不集中,笔就会从口中滑落下来,惹得大家哄堂大笑。票友们在此基础上发展,用银或白铜制的链子拴着一个瓷制灯碗儿,两根小红木棍儿代替毛笔,挑起灯碗叼在口中演唱。演唱时可多加灯碗儿,从一个加到九个叫叼唱“九莲灯”。每上一灯都有四字吉祥话儿,如:一团和气、和合二圣、三阳开泰、四季平安、五子夺魁、六国封相、七(妻)才子禄、八仙过海、九子十成等说词。 “含灯大鼓”的表演形式特殊,演唱时表演者口中衔一根竹筷,以竹筷为支架,在嘴前架置一个龙头式灯座,其上点燃蜡烛,演唱时不得张嘴,同时又要求唱词的吐字清晰。本文试图通过声学分析,从声学特征上初步了解“含灯大鼓”演唱发声与正常发声的异同。实验结果显示,虽然口衔竹筷发音会使元音的共振峰发生变化,但其元音共振峰模式没有发生变化,故“含灯大鼓”演唱者仍然能发出清晰的元音。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