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漫谈 >

点将台·老鲍谭古:忠恕的取舍

http://www.newdu.com 2018-01-23 国学网 佚名 参加讨论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可是,就在同一章中,孔子曾对子贡说过,他有一个“道”一以贯之:“夫子之道,忠恕而已。”
    “恕”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将心比心,你所不愿遭遇到的,千万别强加给别人。“忠”呢,是“恕”的积极的一面:你想要的,也要帮助别人达到,用孔子自己的话说,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可见,忠是积极的道德;恕是消极的道德。“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还是孔子核心思想“仁”的基本内涵。
    那么,为什么在回答子贡的问题时,孔子几乎是毫不犹豫地剔除了“忠”,而保留了“恕”呢?
    我的理解是:首先,从“终身行之”的角度,“忠”是对别人做有益的事;“恕”是不对别人做有害的事。“忠”是“做”;“恕”是“不做”。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的只是一种品行;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需要能力的。因而,“忠”不是人人能做、时时能做、事事能做的。
    “忠” 和“恕” 的区别还不仅在此。
    “忠”的定义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里面暗含着一个前提,那就是:人有共同的爱好与追求。
    但问题是,人与人之间有相同的欲求,也有不相同的爱好。简单地以为自己想要的别人也一定想要,就是强加于人。
    更值得警惕的是,忠,只是相对真理,一不小心,它还会被坏人利用。坏人假冒对我们“忠”,来代替我们选择,从而奴役了我们的灵魂。
    在中国古代,专制君主用暴力来压服人民,实行专制,用“忠”的借口,宣称君主代表“集体”的利益,剥夺每一个“个体”权利;宣称代表“长远”的利益,剥夺人民当下的利益——言之凿凿,理所应当,从而让人民放弃对立而服从。
    商鞅指导下的秦国,李斯指导下的秦王朝,朱元璋的大明,康熙、乾隆的大清……古今中外,哪一个专制君主,独裁者,不是声称代表人民的利益,从而冒充人民的代表,来实行独裁统治呢?
    孔子看出了这个潜在的危险,并且,语重心长地发出了警示。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恕”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信念,正是对“忠”的片面性的纠正,是对“忠”有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的预防,是对“忠”的历史罪行的控告、警告与反抗。
    鲍鹏山    光明日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