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漫谈 >

路文彬:想起傅斯年的比喻

http://www.newdu.com 2018-01-23 国学网 佚名 参加讨论

    据台湾学者萨孟武先生回忆,当年傅斯年先生曾给他打过这么一个比喻,说德国学生是狗,美国学生是猫。傅先生的意思是,狗是认人的,德国的学生都跟着教授走,只要知道某位教授的人品好、学问好,便是跟定了他。不管这位教授迁往哪所大学就职,他们也都要想方设法地不离不弃,紧随其后。而猫呢,是只认屋不认人的;美国学生一心只想上哈佛上耶鲁,根本就不问教授的为人与为学究竟如何?所以,美国学生都像猫。
    萨先生照此推断,以为日本的学生也是猫,因为他们无非都是只要能上日本当时最有名的帝国大学就算万事大吉,没有谁会考虑教授不教授的事情。至于台湾的学生呢,萨先生认为也全部是猫,因为他们填报的第一志愿往往非台大莫属。
    想想中国的学生,当然也该都是猫吧,谁不想上北大和清华呢?上了北大和清华能学到什么东西几乎无人关心,人们所关心的仅仅是北大和清华的毕业生更有机会找到好工作,就业市场真正认的也就是这么块牌子。说到工作,谁还有胆做狗不做猫呢?因此,也就别怪北大和清华的学生都很自恋,一旦他们在那里念完学士之后,如果想接着念硕士和博士,最后还会毫不犹豫地选择继续驻扎在老地方,挪个窝的想法可是懒得有的。这就是所谓的“三北”和“三清”。
    “三北”或“三清”人恋的与其说是那里的教授,不如说是学校本身的赫赫威名。每当他们告诉别人自己是出自北大或清华时,情不自禁地就会焕发出满脸的光彩。这种感觉让他们很受用,以为自己也和北大、清华一样有名。至于北大、清华的名气是怎么来的?他们一点儿也不操心;至于现在的北大、清华还是不是过去的北大和清华?他们更是不管。对于他们而言,北大、清华不过就是缝在他们时装显眼处的一块名牌商标而已。要的就是这个面子,讲的就是这种排场。
    历史上德国长期独占国内第一把交椅地位的大学似乎并不存在,但有着巨大学术贡献的大学却着实相当的多。比如柏林大学、耶拿大学、马堡大学、弗莱堡大学、哥廷根大学、法兰克福大学、莱比锡大学、海德堡大学……等等简直是数不胜数。这其中的原因即在于,对德国的学生来说,哪里有好教授,那里便是好大学;管它有名无名,管它面积大小,蜂拥而至的他们立马就会确立起这所大学的地位来。而德国教授们在选择大学时所考虑的呢,主要也就是离家的远近与否,倒颇不介意它是不是位于首都或者省会什么的;更无需为它到底是属于“985”还是属于“211”这样的问题劳神。当然,一个不可或缺的前提是先得有职位上的空缺才行。康德曾收到过多所大学的聘书,但他更感兴趣的却是哥尼斯堡大学,原因很单纯,哥尼斯堡大学就在他的家门口。这个人从来就不喜欢出远门。海德格尔在弗莱堡大学读过书,也在那里教过书,而弗莱堡正是他的家乡所在。
    不过,依我从教十几年的经验来看,猫还算不上是最可悲的。有些学生不是没有实力,就是缺乏自信;不挑大学,不选教授,能有学校收留就谢天谢地,捡到篮里都是菜。他们对学校没有要求,对教授没有要求,对于自己同样也是没有任何的要求。进学校时什么样,出学校时还是什么样。就是因为有大量这样的学生捧场,所以我们才会有那么多半死不活的大学,而这些大学竟然也都能一直有滋有味地存在着。
    路文彬    中华读书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