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小资文人沈复绝对不会想到:生前默默无闻的他,身后会演绎这么多传奇。这些传奇,不仅缘于他的《浮生六记》、他的芸娘,也缘于钓鱼岛。 《浮生六记》被誉为“小红楼梦”,其中记载的沈复和芸娘的闺房之乐,令无数文人心驰神往,连林语堂老先生都这样感叹:芸,我想,是中国文学中最可爱的女人! 而现在,倘沈复泉下有知,定会有又一番深情款款的表白:钓鱼岛,是我的另一位芸娘! 和伟大作品《红楼梦》一样,《浮生六记》最初被发现时也是“断臂的维纳斯”,六卷仅存四卷。但近年来一个重大学术成果震惊了海内外,山西收藏家彭令宣称:他在清代书法家钱泳的手稿《记事珠》中,发现了《浮生六记》第五卷初稿《海国记》的部分佚文!多位专家经多番考证后,对此说法予以认可,2010年4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新增补本《浮生六记》,就收录了这一研究成果。而这份佚文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关于钓鱼岛的一段精彩描述—— 十三日辰刻,见钓鱼台,形如笔架。遥祭黑水沟,遂叩祷于天后,忽见白燕大如鸥,绕樯而飞。是日即转风。十四日早,隐隐见姑米山,入琉球界矣。 俞平伯先生评价《浮生六记》“文辞洁媚,趣味隽永”,这样的特点我们从上述文字不难体会,“白鸟如鸥,绕樯而飞……”, 寥寥数语,不仅勾勒出一幅优美的图画,更在无意间交代清楚了一个重大史实:黑水沟是中琉的海上分界线,琉球国西部领域是从姑米山(今冲绳久米岛)开始的。沈复的记载,比日本人古贺辰四郎对钓鱼岛的最早“发现”,还要早76年。港台媒体为此率先发表评论:《浮生六记》佚文重见天日,钓鱼岛主权属中国又添铁证! 沈复是在嘉庆十三年(1808年),以“太史司笔砚”的身份,随正使齐鲲、副使费锡章等出使琉球。沈复一生以游幕为业,所谓“太史司笔砚”,充其量也就是个“临时秘书”的角色,并非正式公务员,因此他这段文字不是考察报告也非工作汇报,而是自娱自乐的率性之作,但这并不湮没其价值。迄今为止,我国关于钓鱼岛的记载大多来自官方文献,而这段文字出自布衣寒士之手,闪耀着民间文化的光辉,更具历史人文的质感。 从此,美丽的钓鱼岛,和美丽的芸娘一起,更深地融入中国人的文化血脉。 丁锐 渤海早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