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的《北京娱乐信报》以《93岁北大红楼大修完工》为题报道说:“上周末,93岁高龄的北大红楼结束了30年来首次大修。本次修缮着重于建筑本身的防护措施加固,可以说是对其‘内脏’的一次大规模‘调理’,其中防火级别也在大修后达到了古建筑的最高防火级别。” 见证了北大百年悲喜沉浮历史的沙滩“红楼”,虽经岁月风霜雨雪的风吹雨打,如今仍然巍然屹立,并得精心维修保护,如今焕然一新,实在令人欣慰。 北大“红楼”的重修竣工,使我不禁想起那些已经逝去的北大人和事,也让我重温了一次北大 “红楼”所孕育的北大精神。 北大精神是什么?这个问题,真是很难说清楚。我想以北大校长蔡元培作为切入点,试着来谈谈我所理解的北大精神。 蔡元培从1917年1月4日正式出任北大校长,至1927年夏出任国民党政府大学院院长离开北大,前后正好是十年。 蔡元培校长所提倡的“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办学理念,似乎成了北大不是校训的校训,不是北大精神的精神。它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几乎影响了近一个世纪。 蔡元培主校北大时,旁听与“偷听”之风盛行。当时有“五公开”:一、课堂公开;二、图书馆公开;三、浴室公开;四、运动场地公开;五、食堂公开。 北大老校友朱海涛先生,60多年前就在《东方》杂志撰文《北大与北大人》,深情追忆了不少老北大的人和事。 他说:“读书,则是窗明几净的北大图书馆,不论你是不是北大学生,绝对将你当作北大学生似的欢迎你进去。” “最痛快的是求师。在这一点上,我觉得全国只有北大无愧于‘国立’两个字。只要你愿意,你可以去听任何一位先生的课,决不会有人来查问你,更不会市侩似的来向你要几块钱一个学分的旁听费。所有北大的教授都有着博大的风度,决不小家子气地盘查你的来历,以防拆他的台。因此你不但可以听,还可以向教授质疑问难,甚至拿长篇论文来请他指正,他一定很实在地带回去,很认真地看一遍(也许还不止一遍),下一堂课带来还你,告诉你他的意见,甚至因此赏识你,到处为你揄扬。” “这些‘偷听生’中的英雄并不少。听说沈从文就是此中人物;为胡适之先生所激赏的申寿生,也是‘拉丁区’的一位年轻佳客。” “学术是天下的公物,‘胜地自来无定主,大抵山属爱山人!’我希望北大精神能风行全国!” 从历史上的毛泽东、沈从文、曹靖华、周建人、李苦禅、许钦文、成舍我、孙伏园、瞿秋白、冯雪峰、丁玲、柔石、杨沫、申寿生、季羡林、金克木等等,都与北大有过旁听的经历,从80年代开始到现在,全国各地来北大旁听、游学的社会人士更是不计其数。 北大从沙滩“红楼”到燕园的“未名湖”,从北大的“蹭客”、“偷听生”,到今天的“游学生”、“北大边缘人”,北大的旁听传统至今未曾中断,得到了很好的传承,这是令人欣慰的。 我以为的北大精神,起码要有以下三点:一是兼容并包,百川汇海,大气磅礴,胸怀天下;二是思想自由,学术独立,天马行空,独来独往;三是社会担当,学术公器,有教无类,传播真理。 2001年4月28日,北大资深教授张岱年先生,应笔者邀请为“北大边缘人”题词:“追求真理,振兴中华”,这也许是北大精神的一种体现呢! 传道授业解惑,不论出身,唯传播真理和社会担当为第一要务,这正是北大的优良传统之一。蔡元培如此,胡适、鲁迅、李大钊、陈独秀如此,张岱年先生、季羡林先生、厉以宁先生、费振刚先生、钱理群先生、贺卫方先生、陈平原先生、曹文轩先生、孔庆东先生等等亦是如此,这是北大人的庆幸,也是中国人的庆幸。 希望在精心保护“红楼”的同时,更要精心呵护“红楼”所赋予的北大精神,愿“红楼”在新的时代,更加熠熠生辉,愿北大精神,更加发扬光大! 柳哲 作者惠赐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