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漫谈 >

施晓宇:寂寞的名著

http://www.newdu.com 2018-01-23 国学网 佚名 参加讨论

    当今大学生不读文学名著、不知文学经典的现象十分普遍。老师们私下感叹:“真是一代不如一代。”
    说起来,除了当今大学生学习不够刻苦,又面对多元文化的格局外,出现这种状况,与中学教育理念的不科学和中学教育制度的不完善有着很大关系。因为,当今学生,在六年中学学习期间,成天忙于应付各种各样的作业和各种各样的考试,目的只有一个:考上大学。而阅读课外读物的时间几乎没有,更遑论阅读经典名著了。导致在课堂上,老师介绍某著名作家和他的小说时,中文系学生一头雾水、集体摇头:“不知道!”可一旦老师启发道,某电影就是根据这篇小说改编而成的,学生立刻恍然大悟、集体点头:“哦——知道!”
    这种情形我就屡屡遭遇过。
    比如,我说到北京市作家协会主席刘恒发表在1988年3月号《北京文学》上的中篇小说《伏羲伏羲》时,学生集体摇头说不知道。我启发道,张艺谋导演的电影《菊豆》就是根据刘恒这部中篇小说改编的,学生立刻集体点头说知道。又比如,当我提到江苏作家苏童发表在1989年第6期《收获》上的中篇小说《妻妾成群》时,我的学生又集体摇头说不知道。我启发道,张艺谋导演的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就是根据这部中篇小说《妻妾成群》改编的,学生立刻又集体点头说知道。其实,他们仅仅只是看过电影而已,对作家、对原著一窍不通。
    再比如,当我介绍到北京作家刘震云发表于1989年的中篇小说《单位》和他发表在1991年1期《小说家》上的中篇小说《一地鸡毛》时,我的学生仍然集体说不知道。我启发道,冯小刚导演的电视连续剧《一地鸡毛》就是根据刘震云的中篇小说《单位》和《一地鸡毛》改编的,我的学生仍然立刻集体点头说知道。其实,他们仅仅只是看过电视连续剧《一地鸡毛》而已,对作家、对原著还是一窍不通。
    当时我真是有点失望,像刘震云这样在中国新时期文学中占有相当地位的当代作家,今天的中文系大学生怎么能不知道呢?于是我强调刘震云最早在1987年7月号《人民文学》上发表短篇小说《塔铺》、在1988年1月号《青年文学》上发表中篇小说《新兵连》后,就引起全国读者的重视了,我的学生依然一头雾水。我再介绍刘震云发表在1989年4月号《人民文学》上的中篇小说《官场》,我的学生更是头摇得像拨浪鼓。我只好悲哀地再回到电影上来开导我的学生。我说,2003年冯小刚导演的贺岁影片《手机》知道吧?学生们立刻回答:“哦——知道!”还有学生在讲台下模仿电影《手机》里演员说过的一句流行全国的著名台词:“做人要厚道!”
    这还不算,今天中文系的大学生,许多人没有看过——至少没有全部看过中国古典四大名著《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和《红楼梦》,即便看过也仅是囫囵吞枣,这难道不是中国应试教育的悲哀?
    施晓宇    文学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