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漫谈 >

余仁杰:圆月与东西文化

http://www.newdu.com 2018-01-23 国学网 佚名 参加讨论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作为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中秋佳节,赏月是不可缺的节俗内容。这是因为,中秋圆月象征着团圆、美满,人们通过赏月来表达对“圆满”的期盼并寄托情思。
    不仅在中国,在东方其他国家和民族中,如日本、韩国、朝鲜以及东南亚、南亚的不少地方,也存在“月亮文化”。那里民间也有类似中秋节的“月圆节”或“团圆节”,也视圆月为团圆、美满的象征,敬畏月神,讴歌美丽的月亮。
    然而生活在欧美西方国家的华侨华人们都发现,那里不但没有中秋节或月圆节一类节日,而且与东方人视月亮是美丽、温柔、恬静、可爱迥然不同,西方人对圆月似无好感可言。
    长期以来,在西方人的心目中,月圆之夜是容易产生变态和疯狂的不祥之夜,西方文学作品中常有圆月之夜主人公情绪错乱的疯狂故事。反映在词语中,月亮的英文是moon,然而与它连在一起的词组moonhead却意为“傻瓜”,moonstruck意为“发狂的”;lunar意为“月的”、“似月的”lunatic即成为“精神错乱的”、“疯人”……
    为何西方人把“精神错乱”、“狂”、“疯”与月亮联系在一起?据他们的观察统计并加以研究,认为在月圆之夜,人和动物容易激动,失眠和精神紧张的人数上升,精神病人发病频繁,甚至刑事案件也会增加。现代科学兴起之后,科学家对此用望月引潮力、电磁场变化作解释,更加深西方人对月圆的“不祥”意念。
    但如果真从科学角度分析,引潮力最大的时候不仅是在“望”(满月),还有“朔”(新月),为何“不祥”的只有月圆之夜而无新月之夜?可见这之中有把某些巧合扩大化和以偏概全之嫌,并无很强的说服力。
    实际上,大多数东方人与西方人对圆月的不同感情,这正是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反映。就算月圆之时的人“容易激动”说成立,但东方人(尤其是华人)“激”起的是对家乡、亲人、恋人、友人的思念,是对圆月美感的欣赏、遐想和对美满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激”起艺术家们的灵感,创作出不朽的作品。
    余仁杰    文汇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