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漫谈 >

“闯关东”:一段移民文化的“融合之旅”

http://www.newdu.com 2018-01-23 国学网 佚名 参加讨论

    
    闯关东中的“关”,指的就是山海关。
    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堪称是中国历史上三次规模宏大的人口大迁移,而其中尤以“闯关东”所历经的时间最长、人数最多。从清朝初年直至新中国成立之前的300余年间,先后有约3000万迫于生计的华北穷苦百姓离乡背井,相继踏上关东大地。
    闯出名堂的放山人和淘金者
    据《烟台日报 》报道 也许是地域使然,也许是善谋时势,与绝大多数默默无闻、不曾在文献典籍中留下姓名的“闯关东”的山东人不同,很多胶东人“闯关东”则闯出了名堂。在浮海与路行前往关东地区的人中,绝大多数是去垦荒种田,但其中也涌现出了两种“典型人物”:放山人和淘金者。
    挖人参的“老把头”——莱阳孙良
    电视剧《闯关东》中有一个人物叫“老把头”,而在民间流传的“闯关东”故事中,也有一位“老把头”。时至今日,在吉林省还能找到这位“老把头”孙良的坟墓。
    挖人参,俗称“放山”,也叫“走山”。民间传说,第一个放山人是山东莱阳人孙良。他原是个穷苦的长工,听说长白山有种名叫“棒槌”的植物,比金子还贵重,便与同乡张禄跋山涉水到长白山去挖人参。俩人干了3年,挖了不少人参,商定再分头干3天,然后打点行装回山东老家去。谁知,张禄一去,再也未归。孙良急了,到处寻找,找了7天7夜也没找到。干粮早吃光了,他又累又饿,昏倒在蜊蛄河旁边。不知过了多久,他醒了过来,捧了几口河水喝了,看见水底有只蜊蛄,抓来活嚼生吞了。身上有了点儿力气,他抓起一块尖石,在一块大石头上刻画着:
    家住莱阳本姓孙,漂洋过海来挖参。
    路上丢了亲兄弟,沿着古河往上寻。
    三天吃了个蜊蛄,不找到兄弟不甘心!
    写完,他便昏死过去,再也没有醒来。后来的放山人尊奉他为“老把头”,即“开山祖”。传说农历三月十六是他的生日,放山人就把这天作为他们的节日,祭祀老把头,祈求一年的丰收。实际上,孙良不见得是第一个放山人,他被放山人尊奉为“老把头”,是因为他对兄弟张禄的信义。这种信义是放山人所必需的。
    夹皮沟金矿老祖——文登韩宪宗
    东北金帮的“开山祖”是山东人孙继高,金帮称之为“把头始祖”。不仅金帮的开山祖是山东人,金帮亦多为山东人。在淘金的山东人中,最著名的是夹皮沟金矿的韩宪宗。
    韩宪宗是文登韩家庄人。嘉庆年间,韩宪宗的父亲韩元毓从山东逃难到东北,辗转多地,最后定居于吉林省桦甸木箕河地窨子。
    大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韩宪宗到今桦甸县夹皮沟,入伙采金。
    韩宪宗为人粗犷豪放,行侠仗义,被夹皮沟金工推举为统领。韩宪宗整顿采金秩序,设立了一整套的统治机构,其中枢机关称为“会房”,统揽行政、司法、征税。他豢养私兵,号称有“乡勇三千”。韩宪宗采用“把头制”管理,设大班(大帮)、小班(小帮),各设“把头”管理。夹皮沟成了韩宪宗的天下。夹皮沟一带的农民、木把(伐木工)、猎户、放山人,也都接受韩宪宗的统治。夹皮沟金矿采金规模不断扩大。到咸丰十年(1860年),开采沙金矿22处,金工达四五万人。咸丰二十年(1870年),夹皮沟金矿日产黄金500余两,有“日进斗金”之说,是当时世界上产金最高的矿山之一。
    在“闯民”们对孙良和韩宪宗的故事进行“无意识”口传的很多年后,一种被称为是“闯关东”的精神被后人赋予了“有意识”的提炼。这就是——敢于和磨难抗争,无畏于牺牲生命;敢于和命运抗争,无畏于任何阻力;敢于和自身种种不良品性抗争,无畏于任何陈规陋俗的束
    蒋铁生(泰山学院教授):泰山是“闯关东”者的精神家园
    据《齐鲁晚报》报道 电视剧《闯关东》热播,同时也引起了各地关于历史上的“闯关东”问题的讨论。泰山学院历史系教授、泰山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蒋铁生认为,“闯关东”不仅是内地民众到山海关以外的东北地区谋生,也是一个文化传播的过程。以山东人为多数的闯关东者,他们所传播的主要是泰山文化。
    移民在进行空间移动的同时,也在传播其精神文化,如风俗、信仰、习惯等,这是文化传播的主要路径之一。蒋铁生认为,“闯关东”不仅是内地民众到山海关以外的东北地区谋生,也是一个文化传播的过程。以山东人为多数的“闯关东”者,他们所传播的主要是泰山文化。
    历经了几个世纪,大批山东、河北的原居民,迁徙到了东北三省各地,而这些移民,大都是原来的泰山香客,因此他们自然也就成了泰山文化在东北地区的传播者。例如:供奉泰山石敢当的习俗。人们在房基、门口、桥头、要竖立刻有“泰山石敢当”字样的石碑,用来避邪禳灾;这些移民还带去了泰山奶奶碧霞元君的信仰以及对泰山神的信仰。南开大学的硕士研究生田承军曾经专门研究过东北地区的碧霞元君庙。他的研究证明,“清代东北地区出现的众多碧霞元君庙,从移民角度,通过多个个案的分析,证实这些祠庙正是由鲁冀豫等地移民建立的。”同时指出,东北的碧霞元君庙也体现了中国古代民间信仰的混杂,如碧霞元君、观音、斗姆的合祀或难以区分等。这是说泰山文化在传播的过程中,一定程度地与东北地方文化相融合。
    在林林总总的泰山碑刻中,还发现了一些山东和东北地区之间宗教文化传播的内容,可以证明在清代和民国时期,为数众多的“闯关东”民众中,大多是泰山的崇拜者。他们把泰山信仰和泰山香社的习俗带到了广大东北地区。例如:位于泰山红门宫附近的泰山小碑林中,有一块刻于民国二十六年的“义和香会还愿碑”。这是一群“闯关东”的山东人,临行前在泰山老奶奶庙前许愿,18年后又来还愿的故事。说明在这些跨越渤海到东北谋生的人,泰山奶奶是他们的守护神,泰山是他们的精神家园。还一块香社碑,立于民国十年,记载“闯关东”到吉林定居谋生的山东人,遇上瘟疫时求泰山保佑的事,虽属于封建迷信范畴,但亦是泰山祭祀民俗在东北地区传播的例证。
    毫无疑问,历史上的“闯关东”,不仅促进了内地和东北地区的人员和经济交往,同时也促进了泰山文化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传播。
      生活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