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围绕着课改中语文课本的文章选取,论争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从《狼牙山五壮士》是否要撤出课本的争议,到鲁迅作品淡出课本的是非,再到金庸小说入选语文课本的担忧,乃至大学教授提出的将《出师表》清除出语文课本的呼吁……新一代的中小学生到底该读什么书,答案越来越难以捉摸。 语文课本的与时俱进是大势所趋,一代新文总要换旧文。但谁上谁下之间,折射出的是教育理念的差异。 一 先说说那些“屏开雀选”的新生事物吧。 1.以金庸为首的武侠文学 关于武侠到底是不是文学,文坛犹自没有定论。但“人民群众喜闻乐见”这顶帽子戴在它们头上,应该是当之无愧的。特别是《卧虎藏龙》的奥斯卡折桂,更有“为国争光”之誉,如刘翔般以英雄的待遇进入课本,似乎并无“不妥”。 2007年7月的北京课改,语文泛读备选篇目中就节选了金庸的《雪山飞狐》。 2005年,人教社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读本首次选入王度庐的《卧虎藏龙》和金庸的《天龙八部》节选“燕云十八骑,奔腾如虎风烟举”:但听得蹄声如雷,十余乘马疾风般卷上山来。马上乘客一色都是玄色薄毡大氅,里面玄色布衣,见人似虎,马如龙,人既矫捷,马亦雄骏…… 同时还选入了王度庐的《卧虎藏龙》片段,排在第五课,两者合成一个单元———“神奇武侠”。 2.流行文艺与当代英雄 2005年,罗大佑歌曲《现象七十二变》列在高教社新版《大学语文》的诗歌篇,刘翔夺冠被写入上海市小学五年级的语文教材中,台湾歌手周杰伦的歌曲《蜗牛》作为百首“爱国主义歌曲”之一推荐给上海的中小学生。 2007 西安课改:增加了《小狗包弟》、《飞向太空的旅程》等时代感较强的文章。《飞向太空的旅程》讲述的是我国航天英雄的事迹。 辽宁省从2006年秋季开始的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新教材第一篇是描写航天英雄杨利伟的通讯——《英雄潇洒走苍穹》(节选)。 3.现代著名作家的作品 2007年7月北京课改,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是第一次入选高中教材。选择它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讲故事”有多种讲法,传统的是一种,到《许三观卖血记》后又是另外一种。 2006年07月,辽宁版高中新课本中,多了一些我们熟悉但是却很少在课本中看到的名字和文章,比如海子的《麦地》、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等。 二 1.带有鲜明时代烙印的作品:它们也许的确已不适合我们这一代人阅读 诗人贺敬之的《回延安》《三门峡-梳妆台》 诗人郭小川的《甘蔗林-青纱帐》 诗人柯岩的《周总理,你在哪里》 诗人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片断)。 60年代新闻报道的名篇《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为了周总理的嘱托》(关于那篇《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后来似乎有人披露,事实的真相并非课本中的叙述,甚至大相径庭……) 一些课本把赵树理的《地板》,周立波的《分马》删除了。 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似乎也已撤出的中学语文课本。 2.鲁迅作品的新旧交替 鲁迅的《一件小事》、《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费尔泼赖应该缓行》、《祝福》、《药》已渐渐退出语文课本。沈阳市的新课本在删去鲁迅的《祝福》、《药》和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之后,换而选用了鲁迅的《铸剑》、朱自清的《论雅俗共赏》等。 一次,80后代表作家郭敬明在被问到“你认为鲁迅作品适合收入中小学课本吗”的问题时说:“适合,但是应该有所选择。其实在我们的课本中,回忆起来印象最深的课文都是鲁迅的,不仅仅是因为背诵、重点,还因为他笔下的人物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但是鲁迅的文章有些太过难懂,有了些阅历的人才能略懂一二,尤其是《野草》,对于孩子来说太过晦涩,也许过早接触会产生抵触情绪,适得其反。 3.朱自清的《背影》与夏衍的名篇《包身工》 新闻摘录:由于多数学生反对,朱自清先生的名篇《背影》落选鄂教版语文教材,代表性的理由是“父亲不遵守交通规则,随意翻越铁路线”和“父亲形象不够潇洒”。 “像《包身工》是几上几下,因为有不少专家认为,这篇文章年代过于久远,争论了好久,最终同意其入选,理由是将其作为新闻、报告文学一类归在语文教材里。” 三 最后,说一下远近两次的争议吧。这两篇曾经引进争议的文章,现在应该还在我们的课本之中: 1.关于《狼牙山五壮士》 上海市二期课改语文教材组把唤起民族精神的启蒙教材《狼牙山五壮士》从该市语文课本中正式删除。这一做法引起社会的关注,很多人提出质疑。据网上调查,有这样的一组数据显示:“你认为语文教材是否应该删除《狼牙山五壮士》这一课文?”参加调查的总票数9788张。其中选项为“不应该的”比例为89.06%,选项为“应该的”比例为7.12%,选项为“无所谓的”比例为3.82%。在此同时,新华社把狼牙山五壮士的事迹列入“永远的丰碑”专栏,向全国播发。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则表示,《狼牙山五壮士》的课文仍安排在全国小学语文课本中使用,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任何时候都不能丢! 听闻新的上海市二期课改语文教材中,《狼牙山五壮士》一文已被删除,部分毛泽东、鲁迅的文章都撤掉了,“与时代接轨的”、“更多更新鲜以及种类丰富的知识”被替换上。“我小时候学的《狼牙山五壮士》以及毛泽东、鲁迅的文章,至今收益匪浅,不知道现在为何要换掉?”政协委员、人民日报海外版原总编辑丁振海委员疑惑地说。 2.关于《出师表》 2007年6月,西安市委党校65岁的历史学教授胡觉照上书教育部建议将《出师表》撤出中学语文课本,在全国引发出一场《出师表》去与留的讨论。 胡觉照:诸葛亮是个散文大家,所写的《出师表》文采飞扬。文采好,不等于什么都好。当然,《出师表》中“亲贤臣,远小人”等观点是应当接受的。《出师表》置民众倒悬于内战水火,迫切需要休养生息的愿望于不顾,置己处于“危急存亡之秋”的国家利益于不顾,只是从报答刘姓皇帝的隆恩出发,就要将整个蜀国民众再次拖入毫无胜利可能的内战之中,因为文采好就可以接受吗?五次北伐的实践不仅证明诸葛亮缺乏军事谋略,更证明了《出师表》的指导思想完全错了。这样的文章,值得追捧吗? 近日有网友发帖怀念在小学课本上学的《我是中国人》一文,课文讲述抗日英雄吉鸿昌将军到美国去受到怠慢,随同人员劝他自称日本人可受到礼遇。吉鸿昌怒不可遏地说:“你觉得做一个中国人丢脸吗?我觉得做一个中国人光荣得很!”他还在一块小牌上写了“我是中国人”,佩于胸前,昂首挺胸出入于美国人之中。这位网友怀恋地说,不知课本是否还有该文。 其实,对于我们这些已经远离了课本的这一代人来说,现在的孩子们在读什么,他们想读什么,我们是否真的清楚呢? 对于伴随我们长大的那些课本,那些课文,你是否还心存怀念? 大旗论坛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