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在20世纪的后50年中,中国史学史研究经历了两落两起的过程,即50年代的相对寥落,60年代前期的活跃,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的沉寂,以及70年代末至今的迅速发展。这50年中,有过一些教训,但终究取得了许多成就。当前面临的任务,一方面是对基本理论问题的深入研究,一方面是需要有更多的、有较大社会影响的论著问世,在认识上和成果上更好地发挥中国史学史的社会作用。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50多年间,中国史学史研究经历了两落两起的发展轨迹。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史学史研究,与三四十年代相比,显得比较寥落。60年代前期,中国史学史研究出现了十分活跃的局面,论者蜂起,百家争鸣,令人鼓舞。十年“文革”,它便沉寂下去,忠实而执着的研究者,也只能期待着“于无声处听惊雷”。70年代末,国家开始走上坦途,中国史学史研究同许多学术领域一样,迎来了它的春天,步入了它的发展时期。概而言之,这50年是中国史学史研究从活跃走向发展的历史过程,尽管这个过程远未终结,但其前景确实使人充满信心。 一 从寥落走向活跃:关于中国史学史研究的前所未有的大讨论 50年代,是中国史学史研究的低潮。除了金毓黻的《中国史学史》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了修订本(1957年)以外,几乎没有新的著作问世。一些个案研究成果的发表,终究未能引起人们较多的关注。究其原因,既有政治上“左”的思潮的影响,也有唯物史观的广泛传播和对历史与史学的重新解释所面临的艰巨任务所致。关于这个时期的中国史学史研究,本文就不多说了。 20世纪60年代前期,中国史学史研究进入了活跃时期。尽管这个时期很短暂,但所取得的成果和产生的影响,则是十分突出的。 中国史学史研究进入活跃时期的主要标志是:第一,史学界就史学史研究(主要是中国史学史研究)展开了广泛而热烈的讨论;第二,对史学史这门学科的认识,提出了一些有意义的问题;第三,在研究工作上初步形成分工合作的局面。 (一)关于史学史研究的讨论。1961年,全国文科教材会议的召开,唤起了人们对中国史学史研究的记忆和热情。60年代初,北京、上海、广州、济南、西安等地史学工作者先后召开座谈会,就中国史学史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注:关于这方面讨论的报道 ,见1961年1月4日《光明日报》载吴高明文《西北大学历史系研究讨论史学史问题》, 1961年12月6日《光明日报》载《上海史学会座谈史学史问题》,1962年3月13日《文汇 报》载《关于中国史学史的讨论》,1962年3月14日《光明日报》载《北京师大历史系 邀请校内外史学工作者探讨中国古代史学史内容、分期问题》,1962年3月23日《人民 日报》载《关于中国史学史的讨论》,《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62年第1期载郭澎文《 关于中国史学史的讨论》,《历史研究》1962年第2期载《关于中国史学史的讨论》, 《学术研究》1963年第1期载《广东历史学会关于中国史学史的范畴、内容与分期问题 的讨论》等。)根据当时报道者的统计,仅1961年在北京师范大学(陈垣校长主持)、中 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熊德基主持)和纪念辛亥革命50周年学术讨论会期间(在武 汉,由学术讨论会秘书处主持),先后参与讨论中国古代史学史有关问题的学者有:方 壮猷、王毓铨、尹达、白寿彝、刘盼遂、刘节、张德钧、张鸿翔、孙书城、孙毓棠、何 兹全、周春元、郑天挺、郑鹤声、胡厚宣、侯外庐、柴德赓、贺昌群、姚薇元、韩儒林 等。[1]而上海参加讨论的学者有:周谷城、耿淡如、周予同、吴泽、金兆梓、李平心 、林举岱、王国秀、田汝康、郭圣铭等。[2]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参加这些讨论会的历 史学者,可谓极一时之选。此种盛况,前所未有,确是20世纪中国学术史上的一段佳话 。讨论的问题,大多集中在史学史研究的内容、对象、任务、分期、研究的目的、教科 书的撰写原则与方法等。这种活跃的局面以及在许多问题的思考上,都超过了三四十年 代。例如: 北京地区的讨论,很重视关于中国史学发展规律的探讨。很多学者认为,这里包含着三种规律:第一种是中国社会发展在中国史学发展上的反映,史学发展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第二种规律是一定时期的史学跟当代学术文化的交互关系。多数同志认为,史家下笔,必然要把自己的政治思想、哲学思想写到史书里去,也必然在写书时表达出自己的才华。这就是说,史学跟哲学、政治思想、文学等有显著的相互影响与作用的关系。第三种规律是史学本身发展的规律。这也牵涉到中国史学的特点问题。多数同志认为,一定时期的史学除跟当时社会、当时学术思想有关外,还有本身的承前启后关系,就是 对前人的史学有所继承,并且也使后人有所继承。这种长期继承性的发展,使中国史学 形成自己的面貌、自己的路数。有人认为,中国衔接不绝的“正史”,包括政治、经济 、思想、科学多方面,应该说是中国史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有人认为,从很久以前,一 直注意少数民族的历史,注意外国的历史,这也是我国史学的特点。[3] 上海地区的讨论,在史学史研究的对象和任务问题上,提出了各不相同的意见:有人认为,史学史是属于意识形态领域的一门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是史学,是研究史学发展、变迁、递升的历史,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史学产生的历史,以及马克思列宁主义史学与非马克思列宁主义史学斗争的历史。因此,史学史要对各家历史学说作出科学的评价,给以应有的历史地位;对史学遗产作清理工作,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史学史不仅仅是历史编纂与史料考订,还应重视思想领域中的问题。有人认为,史学史首要的任务在于阐明史学及史著本身发展的规律,例如在中国史学史里,就应当说明诸如为什么魏晋南北朝的史著特别多;为何清朝的史料学特别兴盛等问题;其次在于总结过去的史学成就,中国史学家一向重视史料的收集和保存;中国传统的史学一向重视历史与政治的关系,强调历史的教育作用,这些过去史学上的优良传统都有待于总结。[2]这些意见, 或多或少反映出一些时代特征,但今天看来,其中仍有许多真知灼见。 关于中国史学史的范围和内容问题,广东省史学会1962年年会期间,中国古代史组展开了讨论,刘节和陈千钧等各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刘节认为,史学史应以历史编纂学为主,历史哲学为辅。史学史的任务在于把历史编纂学的发展史写出来,把历史学家的历史哲学介绍出来,把历史学在发展途中和其他科学的关系写出来。但是,史学史主要是阐述历史学的发展过程,如果以历史哲学为主,必然会抛弃很多应该讲的东西,并且容易与哲学史混淆不清。相互关系很密切,不能彼此割裂。如果有主次之分的话,那只能是就史观与史料学、目录学、考据学而言。陈千钧认为,史学史的内容和研究对象,就是清理古代文化发展过程中的史学部分,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找出一条史学发展的系统的线索——规律来。史学史必须阐明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为什么必然产生某一类型的史学著作和史学家;史学家所写出的史学著作必然脱离不开当时的政治以及史学本身发展的特点。史学史既与哲学史、思想史、考证学、史料学、目录学有关,但又不能与之等同,而是史学发展的历史。[4]他们所强调的问题,都是值得注意的。他们的共同认识是,史学史应当写出史学发展的过程。 在60年代初的这次关于史学史的讨论中,有些研究者还撰文就有关专题作深入的探讨。譬如耿淡如的《什么是史学史》一文,就史学史的定义、对象和任务作了比较全面的阐述,在具体问题上涉及到史学史应阐明自身发展规律;史学史应是历史科学的历史, 而不是历史家的传记集和目录学;史学史应和历史哲学史或社会思想史有区别;史学史 应包括历史编纂与历史研究两者在内;史学史应结合其他有联系的科学来研究;史学史 应总结过去史学的成绩,史学史应以研究历史的同一方法来研究等等。[5]当然,作者 所说的这些问题之间,或许并不存在十分紧密的联系,但每个问题都是研究史学史所不 能回避的。例如,他在讲到“史学史应总结过去史学的成绩”时指出: 史学史应总结出过去历史家的遗产。当然要用批判与继承的方法,汲取其精华,扬弃其糟粕。这里也应指出:史学史也和历史一样可分为国别史学史或断代史学史,也可综合地去研究,作为世界史学通史。由于各国史学的发展很不平衡,它可采用比较方法,在和社会发展状态联系下,来阐明各国或各时代史学发展的异同点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 影响。例如在中古时期,阿拉伯的史学对欧洲史学的影响。 其中,关于史学史研究可以包含不同的空间、时间范围,以及作比较研究的设想,都是很有参考价值的。 总的来说,20世纪60年代初关于史学史的广泛而热烈的讨论,提出了许多问题,有些问题(如关于中国史学史分期的问题),是三四十年代就有一些人提出来了;有些问题(如中国史学史发展规律问题),则是过去没有涉及到或涉及很少的;有些问题(如史学史研究的对象、范围等),是三四十年代人们很关注的,但此时的讨论更广泛、更深刻了,显示出中国史学史研究的明显的进步。 (二)对研究中国史学史有关理论问题认识的深入。关于史学史的大讨论,促进了人们的思考,激发了人们的研究热情,产生了不少高水平的专题研究论文。(注:吴泽主编的《中国史学史论集》第一、二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和《中国近代史学史论集》上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年),所收专题论文,不少都是20世纪60年代初面世的。)有些论文所论的问题是带有普遍意义的,反映了在有关理论认识上的深入。如:为什么要研究中国史学史?如何把握中国史学史研究的任务?怎样总结史学遗产?等等。只有把这些问题回答清楚了,中国史学史研究才可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为什么要研究中国史学史?按照梁启超的说法,中国史学素来发达,史学可以独立作史 。这当然不错。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从理论和学术实践上来说明这个问 题,是很必要的。1964年,师宁发表《简论为什么要研究中国史学史》一文[6],比较 全面地阐述了这个问题。作者认为: ——历史科学和其他科学一样,具有继承性的特点。我国历史悠久,史学也特别发达,向来具有优良的传统。二千多年来长期积累下来的史学遗产,是整个民族文化遗产宝 库中最为丰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我们今天发展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的一个 重要条件。……研究中国史学史,也就是清理中国史学发展过程的一种不可缺少的工作 ,对于今后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的发展并不是可有可无的。 ——中国史学史的研究,不但有助于我们批判地继承中国过去的史学遗产,更好地发展今天的历史科学,而且还可以进一步充实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二千多年来,中国无论在史学理论方面,还是在历史编纂学方面,都有自己灿烂的成绩和创造性的发展;其中很多东西,对我们今天的历史研究工作,仍然有它们有用的科学 价值。 ——通晓中国史学本身的发展的历史,对于每一个历史科学工作者来说,应是一种必要的理论素养。而对于高等学校历史专业的学生以及刚开始从事历史科学工作的青年干部来说,除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方法的学习外,中国史学史的学习,应该作为他们基础理论训练的重要内容之一。 ——中国史学史的研究,对于中国文化史的研究,以至中国通史的研究和编写,也有着重要的迫切的意义。 这些看法,深化了对于中国史学史研究之重要性的认识,在一定的程度上揭示了中国史学史在历史学科中的地位。诚然,当一个学科能够有力地证明自身存在的价值时,说明这个学科开始走向成长的阶段了。 如何把握中国史学史研究的任务?这是人们最为关注、讨论得最多的问题之一。在见仁见智、众说纷纭的情况下,如何高屋建瓴地来把握这个问题、阐述这个问题,实为60年代初关于史学史大讨论的发展趋势所要求作出回答的。白寿彝1964年发表的《中国史学史研究任务的商榷》一文[7](p595—601),就是在这种趋势中产生的。作者指出:“阐明规律和总结成果,是我国史学史研究的两大经常任务。”为了很好地进行这两个方面的工作,史学史研究者必须善于对成果作科学的分析,辨别其精华何在,糟粕何在,二者又有何联系。真正做好阐明规律和总结成果的工作,史学史研究者又必须详细占有资料和不断提高理论水平。作者把全文概括为15个字:规律和成果,精华和糟粕,理论和资料。这15个字,把中国史学史的主体、客体及主客体的关系都说明了。这是一篇理论性强、有指导意义的文章。这是因为,作为一篇理论文章,首先,它能注意到把理论分析同具体事物结合起来,如作者论述“规律”问题时写道: 在五四以前,我们没有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但并不是史学领域内根本没有唯物主义观点。……发掘中国史学史上唯物主义观点对唯心主义的斗争,并把它跟五四以后历史唯物主义对历史唯心主义的斗争既区别开来而又联系起来,进行全部历史的考察,阐明唯物主义观点和历史唯物主义如何在斗争中壮大了自己并从而壮大了我国史学这一基本规律,这是中国史学史研究工作重要的任务。 五四以前,我们也没有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没有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但史学史上有 按照一定历史条件考察问题的,具有朴素辩证法观点的历史观点,以与武断的非历史观 点相对立。在史学史上,当在社会历史大变动时期有反映新兴阶级政治要求的政治观点 ,当同一性质社会内部出现阶段性变化时期也有反映统治阶级内部进步力量政治要求的 政治观点,这在当时都是跟反动的、落后的观点相对立的、革命的、进步的观点。…… 把这两种观点跟五四以后的辩证法和政治思想,也是既区别开来而又联系起来,进行全 部历史的考察,阐明它们如何在斗争中壮大了自己并从而壮大了史学的这两个基本规律 ,这同样是中国史学史研究工作重要的任务。[7](p595—596) 这样来讲规律,一方面便于读者理解,另一方面也是明确地肯定了中国史学史领域中 的优秀的思想遗产,从而明确了研究的途径。 其次,作者在讲到资料工作的时候,不独强调了资料积累的重要性,而且指出了如何去做这种资料积累和资料占有工作,他写道: 中国史学史工作中的占有资料,特别重要的是要集中精力,占领堡垒。第一,所谓堡垒就是各时期的代表作。……第二,所谓集中精力是要真正地坐下去,一部一部地研究这些代表作。……这样的作法好像是很笨很慢,但这正是一步一个脚印的作法,是保证有成效的办法,是必须坚持的。[7](p600)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史学史研究工作的艰难,以至于作者使用了“下硬功夫”和“一步一个脚印”这样的口气。 由于此文有上述两方面的特点,故在发表之后,产生了较大的反响,发挥了一定的引导作用。 怎样总结史学遗产?在关于史学史的大讨论中,不少人都提到总结和继承优秀史学遗产 的问题。显然,这不仅是个理论问题,如“批判继承”、“区分精华和糟粕”等一般性 的理论论述;它还是一个学术实践问题,即必须明确总结什么,如何去总结。如果这个 问题不能得到明确的认识,那末中国史学史研究是无法继续深入和发展的。白寿彝的《 谈史学遗产》一文[8](p462-486),全面深入地阐明了有关问题,既有理论上的概括, 又有具体分析,显示出作者对史学遗产的深刻认识和在运用上的自如。此文开篇提出关 注史学遗产“是一种有意义的工作”,指出:“我们史学工作者注意一般的历史遗产比 较多,注意史学遗产还很不够。这篇小文想把这个问题提出来,促请同志们多注意一下 。”继而文章谈到“精华和糟粕”、“要百花齐放”、“要百家争鸣”等问题。其核心 ,是阐明了三条意义,分析了六个“花圃”。作者说的三条意义是:“第一,研究史学 遗产可以更具体更深刻地理解史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在现实斗争中的战斗作用。” “第二,研究史学遗产可以逐步摸索出来中国史学发展的规律。从中国史学的发展上看 ,不同时期的历史著作总有它的不同的特点。”“中国史学的发展也是从低级形态到高 级形态,从最简单的关系到比较复杂的关系。不同时期的史学一方面受所处时期历史条 件的制约,另一方面也有接受前代传统的相对独立性。同时,中国史学在悠久时期里又 是在独立状态中发展起来的,它的发展规律也必然有自己的民族特点。研究史学遗产, 摸索出中国史学发展的规律,这是具有创造性的工作,有很大的理论意义。”“第三, 研究史学遗产,可以把历史上提出来的一些史学问题作为当前历史研究的资料,丰富我 们研究的内容,我们可以专门研究一个史学家或一部史学著作所提出来的一些问题,也 可以把不同的史学家、不同的史学著作所提出来的同一问题和相关问题进行综合的研究 。如果在比较广泛的范围内,把已经提出来的问题和有关的不同论点集中起来,排排队 ,可能对于我们有不少的启发。” 作者所谓六个“花圃”,是史学遗产中六个重要的方面。作者认为: ——对史学基本观点的研究应该是第一个花圃,这里可以有三种花。第一种花是对历史观的研究,第二种花是对于历史观点在史学中的地位的研究,第三种花是对史学工作的作用的研究。 ——史料学遗产的研究和历史编纂学遗产的研究,是紧紧靠近第一个花圃的两个邻近花圃。 ——“言之不文,行而不远。”讲究历史编纂学,就不能不讲究历史文学。但历史文 学不是历史编纂学所能包括得了的。历史文学遗产的研究,可以另辟一个花圃了。 ——史学遗产的研究还可以开辟第五和第六个花圃。第五个花圃是关于各个历史问题的前人已有成果的研究。第六个花圃是对于史学家和史学著作的研究,这个花圃里的花,在品种方面基本上是由上列几个花圃中的品种选择集合而成的,只是在经营管理的方式方法上跟以上各姐妹花圃有所不同。 实际上作者还提出了另一个“花圃”,他说:“这里,我还想提一提历史启蒙书的遗 产。章学诚的《史籍考总目》里列有史学部,其中分为考订、义例、评论、蒙求四类, 而蒙求也跟以上三类一样,占有一卷之多。究竟有多少启蒙书的遗产,我们知道的还不 多。以我个人的经验来说,童年读《三字经》,其中对于历史的简单口诀,迄今记忆犹 新。如何对幼年一代进行历史知识的教育,有什么用之有效的方式,还是不妨在遗产中 看看有无可借鉴之处的。”[8](p462—479) 通观20世纪中国历史学界关于讨论史学遗产的论著,我们可以认为,正是因为有了此文的精辟论述,才勾勒出中国史学遗产的风貌,才使中国史学史研究有可能开辟出新的境界。 这个时期,还有一些洋洋洒洒的专论发表出来,如侯外庐、翦伯赞、白寿彝、任继愈、杨翼骧论刘知几史学的文章,都堪称杰作。[9] 这个时期,没有新撰写的中国史学史专著出版。金毓黻的《中国史学史》由中华书局再版(1962年)。白寿彝在这个时期写出了《中国史学史教本》上册,此书稿曾以铅印本作为教材(北京师范大学,1964年),并在较大的范围内进行交流。20世纪60年代前期,在一些高校历史系重新开设了中国史学史课程,而研究论文的发表,从年平均数来看,已超过了三四十年代。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还创办了供交流使用的、不定期的专业刊物《中国史学史参考资料》(陈垣题写刊名,白寿彝主编)。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时期的中国史学史研究,已初步形成了全国范围内的分工合作局面:白寿彝所在的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的有关人员主要研究中国古代史学史;吴泽所在的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的有关研究人员主要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学史;耿淡如所在的复旦大学历史系的有关研究人员主要研究西方史学史。刘节所在的中山大学历史系、杨翼骧所在的南开大学历史系等,也都有很好的发展势头。此种局面,都是中国史学史研究的新气象。 总的来看,这个时期的中国史学史研究的特点是:第一,在讨论、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上都超过了三四十年代。第二,关于中国史学史研究的对象和任务等重要理论问题是研究者普遍关注的问题,这是研究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入的标志。第三,教材建设的需要促进了研究工作的发展,中国史学史受到更多人的重视。 可见,这是一个很好的发展趋势,预示着中国史学史研究将要迈出新的一步。 然而,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无情地扼杀了这一发展势头。中国史学史的研究,同样也经历了“革命大批判”的考验。“文革”10年,中国史学史研究也被搁置了10年之久。当然,忠实而执着的史学家,仍旧不会停止思考,但他们毕竟没有任何讨论问题和发表见解的空间了。 二 从沉寂迈向发展:中国史学史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20世纪70年代后期,随着10年“文革”的终结,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和改革开放国策的实施这样一个历史背景之下,中国史学史研究迎来了它的春天。从1978年起,全国一些高校相继招收中国史学史专业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1979年,在白寿彝主持下,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史学史参考资料》复刊,并更名为《史学史资料》。1980年,吴泽主编的《中国史学史论集》第一、二辑出版,朱杰勤著《中国古代史学史》出版,张孟伦著《中国史学史论丛》印行。1981年,《史学史资料》更名《史学史研究》,并向国内外公开发行。与此同时,研究中国史学史的专题论文在《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等全国许多学术刊物上竞相发表。短短两三年中,出现这样的局面,预示着中国史学史研究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国史学史研究,以其多方面的进展和成就,表明这门学科已经进入到它的发展时期。尽管现今我们还不可能对其作深入细致的总结,但以下几点足以证明这一判断是有充分根据的:第一,是研究队伍的扩大;第二,是研究领域的拓展;第三,是研究成果的学术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这一方面可以从学术论著的整体面貌来说明,另一方面则可以从该领域的理论创新和学科建设的进展来说明。 (一)研究队伍的扩大。1980年,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先后成立了史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设立了史学史研究室,它们都以中国史学史为主要研究方向。80年代前期,全国一些高校的首批史学史专业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毕业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走上研究岗位,成为这一研究领域和教学工作的生力军。80年代中期,约有30所院校的历史学系开设了中国史学史课程;到90年代中期,全国约有半数以上的本科历史学系都开设了这一课程;有一些中国史学史著作就是为适应教学的需要而撰写的。这种现象,反映出中国史学史这门学科,在教学领域中为自己开辟了广阔的天地,而教学又必然推动着研究的发展。与之相适应的,便是中国史学史研究队伍的扩大。 (二)研究领域的拓展。从研究范围看,中国史学史上自古代,下至近现代以至于当代都成为研究的对象;而近现代史学史的研究受到更多的关注。从研究对象看,研究者们大都力图走出史官、史家、史著的窠臼,而关注于史学发展的脉络及其阶段性的特点,关注史学思想的演变,关注史学与社会的关系。从研究成果看,有通叙史学之整体发展趋势者,也有着重论述某一断代史学面貌者,有着重爬梳史学流派而分别予以评价者,也有就某一史家或史著写成专书者,还有就某个少数民族的史学作专门研究者。从成果形式看,有专著,有教材,有专题论集,有综合论集,有系统的史家评传和名著评介,有资料编年,有史家辞典和史著题解,有中国史学史辞典等等。所有这些,都反映出了中国史学史研究领域有了很大的拓展。举例来说,自1980年初朱杰勤的《中国古代史学史》出版以来,至2000年白寿彝主编的《中国史学史教本》面世,以“史学史”名书的中国史学史著作,有20余种之多,如下表所示: 附图(略) 从上表可以看出,从1980年至2000年的20年中,平均每年有一部系统的中国史学史专著出版。这种发展趋势,确是令人鼓舞的。有的研究者曾经对1980年以前和1980年以后的中国史学史专书出版情况作过调查,写出“书录”[10]和“续篇”[11],经过对比,多有感慨,这是十分自然的。关于近20年的中国史学史研究论著,如果将上面说到的多种表现形式的著作包括在内,其数量当有百余种之多。全国各种学术杂志发表的中国史学史研究论文,每年大致都在百篇左右。这正是研究队伍扩大、研究领域拓展的必然结果。 (三)学术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这可以从学术著作的整体面貌和理论创新与学科建设两个方面加以说明。 首先来看学术论著的整体面貌。 第一,在贯通的中国史学史著作方面,刘节所著《中国史学史稿》、尹达主编的《中国史学发展史》、白寿彝所著《中国史学史》第一册、瞿林东所著《中国史学史纲》等,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刘著撰于20世纪50年代,“文革”前有所修改,后经曾庆鉴等整理于80年代初出版。[12]此书的特点在于,注意到对每一时期的史学面貌作出概括,同时比较重视对一定时期之历史哲学的揭示,如论魏晋南北朝时期“一般史学家的哲学思想”,“唐代的历史学家和它们的历史哲学”,“南宋时代的历史哲学”等,是以前的中国史学史著作所不曾论列的。但其整体框架仍未脱离史官、史家、史书(官修、私修)的模式,于史学发展和历史发展的关系、史学活动和社会活动的关系,均少涉及。它反映了作者以历史编纂学史为主、历史哲学为辅的撰述旨趣。在中国史学史研究的发展史上,这是一部处在转变中的著作。 尹达主编的《中国史学发展史》是另一种面貌。以社会性质分期考察史学发展进程,这是它的显著特点之一。本书上起奴隶社会的史学,下讫20世纪上半叶的史学。力求完整、贯通,这是它的又一个特点。它的第三个特点是批判、总结史学遗产,而试图着重于对不同时代的史学思想和史学理论的探讨,这不仅反映在它的标目上,也反映在它的断限和分期上。此外,它还注意到对于国内少数民族史学的发掘和评论,注意到中国史学家对外国史的介绍与研究,从而展示了比较开阔的格局。作者把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形成、成长和发展写入中国史学史著作,反映了80年代初史学界在这方面研究的新成果。由于此书是以社会性质划分史学史分期,有的部分时间跨度大,在以类相从、综合论述上,不易阐明史学与时代的关系。 白寿彝所著《中国史学史》第一册,是他主编的六卷本《中国史学史》的首卷,它包 含两个部分,一是作为六卷本总论的“叙篇”,二是讨论先秦史学。“叙篇”讨论学科 的理论问题和发展问题。首章“史学史研究的任务和范围”,从历史理论、史料学、历 史编纂、历史文学四个方面论述了学科的基本理论;指出中国史学史研究的任务是阐述 中国史学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其研究的范围“包括中国史学史本身的发展,中国史学 在发展中跟其他学科的关系,中国史学在发展中的时代特点,以及中国史学的各种成果 在社会上的影响”。[13](p29)这一论述,可以看出作者是对60年代初提出的有关问题 的一个总结性的表述。“叙篇”中关于中国史学史分期观点的详细分析,表明了作者的 一家之言,而其值得重视者,是作者关于史学史分期的论述始终没有脱离历史发展的主 线。“叙篇”中关于史学史的古今论述和作者的摸索之路,既表明了对前人成说的重视 ,也表明对学科发展前景的构想和信心。此书所论先秦史学,是阐述“中国史学的童年 ”,从远古传说讲到历史观念的初步形成和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对历史知识的运用。 瞿林东所著《中国史学史纲》是比较晚出的一部专著,也是目前所见部头最大的一部中国史学史著作。此书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一是它的长篇导言,论述了史学史意识的产生和发展、史学史的性质和任务、中国历史上的史官制度和私人著史、中国史书的特点、历史思想和史学思想、史学和社会等六个方面的理论问题,比较深入地揭示了中国史学史学科的性质和内涵。二是此书在历史进程和史学发展方面,于横向上力图把握和揭示相关历史时期的社会面貌对史学发展的影响及史学在社会中的作用;于纵向上力图阐明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史学自身萌生、发展的过程,及其在各相关历史时段中所显示出来的主要特点或发展趋势,从而历史地和逻辑地来阐明中国史学的面貌。三是在清晰地阐述中国史学发展之全貌的基础上,突出了这一发展过程中理论成就的积累,并兼顾到有关认识历史的理论和有关认识史学的理论。全书正文所论自先秦至清末凡九章,最后附有作者论20世纪中国史学的两篇论文,反映了作者在中国史学史研究上的“通”的旨趣和对当代史学发展的关注。此书在理论、内容、结构等方面,显示出新的进展。 第二,在中国近代史学史研究中,也有不少专书面世。其中吴泽主编的《中国近代史学史》(上下册,袁英光、桂遵义著),陈其泰所著《中国近代史学的历程》,马金科、洪京陵编著的《中国近代史学发展叙论》、蒋俊所著《中国史学近代化进程》等各有特色。 《中国近代史学史》一书,内容丰富,史料充实。作者论其撰述旨趣说:“我们认为中国近代史学史不能作为一种孤立的现象来看,而是把它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侧面,作为一个新旧史学演变的历史阶段来研究,故应把它放在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哲学等广阔的视野上加以透视。因而在本书所定每一时期以及每一章节中注意论述史学思想的社会政治背景和思想基础,并揭示其发展的普遍规律,同时,又注意把握中国近代 史学史发展的特殊规律。”[14](p10)全书三编12章论述了1840年至1919年的中国史学 。(注:关于中国近代史分期,一说为1840年至1919年,一说为1840年至1949年,此书 用前说,今从后说者居多。)在对这80年中国史学发展分期上,作者以太平天国运动和 义和团运动为界标,把它分为三个阶段。这种划分阶段的标准和方法,是否完全符合此 书作者所定的撰述宗旨,似还可以作进一步的讨论。 《中国近代史学的历程》一书,包含总论“中国近代史学发展趋势”、上编“19世纪的中国近代史学”、下编“20世纪的中国近代史学”。总论论史学发展趋势,兼及史家对传统史学的批判继承和对通史体例的探求;上编论龚自珍、魏源、徐继@1、夏燮、 黄遵宪等人的史学;下编论梁启超、夏曾佑、陈寅恪、陈垣、郭沫若、范文澜、侯外庐等人的史学。全书视野开阔,论述精深,是宏观把握和个案分析结合得较好的一部中国 近代史学史著作。 《中国近代史学发展叙论》一书以平实的笔触叙述了1840年至1949年的中国史学发展面貌,凸显出了不同历史时期史学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对传统史学、“新史学”、马克思主义史学的阐述,都放在整个过程中作自然的和合理的编次。此书所阐述的史家忧患意识、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的新史学观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传播等重大史学问题,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中国史学近代化进程》把史学的“近代化”作为主线,以史学思潮、史学流派作为坐标而论及重要史学问题,以历史观的区分而审视史学发展动向。全书的主旨是“从史学思想史的角度探讨资产阶级史学在中国史学近代化进程中的功绩与局限”[15](p1—1 3),依次论述了“新史学”的形成及其发展、“实验主义史学的兴起”、“古史辨”学说及其影响、“史料建设派”的思想与方法、“历史研究法派”的史学思想、几个理论问题的讨论、史观述评、30年代至40年代史学发展的动向。尽管“近代化”这一提法是否妥帖还可商榷,但此书的新意是很突出的。 第三,在史学思潮与流派的研究方面,颇为研究者所关注。这里要提到的是胡逢祥、张文建所著的《中国近代史学思潮与流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王学典所著的《二十世纪后半期中国史学主潮》(山东大学出版社,1996年),张书学所著的《中国现代史学思潮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三部著作。 《中国近代史学思潮与流派》上限起于鸦片战争,下限止于20世纪30年代初。此书的一个特点,是脉络清晰,大致依历史进程和时代特点来把握史学思潮及流派。它的另一个特点,是在理论上有明确的认识,尤其是此书的《绪论》,对“近代社会的变动与史学”、“近代史学发展进程与史学”、“近代史学思潮与流派”的论述,有一定的逻辑性和说服力。作者指出:“从史学发展本身的特点来看,中国近代真正形成史学思潮的主要有经世致用史学思潮、新史学思潮、国粹主义史学思潮、疑古史学思潮以及屡屡泛起的封建复古主义史学思潮等。这些思潮的依次递兴,大致经历了一个由依附于一般的学术思潮到逐步形成独立史学思潮的过程。”[16](p16)作者的这一概括,给读者不少启发。 《二十世纪后半期中国史学主潮》一书主要论述新中国成立后“40多年间中国史坛具有导向性质的若干史学思潮及这些史学思潮的逻辑联系”。作者认为:“在分析、阐释当代中国主要史学思潮之前,有必要先勘究这些思潮的源头。无须通过艰苦努力,我们就能看到,这些思潮总是或直接或间接与建国前毛泽东的史学观念沟通起来。”[17](p1—2)这一见解,是此书的基本出发点。全书有“大势编”,讨论历史主义观点与阶级 斗争观点的冲突、从“回到马克思去”到向国际史学靠拢——新时期以来史学主潮的递 嬗两个问题;有“事件编”,讨论对平民主义历史观念的三次冲击即历史主义问题论战 、历史发展动力论战、历史创造者问题论战等问题;有“人物编”,评论翦伯赞——“ 文革”前史学理论探索的先驱、黎澍——新时期史学界思想解放潮流的旗帜。作者对这 些问题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中国现代史学思潮研究》(注:作者所说的“现代”,系指1919年至1949年这一时期 ,中国史学界曾流行过这一概念。)一书,探讨20世纪20—40年代中国史学思潮的生成 、演变,并对其作出评价。此书从20—40年代中国史学纷繁复杂的历史进程中,梳理出 来三种史学思潮,即实证主义史学思潮、相对主义史学思潮、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潮,并 力图从历史究竟是纯客观的、是主观想象的、还是客观与主观相统一的哲学属性与史学 本质加以阐述。作者认为,“实证主义史学思潮在二三十年代独霸史坛”,“相对主义 史学思潮在三四十年代盛极一时”,而“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潮在四十年代后成为主流” 。作者进而从史学的几个基本问题上辨析了各个思潮的理论和方法,即“主观”和“客 观”的关系,“史料”与“理论”的关系,“求真”与“致用”的关系,认为在这些基 本问题上,实证主义史学思潮和相对主义史学思潮固有其片面性,而马克思主义史学在 正确对待这些基本问题方面,也存在着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18](p23—41) 关于史学思潮与流派的研究,还散见于其他一些专著和论文。总的来看,对这一领域的研究,仅仅是开始,有不少问题如史学思潮与社会历史、政治倾向、文化渊源、外来文化、史学自身发展演变的关系等等,都还有可以讨论的空间。 第四,在史学学术史研究方面,开始有了新的探索。张岂之主编,王宇信、方光华、李健超撰述的《中国近代史学学术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是这方面的创始之作。张岂之认为:史学学术史应包含有各种史学成果及其学术价值和社会效益,以及史学与其他学术成果的关系;应包含史学的理论基础,即不仅有历史观,而且还有史学哲学和史学方法。[19](p2)此书凡四编:第一编近代史学哲学,第二编近代史学方法,第三、第四编近代史学学术成果,前者是关于中外历史和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后者是关于考古学的研究。从此书的结构以及此书序文中提出的问题来看,学术史究竟怎样写?史学学术史怎样写?的确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此书的贡献之一,是它不仅提出了 问题,而且提供了一个既可以参考、又可以进一步讨论的模式。 第五,在运用书志体撰写中国史学方面,同史学学术史一样,也有新的尝试。瞿林东所著《中华文化通志·史学志》一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是一部史论兼备的中国史学通论性质的著作。它在概述中国史学发展历程的基础上,论述了史官制度和修史 机构、史书的内容和形式、历史文献整理和历史研究方法、历史观念、史学理论、史学 发展的基本规律和优良的史学传统等问题。此书也可视为一种新的中国史学通论。 第六,在史学家传记研究方面,可以说是一大“热点”。陈清泉、苏双碧等主编的《中国史学家评传》上、中、下三册(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是较早出版的大型史学家评传。它评述了历史上82位史学家的生平、著述,其中颇多佳作。此前,有张舜徽主编的《中国史学家传》(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年);此后,有瞿林东、杨牧之主编的《中华人物志·史学家小传》(中华书局,1988年)。以上是集传。进入20世纪90年代,史学家专传多了起来。李侃主编的《中华历史文化名人传·史学家系列》(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包含司马迁、班固、刘知几、杜佑、司马光、郑樵、章学诚、梁启超八本史学家评传。戴逸主编的《二十世纪中国著名学者传记丛书》,其中包含有陈垣、顾颉刚、郭沫若、范文澜、吕振羽、翦伯赞等人的学术思想评传(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2000年)。类似的史家传记,还有不少。这些评传,形式不一,风格各异,有的面向社会大众,有的面向学术界,均有可采之处。与史家传记相辅相成的,还有史学名著评介的出版。仓修良主编的《中国史学名著评介》凡三卷(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年),共评介史学名著86种,其中亦不乏佳作。史家评传和史学名著评介,在推动中国史学研究的提高和普及方面,有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 第七,在史学史资料编年方面,杨翼骧付出几十年的心血,其成果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陆续面世:《中国史学史资料编年》第一册(1987年)、第二册(1994年)、第三册(1996年),均由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此书内容广泛,凡中国史学上有关的人物、事件、著作、制度变化等,均以年月为序,逐一编订,时作考证,疑者存疑,十分了然,是研究中国史学史者不可不读之书。 第八,在有关中国史学史领域的辞书编纂方面,也有新的开拓。吴泽、杨翼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大辞典·史学史卷》(1983年),是最早面世的中国史学史辞典。其后,有邱树森主编的《中国史学家辞典》(河北教育出版社,1990年)。它们在提供查阅、以备检索方面,是不可缺少的工具书。 第九,在关于20世纪中国史学发展的研究方面,是近年来最活跃的领域之一。其中关于对新中国史学的回顾,有卢钟锋撰写的《回顾与总结:新中国历史学五十年》一文,认为:“新中国历史学是一个具有特定时代内涵的历史学概念……马克思主义历史学主导地位的确立,是五十年来中国历史学最重大的成就。”[20]此文讨论了新中国历史学的前30年、后20年,以及新中国历史学的经验和教训等问题。有肖黎主编的《中国历史学四十年》(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年)一书,按理论、断代史、专史、国别与地区史编次,共收入36篇总结性或综述性文章,并附有关于台湾地区史学研究面貌的专文。文章多出于研究有素的专业工作者,有较高的学术水准。还有周朝民、庄辉明、李向平编著的《中国史学四十年(1949—1989)》(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此书提供了比较丰富的关于这个时期史学状况的资料。上述二书前者以专题命篇,领域宽广,后者以年月为序,史料丰富。它们出版10多年来,常被人们所引用,表明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20世纪90年代以来,史学界发表了数量众多的关于回顾和总结20世纪中国史学的论文,如林甘泉的《二十世纪的中国历史学》(《历史研究》1996年第2期)、瞿林东的《中国史学:20世纪的遗产与21世纪的前景》(《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5期)和《百年史学断想》(《世纪论评》,1998年第1期)、戴逸的《世纪之交的中国历史学的回顾与展望》(《历史研究》1998年第6期)等,都从不同的角度对20世纪中国史学作了初步的总结。百年回顾,见仁见智,但总是有一些可供参考的地方。这方面的专著,有刘新成主编的《历史学百年》(北京出版社,1999年),是对20世纪中国史学的一个概括的述评。此书序文强调说:“把这百年史学网罗无遗,既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我们只能追溯史学的主潮,展示百年以来史学家的心迹,学习他们在民族灾难深重的情况下的一种忧患意识,一种历史责任感,一种对理想的追求。也许在后来的人看来,他们有失误,但他们关注民族未来的情怀,体现出思想中一种崇高精神,以及在学术上进行探索所取得的成就,应当受到尊敬;抱着轻浮的态度,蔑视前辈的业绩,只能是无知与浅薄。我们将接续前辈的工作,不断创新,把新时期的历史学推向一个新高度。”[21](p1—2) 第十,就中国史学史某一个重要方面作较深入发掘和系统研究者,也有不少新作:桂遵义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瞿林东的《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纵横》(中华书局,1994年)、吴怀祺的《中国史学思想史》(安徽人民出版社,1996年)、陈其泰的《史学与民族精神》(学苑出版社,1999年),以及多种断代史学史论著,均为创新之作,也是值得关注的。 以上所列各项,都从不同的方面反映出中国史学史研究已有了相当厚重的积累,由此可见这个时期中国史学史研究的发展势头,是令人鼓舞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