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子标准像在争议声中发布 在孔子诞辰2557年纪念日前夕,中国孔子基金会在孔子故里山东曲阜向海内外正式发布了孔子标准像。从今年1月以来,中国孔子基金会发起制定孔子标准像。6月份,标准像的征集意见稿向海内外发布后,备受关注,很多专家学者提出了不同意见。一些学者认为,发布标准像缺乏历史依据;还有人认为,这一活动是出于商业目的。 23日,记者在现场看到了经过修改的孔子像,这尊孔子像看上去比原来更加慈祥,宽鼻、阔嘴、浓眉、长髯,国字形脸,眼神比原来的温和,是一个具有山东人相貌特征的忠厚长者。 孔子研究院副院长孔祥林认为,孔子形象不一,对中国人来说也许不是个问题,但对外国人来说就是个大问题。孔子千像千面,外国人不知道哪一个才是真正的孔子。随着对外友好交往的增多,制作一个统一的孔子像势在必行、大有必要。同一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曲阜颁发的第一届“孔子教育奖”奖章首次使用了孔子的这一标准像。 24日,中国孔子基金会秘书长张树骅表示,向全球发布孔子标准像仅是为文化传播和交流提供统一载体,不是商业行为。张树骅说,孔子标准像定稿是在唐代吴道子的孔子行教像基础上,先后征求了国学大家任继愈、文怀沙、“泥人张”第四代传人雕塑家张锠及孔子后裔等各方面的意见最终创作而成。 据中国孔子基金会介绍,台湾地区“中华孔孟学会”早在1986年就已制订出了台湾的“统一孔子像”。 中国孔子基金会于23日发布的孔子标准像为255.7厘米的青铜圆雕,标准像将孔子定位在布衣、平民的形象上。 相关文章: 如此代表 谁这么在乎孔子的相貌? 为孔子设计一张所谓标准照,其实并无不可。因为,历史上的孔子到底长什么模样已难考证,后世各种各样的孔子像都是基于历史文献和个人想象的演绎。在这个意义上,任何机构或个人,都可以从自己的理解出发,描绘心目中的孔子形象。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孔子基金会重构孔子的影像符号,也反映了现代人对孔子与儒家文化的一种理解。也就是说,如果中国孔子基金会所发布的孔子标准像,只是作为一个机构对孔子和儒家文化的一种阐释,就不应当受到非难。 但问题显然并非如此简单。从中国孔子基金会发起活动的目的和具体操作来看,此举不无借“统一”孔子形象垄断孔子影像话语权(版权)之嫌疑。这样的做法不仅和推广孔子文化、儒家文化的宗旨相悖,更是一种独占全民共有传统文化资源的商业行为。 中国孔子基金会有关人士一再强调,制定一个统一的孔子像有利于孔子文化的对外传播。但是,“统一”本身就是对于“其他”的一种排斥,这无疑是一种基于文化正统心态的强制行为,必将引起公众的反感情绪(此举之所以广受质疑,就是一个例证),进而不利于儒家文化的传播。再者,孔子像的标准化,还会制约个人的文化想象空间,而缺乏多样性理解可能的孔子,恐难引起人们(特别是新生代)的兴趣。由此来看,孔子影像的标准化、统一化工程,很可能与其初衷相违背,甚至成为限制儒家文化传播的行为。 问题还不仅在此。虽然基金会有关人士声称制定孔子标准像没有商业目的,但在征集活动的文件中却强调,标准像版权将归中国孔子基金会所有。几个月前基金会还声称,待孔子标准像正式定稿后,将以此为蓝本推出各种形式的孔子像,并进行招商制作出品,而且“产品”将标明中国孔子基金会监制字样。在记者询问是否对标准像使用者收费时,基金会副秘书长王大千也作出了肯定的答复,并认为收费无可厚非。 版权专有、招商制作以及使用收费,已经清楚地说明基金会正在谋求孔子产业化,孔子标准像的制定,也由此带着浓厚的商业色彩。如果这是一般的商业行为,当然不应受到质疑。问题在于,基金会的这种商业行为,却是通过垄断孔子肖像权来达成的。孔子以及儒家文化乃全民共有的文化财富,原本不存在版权一说,基金会制定标准像的行为,实质就是将公众权利部门化。试问,有谁授权过中国孔子基金会统揽孔子的文化权益,又有谁认可基金会的这种文化代表权? 此外,制定孔子标准像还可以看成是对孔子进行企业CSI(企业形象识别系统)开发的一种行为。在商业活动中,导入CSI以统一企业标识与企业精神,不失为提高企业认知度与认同感的有效手段。但在文化交流与传播领域,具有普世价值的文化原本无须担心不同地区、不同肤色的人们站在各自文化背景下来解读,更没有必要因为担心被误读而采取文化标准化策略。进一步说,只有在多元化交流条件下,文化传播才能更为深远。将文化交流视同商业交往而无视文化传播的自身规律,难免走入歧途。 在很多人的想象中,耶稣一定是位白人。有一天,却有个黑人孩子把耶稣画成了黑人。当学监质问他的时候,他这么回答道:“我突然有种感觉,耶稣是黑人,因为他是那样慈祥,那样宽容。……我情不自禁地画成了我想象的这个样子。”实际情况也是如此,至今为止并没有人证实耶稣是黑人还是白人。更重要的是,在这则故事中,这位黑人小孩在不经意间,道出了文化传播的真谛。 同样的,我们也应当允许人们将孔子画成自己所想象的那样,惟有如此,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象征的孔子才能更深入人心,儒家文化也才能进一步为世界不同角落的人们所欢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