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博学多思的教育方法 高等学府是生产知识、传播知识的地方。从方法上来说,无论是生产知识,还是学习知识,均离不开“学”与“思”两个关键环节。所以,早在两千五百多年前,中国最有影响的教育家孔子就系统地讨论了“学”与“思”的特点及其之前的辩证关系。 作为集中国古代教育理念、教育传统于一体的岳麓书院,在继承中国优秀教育传统的基础上,不仅系统地探索了学思结合的教育思想,同时还使这种教育理念成为一种极有特色的书院制度。应该说,现代大学教育仍没有很好地解决“学”与“思”的教育方法问题,所以书院的教育理念尤其是教育制度,确实是中国现代高等学校应予注重和弘扬的。 听讲提示:“学”即广泛地获取知识学问 作为一所古代的高等学府、教育机构,求学是学生们来书院的主要任务。岳麓书院的师长们总是将广泛地获取知识学问,作为书院教育的重要目的。南宋初,主持岳麓书院教事并在此发展湖湘学派的张栻,就非常重视“博学”的教育。他认为,天下万事万物,均有自己的道理,学生来书院求学,就是要探明天下万事万物的道理。他向学生反复强调这一点:“盖君子于天下之事,无所不当究”(《南轩文集?跋孙子》)。著名理学家朱熹曾两度来岳麓书院讲学,他本人就是一个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家,在哲学、经学、历史、文学、美学、宗教、军事、天文、地理、数学等领域均有深刻造诣。他在主持书院教学时,就把“博学”作为对生徒的一项基本要求。 “博学”是岳麓书院历来教育家、思想家们对生徒的一项教育主张,并被许多师长以“学规”的形式明文规定下来,作为对书院生徒的一项基本要求。清康熙年间岳麓书院山长李文κ即制订了一个《岳麓书院学规》,他要学生不应局限于“各有专经”,而是要“务在身通六籍”,“亦当博洽而旁通之,不可画地自限”。乾隆年间任山长的王文清,也在他所制订的《岳麓书院学规》中,对“博学”的要求作了具体的规定,包括经学、史学、时务、物理、古文、诗赋等等。由于岳麓书院坚持贯彻博学精神,故而能培养出知识面广、能力又强的学生,满足社会的需求。岳麓书院涌现出了那么多博学多能的人才,都与岳麓书院重视博学教育分不开。 听讲提示:“思”是从事实和知识中获得深刻全面的道理 “学”一般指了解事实、获得相关的知识,而“思”则是要从这些表面的事实和知识中获得所以如此的深刻而全面的道理。所以,岳麓书院的师生在谈到“思”时,总是将“思”看作是探究其“所以然”的过程,也就是由表面的“学其事”到深刻的“穷其理”的过程。思不是凭空冥思苦想,而是要建立在所学知识、所接触事实的基础上。张栻总是要求以学为基础的思考,他认为:“然徒思而不务学,则无可据之地,危殆不安矣。”(《论语解》卷一)。朱熹认为,要穷究事物所以然的道理,要能提出疑问,以引发学者深入思考,解决问题。朱熹提出:“学者读书,须是于无味处当致思焉,至于群疑并兴,寝食俱废,乃能骤进。”(《朱子语类》卷十) 岳麓书院作为理学的基地,同样受到这种敢于怀疑精神的影响。学者们敢于怀疑汉唐儒家学者的传注经学,大胆地提出新的经说。张栻就敢于对那种被视为权威的“圣贤之言”持怀疑态度。清代岳麓书院山长王文清手定的《读经六法》包括为“正义、通义、余义、疑义、异义、辨义”,《读史六法》则为“记事实、玩书法、原治乱、考时势、论心术、取议论”等,更是突出地强调了“思”在读经、读史中的重要性,并且将“思”的过程进一步分解为这些重要的步骤而体现在学规之中。 中国知识群体精神历程缩写 听讲提示:“士”的精神传统是知识与道义 什么是中国“士”的精神传统?我们认为最基本的有两点,即知识与道义。一方面,士作为中国古代的知识群体,一定要承担起文化知识的传承与创新的历史使命;另一方面,士作为“天下有道”的追求者,又总是承担起“为天地立心,为人民立命”的社会责任。 在岳麓书院的讲堂上,曾经汇聚过从古代到近代最为杰出的思想巨子、学术大师,培养了一代代最为优秀的知识精英、人才群体。他们在中国社会发生一系列重大变革的时候,勇敢地承担中华思想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历史使命,致力于中华民族的自强与发展。岳麓书院的历代学子成为中国古今知识群体的代表,岳麓学子的精神历程也成为中国知识群体精神历程的缩写。 正如两宋以前中国思想学术史曾经出现过先秦诸子、两汉经学、隋唐佛学等重要学术形态一样,随着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等历史条件的变化,学术文化的形态也根据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创新发展,故而演化出宋代理学、明代心学、明清实学、乾嘉汉学等不同的学术思潮,他们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知识群体在文化创新、社会责任方面的成就。这里要指出的是,作为中国古代学术文化中心的岳麓书院,在上述每个思潮崛起时均有特别的表现,充分说明岳麓书院学子是中国知识群体精神历程的缩写。 听讲提示:宋代,最著名的四大理学基地之一 两宋时期出现了理学的新兴学术思潮,理学一方面以复兴先秦儒学为旗帜,要求重新解释儒家经典,另一方面,它又大量汲收、综合了佛、道两家的宇宙哲学和思辨方法,将儒学发展为一种具有高深哲理的思想体系。可见,理学的形成本身也是中国思想文化向更高层次综合发展的体现。宋代创建的岳麓书院很快就成为新兴理学思潮的大本营。当时学术界最有影响的著名理学家朱熹、张栻、真德秀、魏了翁等纷纷讲学于此,他们倡扬儒家价值信仰、重建儒学知识体系,集聚于书院中潜心著述、授徒讲学。岳麓书院聚集了一大批理学之士,并且形成了当时学界很有影响的湖湘学派,成为宋代学术文化史最著名的四大理学基地之一。 听讲提示:明中叶,心学思潮的重要学术基地 明中叶的时候,中国学术文化界又开始酝育一场新的学术思潮。元明以来由于程朱理学已经成为官方哲学与意识形态,读书人只能在钦定的理学典籍寻章摘句,思想僵化、道德堕落、学术空疏成为知识教育界的痼疾。这时,一种弘扬道德主体意识、倡导道德实践精神的心学思潮崛起。以王阳明为代表的心学思想成为一种遍及大江南北的新兴学术思想,他们倡导的“致良知”、“知行合一”的学术思想,追求“明学术、变士风,以成天下治”的社会目标。在这段时期内,岳麓书院亦成为心学思潮的重要学术基地,当时重要的心学代表人物王阳明及其弟子王乔龄、张元忭、季本、邹元标纷纷来岳麓书院讲学。岳麓书院因此成为这个时期富有学术创新精神的大本营,在明代思想文化的更新发展中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继明代中期的心学思潮之后,明末清初的思想学术界又兴起一种批判理学、心学“空谈心性”,而倡导“明道救世”的实学思潮。站在那个时代最前沿的思想家、学者都是以经世务实为特征,具有功利主义、人文主义的色彩。这个时期的岳麓书院的书生中又出现明清实学思潮的代表人物。无论是来这里讲学的东林学派代表人物高世泰,还是在这里潜心学术教育的吴道行,他们均是实学思想的倡导者。 听讲提示:王船山思想代表着明清实学的最高思想理论水平 岳麓书院有名的学生王船山更是这个阶段的代表人物。一方面,他承传了两宋形成的理学思想传统,并对理学作了全面系统的总结和批判;另一方面,他又是中国学术文化的转型者,他以“六经责我开生面”的文化使命感,在政治思想、伦理道德、哲学观念、人格精神等各个领域均有新的开拓。他的“天下非一姓之私”的君主政治批判,“天下惟器”的哲学思考,以及以利为义的伦理观念和对豪杰人格的推崇等等,都代表着那个时代的精神。因此,王船山思想中倡导的一系列新的思想观念和文化精神,也代表着中国明清实学的最高思想理论水平。 听讲提示:清代,考据学派的重要学术基地 清乾隆、嘉庆年间,中国学术界的主流转向于重视诂经考史的汉学思潮。他们倡导东汉古文经学那种实事求是的治学精神,张扬一种对《六经》的理性主义态度,故而将中国古典主义的学术文化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岳麓书院又成为清代考据学派的重要学术基地,一些著名的汉学大师如王九溪、王先谦等就推动着汉学学术思潮的发展。尤其是有名的汉学家阮元的弟子、湖南巡抚吴荣光在岳麓书院专课经史的“湘水校经堂”,成为那时湖湘之地研究汉学的重镇。湘水校经堂的创办,反映了岳麓书院在推动乾嘉汉学方面所具有的学术成就,其“实事求是”的学风更为近代教育所弘扬。 文化的生命来之于它自我更新的能力。绵延的江河所以能够万古长流,波涛滚滚,在于它不断地融汇百川的新流;而在两宋时期崛起的岳麓书院能够在近代不断地发展壮大,亦在于它具有一种不断演进、承旧开新的变革能力。从晚清至民国的百年期间,由于中国发生急剧变革步入近代社会,岳麓书院师生在这重大的社会转型时期,也实现了学术文化的转型。他们站在近代变革的前沿,力图推动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在中国文化史上发出耀眼的光彩。 岳麓书院的知识群体既重视对宇宙人生的大本大源的思考,还有浓厚的经世情怀,总是表现出关怀现实政治、力图康济时艰的强烈愿望。而当中国正在发生“天崩地解”式的社会剧变时,岳麓师生的经世之志表现得尤为强烈。体现在思想文化上,就是对文化变革的积极倡导。由于中国近代社会的变革是急剧的,历史的阶段性特征十分明显。那些抱着经世宏愿的岳麓师生总是密切地关注着时代的变革。所以,在中国近代每个重要的历史阶段,岳麓书院的知识群体总是走在时代的前沿,提出了最具时代特色的文化观念,在中国近代史上再度发出耀眼的光彩。 听讲提示:魏源等代表了向近代化文化的转型 中国近代化的起步,是从这个时期的引进西学、西艺,兴办新式学堂和近代工业开始的。而在这次推动中国近代化的运动中,这些有名的岳麓书院学生走在时代的前列,从而也推动中国学术文化的近代转型。在目睹西方列强的船坚炮利之后,魏源是国内最早倡导改革开放、并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倡议者。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他介绍引进了西方发达国家的科学技术、军工制造、历史地理、社会制度等等。对当时的中国而言,这些均是最新的近代文化成果。魏源等人倡言“师夷长技”,而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罗泽南、郭嵩焘等人则是以自己的社会政治实践实施“师夷长技”。这批湘军头领最早在国内创办近代军事工业、近代学校、派遣外国留学生。因此,他们也就成为中国近代化运动的第一个阶段――洋务运动的领袖人物。从魏源到曾国藩,代表了岳麓书院学生在求新中实现着向近代化文化的转型。 听讲提示:谭嗣同等是新思想、新文化的倡导者 甲午海战以后到辛亥革命之间,岳麓书院学生在推动文化的近代化又前进了一大步。中国的近代化不能仅限于工业制造、科学技术等器物层面,还要包括社会政治体制的制度层面。因甲午海战中腐败的清帝国败之于日本,这就激发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倡导学习西方、进行社会政治制度的近代化变革的决心。岳麓书院学生以及在书院改制时期的师生们再次成为这场运动的倡扬者、领导者和实施者。他们创办传播新学的新式学堂,编辑出版宣扬维新的报刊和图书,举办各种各样倡扬维新变革的讲学活动。谭嗣同、陈天华、唐才常、黄兴、蔡锷、程潜均是那个时代新思想、新文化的倡导者,为推动中国的君主立宪制度、民主共和制度的建立作出了贡献。与这场制度文化近代化过程相一致,湖南的维新运动成为“全国最富朝气的一省”,湖南也涌现出一代辛亥革命的豪雄。总之,这个学府中培养的人士在激烈的社会变革中实现着中国文化的近代转型。 听讲提示:毛泽东等宣传马克思主义,使学术文化向最新、最高层次发展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中华民族以更坚决的态度力图实现和完成中国文化近代化。新文化运动的建设任务,具体而言,就是建立以科学、民主为标志的近代型新文化。在新文化运动中涌现出一种超越旧民主主义文化的新思潮―――马克思主义思潮,湖南更涌现出一批重要的马克思主义者,如毛泽东、蔡和森、邓中夏、李达等。他们宣传、传播马克思主义,使中国学术文化的近代化能向着最新的、最高的层次发展。而这批人物中又有大量的历史人物正是千年学府岳麓书院改制后建立的湖南高等师范、湖南大学的师生,他们以更有时代感的思想观念、更加科学的学术精神,为新中国的思想文化建设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以上就是岳麓书院知识群体的思想脉络,它确是宋以后的一千多年来中国知识群体精神历程的缩写。不管这一代代书生们的学术思想发生了多么巨大的变化,但是这个群体的知识与道义的精神传统却贯穿在千年思想学术的脉络之中。它们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尤其应该在现代社会继续发挥其重要的作用。在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当代中国的知识群体将会对民族复兴、社会发展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因此,中国知识群体所承担的知识与道义的双重责任与使命,在今天更显得特别重要! 岳麓书院的现代复兴 听讲提示:历史证明,无论书院经历何种历程,千年书院,文脉永在,精神永在 岳麓书院在中国古代文化史、教育史、学术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是中国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的典型代表,它在文化传承、人才培养、学术研究等方面创造过辉煌的成就。自二十世纪初,岳麓书院先后改制为湖南高等学堂、湖南大学。现存的岳麓书院古建筑群既是古代文化教育的重要历史遗迹,又是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发展的见证。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我们启动了这个千年学府岳麓书院的现代复兴工程。这是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背景下发生的一个重要文化教育现象。 岳麓书院作为中华民族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原状保护的工作是第一位的。在湖南大学的主持下,经过十多年的修复陈列,岳麓书院基本上恢复了历史上办学最盛时期的建筑规制,书院讲学、藏书和祭祀三位一体的基本格局已获重现。其讲学部分包括讲堂(忠孝廉节堂)、湘水校经堂和文庙明伦堂;书院藏书的建筑御书楼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修复,并继续藏有古籍图书;书院的祭祀是崇祀先贤、尊师重道、砥砺后学的重要场所,已经恢复了书院包括供祀孔子、屈原、周濂溪、二程、朱熹、张栻、王船山、罗典在内的祭祀建筑与原状陈列,岳麓书院大成殿、六个专祠及屈子祠均恢复历史原貌。与此同时,我们恢复了清代书院的园林与书院八景,使书院既有“整齐严肃”的严谨,又有“鸢飞鱼跃”的活泼,充分体现了儒家士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精神追求。今天,当你踏入千年学府―――岳麓书院这座典雅而质朴、庄重而幽深的庭院后,会被这种厚重深沉的文化氛围所震撼,都会对古代士人文化传统产生强烈的认同感。 更具深远意义的是复兴岳麓书院自身涌动的积淀千年文化底蕴的教书育人优良传统。这是一个伟大而艰巨的工程。岳麓书院在历史上就是研究型教育机构,教育家杨昌济称书院教育相当于西方大学的研究生培养。根据书院教育这一特点,近年来我们把书院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重点放在硕士、博士的层次,这契合了书院作为古代高等学府培养高层次人才的特点。近年来,岳麓书院陆续取得了历史学门类专门史和中国古代史的两个博士学位授予权,获得了哲学门类中国哲学博士学位授予权,以及历史学、哲学、文学、教育学等学科门类的硕士学位授予权,每年为国家培养国学方面高层次研究型人才。 除了研究生教育之外,岳麓书院还积极开展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和社会教育活动。文化素质教育以湖南大学本科生为主,开设了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系列课程,得到了学校师生的好评。其中体现岳麓书院文化传统特色的教材《中国传统文化导论》评为全国优秀教材,有关中国传统文化课程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在社会教育方面,我们吸取书院的会讲传统,邀请国内外名师来书院讲学,并利用现代传媒,宣传古老书院的历史,传播传统文化的精髓,其影响遍及国内外。 与此同时,岳麓书院又逐步恢复其国学的研究功能。从八十年代中期成立关于传统文化的研究所,到本世纪全面恢复合国学研究、人才培养、文物保护为一体的书院建制,那个像历史上能够承担中国传统学术研究的“岳麓书院”终于逐渐恢复起来。书院目前主要以中国思想学术、中国典章制度、中西文化比较、儒佛道与文学艺术、历史文物与文献、书院文化、湖湘文化为学术研究方向。中华民族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没有中断五千年文化历史的民族,然而在近代自我更新的进程中,它受到了西方外来文化的猛烈冲击。传统文化在社会近代化中的尴尬遭遇同样体现在古代书院身上。从历史发展角度讲,书院改学堂对中国教育以及学术文化思想,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都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在书院千年的发展史上,有创新、改革,也有守成、衰落。历史证明,无论书院经历何种历程,千年书院,文脉永在,精神永在,今天在“知识与道义”的感召下,传统书院在先进文化建设中,同样承担着重大任务,一定能作出特殊重要的贡献。我们决心继承与弘扬先贤的文化精神并复兴岳麓书院,为中华文化的现代重建,为中华民族的现代复兴贡献一份力量。 作者简介: 朱汉民,1954年生,湖南省邵阳市人,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部级跨世纪学科带头人。研究方向为中国思想文化史,主要著作有《宋明理学通论》、《湖湘学派史论》、《中华文化通志·智育志》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