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漫谈 >

柏杨封笔专访:我自认我的文笔刻而不薄

http://www.newdu.com 2018-02-02 国学网 佚名 参加讨论

      青年报    (责任编辑:admin)

    著名作家柏杨近日宣布封笔后,引起很大震动。柏杨至今共出版过近4000万字的作品。记者昨日联系上柏杨作品内地出版总策划朱洪海先生,他透露柏杨宣布封笔只是对媒体的一个交代,今年6月柏杨谈鲁迅的一次专访成为柏杨对中国台湾媒体的封山采访,而月内,他将接受中国内地一家权威媒体的访问。此后他将不再接受任何媒体访问。本报昨日获得柏杨与朱洪海的对话内容,作为在中国内地的首发,以飨读者。(编者)
    朱:继鲁迅的“染缸文化”之后,您提出了“酱缸文化”,甚至把书名叫作《丑陋的中国人》。作为不同时代的人,为什么思考的会是同一个问题?
    柏:其实,很多作家都有很浓烈的忧国忧民心思,而只是表达的方式不同。文风不一样,际遇也不同。三年前,内地一个舞台剧团来台湾表演老舍的名作“茶馆”,我在台下,看得老泪纵横,心情沉重无比。这并不是伤逝,也不是怀旧,而是作品与表演的成功,唤回我们沉痛的历史记忆。
    朱:当下最流行的一句话:以史为鉴,您的著作都是倡导“以史为鉴”、“以人为鉴”的,但时下很多对历史的态度所缺少的正是一种反省的精神。既然历史证明做不到“以史为鉴”,那“以史为鉴”的意义何在?
    柏:你的问题很有质疑精神。人,其实是不会接受历史教训的。因为经验无法传承,事非经过不知难,这真是一句颠扑不破的老话,历史的警惕功能,不是那么直接彰显的。历史是被人从天际偷盗下凡的那把火。它可以照亮你的前路,也可能使你从中吸收不少权谋与策略,自以为聪明过人,却不过自误误人。
    朱:您曾经深刻而沉痛地描写人性的堕落,但也使您的文章更显刻薄,其实,这些“骂文”无非是想呼唤什么,您也是这样认为的吗?
    柏:我自认我的文笔刻而不薄。到现在,我们常听人说:“不干这一杯酒,就是不给面子”,可见“情面”这么重要。这种充满“给面子”的话,我在杂文中都谈论过多少回,现在还常常听到人说:“没事儿,没事儿”“行,行”,这种模糊焦点态度的养成,是面对真相的敷衍,我们只需要情面上的安抚,而不习惯接受事实的叙述、分析和程序的了解,更遑论面对自己的缺陷?我们太注重达到目的,不要了解程序。这使我又想起“五四”时期胡适写过的一篇文章:差不多先生。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