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漫谈 >

才华自在天道

http://www.newdu.com 2018-02-02 国学网 佚名 参加讨论

      文汇报    (责任编辑:admin)
读赵兰英的文章,特别是写的关于上海文化人的文章已有二十多年了。早在多年以前,我就听到朋友议论,说假以时日,赵兰英的文化报道,特别是有关上海文化人的文章必将在中国新闻界独树一帜,甚至在一定时期恐难有人出其右。作者本人极其朴实,如此揣测与其本性不符,因此偶尔见面时,我和她也从未谈及。
    但这样评测,倒也不是虚言。观潮观其澜,阅文阅其势。赵兰英为文把握正确,文字清新灵动,所说公允真实。且数十年来,赵兰英的人生轨道,或说是工作特色,有别于一般。作为一名新华社高级记者,她十分地执着,十分地“专”,有人称其为“三专”。专于一地:长期在上海工作,了解熟悉上海;专于一行:长期做文化报道,目光所注,不离文化;专于研究:绝非浅尝辄止,潇洒走笔者,而是苦苦摸索,孜孜以求矣。虽然与时下有些热闹着一年要换几个行当的所谓“复合型人才”相比,路子好像有些窄,但赵兰英的发展形势是显然的:实实在在聚焦,超凡脱俗突破。
    现在,出版社在赵兰英采写的大量有关文化方面的文稿中,独独挑出一批写文化人,绝大多数是写上海文化人的文章,出版专集。这一方面可以让读者相对集中地了解赵兰英笔下部分上海文化人的思想、性情、行状,向读者提供读解上海文化进展、文化生态的别样视角,另一方面,更可以深入而又鲜明地展现作者本人的采写风格,以及思想、文化方面的见解。文章是思想和信息的载体,是内容产品,把不同时间的同类产品抽样组合、集体展现,人们是可以看出一点东西来的。“由器入道”,认真研读而识其“道”,我们恐怕更能了解赵兰英之所以成为赵兰英。
    作为一名与作者有相当阅读关系的读者,我觉得赵兰英写文化人过程中所体现出的三种境界应该引起重视。
    一为进入研究的境界。写文化人难:既为文化人,必然学有所长,业有专攻,思想丰富,性格迥异,而将这一切用新闻的样式加以反映,不但采写时间有一定要求,规模上也大多是短篇,长者数千言,短者千言左右。真的很难说清楚,很难说清楚。如果采写的是大师级人物,分量就更加吃重。新闻不是小说,不可虚构,弄不好,平平而已。被采写者说这不像自己,阅读者缺少收益,必定失望。这首先不在于作者的表现能力和概括能力,而在于了解、熟知及至把握采写对象的程度。赵兰英正是在这点上倾力下了苦功。对巴金、王元化、贺绿汀、张乐平、陈伯吹、袁雪芬、于伶、程十发等等一大批文化人物,早就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了解。读八千余言的《巴金留给我们的财富》,读一千又半多言的《送巴金》(这是在巴金病故第二天,全国200多家媒体同时刊用的文章),我不由惊叹,惊叹作者对人物经历、思想、事件、喜怒的熟稔程度,更惊叹于在此基础上的认知程度,而这一切又都寓于准确把握和挥洒自如。这类新闻文章,一看便知是建立在深厚研究基础之上的。没有十年八载甚至更长时间的苦功,恐怕不会有这样的功力,融厚实的研究,铸迅捷的新闻。
    二是进入知己的境界。有些同事,特别是一些年轻的同事曾在我面前抱怨,上海有些文化人物难以接触。其中的原因,我看应该是多方面的。绝不能简单地说人家冷漠,甚至傲慢。有一点也是在常理之中,在不太了解和认同你之前,有一定影响的文化人物确实不太愿意接受媒体的采访,更多的原因是担心被误写。赵兰英在新华社工作,但她似乎并没有仅仅停留在自己供职部门的品牌优势上。据我观察,赵兰英对自己不太熟悉的对象,是不会轻易写的;在写不好的状态下,是绝不下笔写的;在写好之后,也不会挥手笑笑到此为止。凡是她认准的人物,认准了可以为读者提供知晓上海文化生态、文化进展的个性化视窗的人物,她会用心结交。五年、六年;十年、二十年,视其为师长益友。从赵兰英一系列文化人物写实中,我们很容易看出他们相互之间密切来往的印记,思想和情感交融的印记。一旦视为知己,对采访对象的了解、把握、研究就远远穿透纸上功夫,文章也会释放难以想象的新闻效应。巴金病故之后,广州日报就以“中国惟一贴身采访巴老20多年的新华社上海分社高级记者赵兰英深情忆巴老”为通栏标题,组织特别专版,引起读者共鸣。
    三是进入自成一家的境界。写文化人物而自成一家,是赵兰英的特点。说真话,写人物,倒并不是意味着一定要有批判性的剖析,问题是要把话讲准了,讲实了,分寸掌握到位,决无一句凭空而说的无谓好话。否则,总让人感觉有点“秀”,及至不舒服、恶心。赵兰英在这点上是非常认真的。她崇仰巴金,曾写过《感觉巴金》一书。在书的跋中,她自己特别强调,此书是一个记者在采访巴金20年后的感觉。这些感觉,是建立在她所亲历和目睹的一些细小事情上,因此首先是真实的。为人物宣传,可以有很多角度,之所以选择这个角度,就是为了体现真实。为了获得真实,赵兰英是以消耗自己的心血和时间为代价的。讲自己的话,这既有内容,又有形式上的考量。从赵兰英所写的人物身上,我们时常可以获得新的信息和思想,获得阅读审美收益。文字的简洁准确,修辞的丰富形象,已形成了她独特的新闻笔法。对于一名记者,与众不同是一种追求,也是对受众的尊重。同样的报道题材,赵兰英稿件的阅读率无疑是领先的。读者选择是对记者努力的回馈。赵兰英笔下尽管都是文化人物,但细分了,也是各色人等。对此,当然可以信手拈来,皆成文章。但似乎赵兰英并不以此为然。她的笔下无论是思想家还是歌唱家,是文学大师还是艺术新秀,是报社老总还是画家、收藏家……目光所及,笔力所注,追求的意向十分鲜明,且穿越始终。犹似一部交响乐,无论是弦乐、管乐还是打击乐,每一个方位都服从于主题;是深沉还是轻松,是崇高还是平实,是大气还是玲珑,全为了更好地体现主旋律而用心。这个主题、主旋律是民族文化、城市文化的传承,是人格的高尚努力。因此,在笔下文化人物的描述上,虽然没有绯闻逸事的吸引,但她所讲的每一个故事对社会、对人民是很有益、有用的。赵兰英对文化人物的精心描绘,既反映出她观察人物的方式,也是她自身思想精神透视性的呈现。
    当一个人数十年间始终专注于自己的事业,敬仰高山,不辞艰辛,默默劳作,其景况如何?读完手上这本书,我自忖,只能用这样的表达:天道酬勤,才华自在天道。(宋超)
    (本文系《访问上海文化名人》序,此书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