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恢复高考以来历年省级状元的名字将被刻成碑,和国子监孔庙的进士碑立在一起。12日,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奥运研究中心和北京安定门街道签订共建协议,启动了国学文化社区建设项目,内容之一就是在孔庙内竖立历届高考状元碑。 启动国学文化社区行,说明国学研究者和有关机构已经意识到,国学研究与传播应该走出单纯的书斋,深入到大众生活中去,这样才能使国学传承拥有深厚的公众基础并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这无疑是很有探索性的尝试,应该得到肯定,不能因为一些瑕疵,而把这种探索全部否定掉。 当然,肯定国学文化普及的探索方向,并不意味着我们容忍或纵容在孔庙内竖立历届高考状元碑。在笔者看来,此种做法最大的潜在性危害在于,它强烈地给大众一种心理上和精神上的暗示,所谓的国学与国学文化,就是中状元,金榜题名光宗耀祖,享受荣华富贵呗。 这种对国学庸俗化的错误认知,一旦在大众心中扎根,不但是对国学文化社区行的反讽,更将给国学研究的深入设置一个强大的社会心理障碍:还有必要浪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去研究那些老古董吗? 国学是祖先留下的传统文化宝藏,它在当今仍具有很强的现实性,为我们提供了另一个看清自己、看清世界的视角,这是毋庸置疑的;在全球一体化浪潮冲击下,我们重倡国学,归根到底也就是给民族一个中流砥柱,并强化其抗击打能力,这也是毋庸置疑的。问题的关键是,国学的研究者和推广者们把什么样的国学文化传播给大众?这是一个比该不该在孔庙内竖立历届高考状元碑更有意义、也更具紧迫性的重要课题。 国学文化蕴涵丰富,深具精华,也夹杂糟粕,是选择并提炼其中的精华,辅之以现代人喜闻乐见的传播手段,让大众共享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接受陶冶,提升文化境界;还是不分良莠,不加辨别地让精华与糟粕泥沙俱下一样地塞给大众,结果走向教育公众、提高民族素质的反面?或者是不怀好意,别有用心地将糟粕的东西,加上一层现代的商业性包装,误导与毒害公众的同时,企图赚个钵满盆满? 国学研究与传播的三种路径选择,将给公众生活带来不同的影响,也将给予国学不同的命运。因此,笔者以为,在孔庙内竖立历届高考状元碑这一事件给我们最大的启示与警醒应该是:以怎样的情怀对待国学的研究与传播,是本着对传统文化与当代中国文化负责的“纯净立场”,还是以国学为实现种种目的的工具,从而令人悲哀地将国学送上自我异化、同时也异化民族素质的不归路?这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更是政府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