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三晚居士 最近去世的名人有些多。前些时看朋友圈,有位朋友笑言:“《时间简史》还没发货,请问我要不要退了换成《北京法源寺》呢?”所以有些纪念,并不能深究,深究下来,与秀一顿美食无异。受霍金影响而走上物理道路的人不多,深究其理论的就更少——这不是能变饭吃的东西。相比之下读李敖的人也许还多些。然而最终也都被广泛的“纪念”。那么纪念的意义是什么呢?人为什么要纪念其他人呢?依照道教的理论,对逝者的“济度“是“以我之阳,度彼之阴;以我之饱,充彼之饥。”让逝者灵魂有个归宿,同时对生者也有一些好处。不过眼下能看到的纪念,那远远算不上“济度”,也就是在传播死讯而已。想起《度人经》中说:“仙道贵生,鬼道贵终”,顿觉有些讽刺。若再加上孔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那就简直能笑出声来了。 现在的人,越来越靠热点活着。(资料图) 那人们为什么要纪念这些“不相干”呢?也许庄子的话可以作为道理:“夫随其成心而师之,谁独且无师乎?奚必知代而心自取者有之?愚者与有焉。”所以他们的做法无可指摘,最起码也算是一种“人文精神”。只是不能去深究罢了,一如日常的生活,也极少有人会深究,那会累死。从这个角度来说,“纪念”也成了一种日常,自然而来,自然而去。以此证明,我们还活着。现在的人,越来越靠热点活着。热点是他们生命中重要的点缀,还没活得怎么样就忙于点缀。 霍金科学传播奖(资料图) 当然有人会说:“你这也是在蹭热点。而且一个信道教的蹭无神论者的热点,是不是更可笑?”我想说这个根本不是我要表达的东西。我想说的首先是,在这里讲道教与道学的观念,是一种传播。我提到的这两位逝者,有这样大的名,也是因为传播。尤其是霍金,一方面作为学者的产出,是很优质的。但同时对于科学的传播又极为重视。所以他设立了“霍金科学传播奖”,宗旨是“科学传播让科学成为日常生活的中心,让每个人都参与参与进来,无论是小学生、政客还是拿退休金的老人。当你把科学带到人的生活中,你也开始把人带到科学领域来。这对于你我,以至于这个世界来说,都很重要。”因为我们知道,盲目地相信科学与某些文化,其实与迷信无异。由此反观我们许多所谓的道教人士、国学人士,动不动把“爱信信,不信滚”挂在嘴边。置历代祖师微言法语于不顾,一幅所谓“道系青年”的样子,让人真以为道教就是这样、道家就是这样,这都是有很大问题的。 感觉更像是一座山的阴阳两面,看似冷热殊异,实则一丘之貉。(资料图) 其次,现在的许多人,一方面对自己太随意,一方面又把自己打扮得很有知识和品味的样子,这其实蛮可笑。因为活得太虚无,太需要点缀。所以才会出现一方面“自发纪念”,另一方面根本不知道自己去纪念的人是谁这种可笑的状况。这样的群体就应该是“弘道”的对象。弘道不是说拿本书站在大街上问你“听说过太上老君没有?”,或者告诉你“每天持诵十字天经就能得道成仙”。而是说当你因缘际会,对某些问题的理解真的要深刻一些,你应该去为他人做一些事情。这就叫“上体天心,下利人物”。因为大家还承认道教是一种信仰,而不单单只是个情怀。目前来看信仰这个词还很高,情怀则不然。因为“玩情怀”这个词已经出现了,可以玩儿,那就不会太高明。而即便你无法去“信仰”道,那也最起码也能视之为一种精神。这种精神让生活更有意义。不是说你做件事,就该想到有什么意义,这不叫意义,这叫功利。我猜可以因去世成为热点的人,更希望活着,那是他们生命的意义。若有一天哪位高道飞升之时,民间有这样的纪念,那也不枉了修道的意义。至少在直指人心这一点来说,套用鲁迅先生的话:“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不过道教、道家距离“摆脱冷气”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看起来与没头脑的转发和纪念走相反的路就真的是好事么?未见得。感觉更像是一座山的阴阳两面,看似冷热殊异,实则一丘之貉。 “天地至大,人生其间,一身至微,而能与天地相参而曰三才者,惟此心尔。”自己的心放在何处,自己真未必知道。 (编辑:如风) 本文为腾讯道学独家稿件,文/三晚居士,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喜欢该类内容欢迎上微信关注“腾讯道学”微信公众号!(文章作者观点与立场,不代表腾讯媒体的观点与立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