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漆溯源: 生漆(天然漆),俗称“土漆”,又称“国漆“或“大漆”。指的是从膝树上采割的乳白色胶状液体,一旦接触空气后转为褐色,数小时后表面凝固硬化而生成漆皮。割漆是一种传统技艺,非常辛苦,有“百里千刀一斤漆”的说法。 我国是最早利用生漆的国家,早在7000年前的河姆渡时期,已经有了涂漆的木碗。据文字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发展种植漆树与用漆技术。 《诗经鄘风》中载有:“定之方中,作于楚宫,揆之以曰,作于楚室,树之榛、栗、桐、梓、漆”。可见先秦时代,漆树就已是我国常见的栽培经济树种。 ![]() 二、千年古琴: 2011年,曾经收藏于故宫里的中唐时期御制神农式“大圣遗音”古琴,经过修复后,以1.15亿的落槌价,被买家收入囊中。而这一切,都要归功于包裹在琴身上生漆。 溥仪退位后,清室善后委员会清点故宫文物时,在南库的墙角拣出一张“破”古琴——漆皮脱尽,弦轸皆无,岳山崩坏,无法弹奏。加上墙角的屋顶漏水,就滴在琴上,天长日久朽坏了。委员会看这状况,也未深究,就将它定为“破琴一张”,又放回了原处。 直到1947年,故宫古物馆的文物鉴赏家王世襄先生发现了这张“破琴”。幸运的是,王先生是懂琴之人,断定其为中唐珍品,并请来了古琴大师管平湖先生修复了这张琴。 ![]() 管先生接手“破琴”后,花费了数日打磨掉凝结在琴面的厚水锈污垢后,居然显露出丝毫无损的漆面和金徽!管先生大喜过望,按照原来的唐朝形制,更换了新的紫檀岳山(架弦的硬木),并装上王世襄先生特意给配的青玉轸足。 于是,这张稀世中唐琴在1200多年后,得以重现人间,竟成为传世唐琴中最为完好的一张,这便是中唐时期御制的神农式“大圣遗音”琴。 三、髹漆技艺: “大圣遗音”得以完好无损地传世千年,归功于生漆的防腐功能。现代分析研究表明,大漆的主要成分是漆酚(60%~70%)、漆酶(<1%)、漆多糖(5%~7%)、水分(20%~30%)。 生漆从膝树上采割下来,原本为乳白色胶状液体,遇空气即开始氧化颜色变深,完全干燥后则变为褐黑色漆膜,致密坚硬,不仅耐磨、防霉、防水,更可耐高温、耐酸碱腐蚀。 生漆优异的特性,是各种复杂成分相互配合共同作用的结果。到目前为止,这一古老的天然涂料仍然媲美任何合成化学涂料。 ![]() 由于生漆本身极为坚固,为了让生漆附着在古琴的木胎上,使其附着在琴身表面千年不脱落,这还要得益于中国古代传统——髹漆技艺。髹:即涂抹之意,是将生漆涂在器物表面的专用词,是一切漆艺的基础。 就“大圣遗音”古琴来看,髹漆是经过精细复杂的工艺步骤,一层层将生漆打磨揩进木胎表面的毛孔内与木坯混为一体,经过多次反复,以保证漆液能够很好地渗透到木质中去,而不是仅仅附着在木质表面。而且随着使用年代久远会越来越光滑,成就了今天的珍贵收藏品。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