祠堂习惯上称宗祠,是供奉祖先神主,进行祭祀的场所,被视为宗族的象征。 在中国传统的民族文化里,祠堂文化是一项不可蔑视的姓氏宗族文化,由于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传宗接代思想的根深蒂固,中华民族就产生了姓氏文化,全世界任何国家的姓氏文化都没有像中国这样延续数千年来都没有间断,虽然在文化大革命时期,破四旧在一定程度上阻滞了其发展甚至受到严重批判,但作为一种宗族文化,一种植根于百姓骨髓的传统,还是迅速地在中国大地蔓延生息,香火不断,最具象的一面,即是祠堂文化。 博白客家人,是从中原迁徙过来的,宗族观念比其它人更为强烈,因而博白祠堂很多,每姓都有祠堂。俗话说,树大分杈。随着生命的传递、繁衍,家族也会不断扩大,扩大的结果是一些家族从祖居地迁居他处,另开基业,形成新的分支和新的宗族,这些新形成的宗族和分支,往往又会建立新的祠堂,来供奉最亲近的祖先,由一个祠堂又会派生出许多新的祠堂来。如博白的王姓,其祖祠金圭塘又派生出许多个王氏宗祠。宗祠,虽然是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产物,在当今则有其新的存在的意义和社会作用。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和全球华人寻根热潮的兴起,许多宗祠被新建和修复,族谱被续修,而海外华人则不断翻新旧宗祠,联络故众,具有帮助人们寻根问祖、缅怀先祖、激励后人、互相协作的积极意义,特别是对于加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对于中华民族的大团结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如2004年正月,祖籍博白凤山镇武卫村钟屋园的美亚超级市场、刘氏投资有限公司、刘氏家禽饲养场有限公司、士德顿家禽批发有限公司总裁刘功德,与他的兄弟刘功成、刘功驷远渡重洋,回到了二百多年前远离故土的钟屋园,回来祭祖。面对祖宗,他们行传统大礼,深情跪拜,还移资家乡,造福桑梓。祠堂是同姓整个大家族众人共有的。如“何氏宗词”“朱氏宗词”、“王氏宗祠”等。祠堂是张贴堂号和堂联的地方,出望之地的地方,常常成为总堂号。如何氏宗祠,其堂号为庐江堂,堂联为:东海家声远,庐江世泽长。如杨姓为四知堂,堂联为:四知门第,清白传家。祠堂都设有祖宗的牌位给后代裔孙供奉祭拜。祠祭的一般情况是:届时,本姓各房子孙集中老祖先祠堂进行祭祀。祠堂都设有蒸尝田(本姓公产)作为一年一度的祭祖资金和奖励本族的读书人。祭祠堂时,本姓男女都集中祠堂前会餐,叫“食蒸尝”。所有伙食费用由各人捐赠,多少不等。祠祭开始各房人较少,祭祖时每家人都去。后来人发展多了,每户就只去一人或数人。前去祭祀者的多少还看经济实力,富者办几百桌,远近各家男女长幼毕集,有的四五百里路都要赶到,热闹非凡。祖上的祀田由族长(或称会首)管理,收入主要用于办祭祖会,并在会上向全族人宣布收支情况,富裕者还分给路费。 祭祖时,要杀猪宰羊,以整猪整羊整鸡鱼为祭品,同时还有酒、菜摆在神位前的方桌上。祖先牌位前有香炉、供果、糕点。点香蜡、黄表、钱纸,这些蜡纸为各家自带,少则几十斤,多则几百斤。然后放鞭炮,依次磕头作揖,香蜡燃完即收供品会餐,餐后散会。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