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明里的亚洲智慧 科学精神点亮亚洲文明 大米、宝塔、棉布、中医……许多我们熟悉的中国LOGO,也有外来基因。与亚洲邻国的科技交流,是中国古代文明强大的基础。 外国味满足了中国胃 如果不曾引种外国植物,中国养活不了几亿人口。没有外国美食,饭桌也会单调许多。 中国古人也许不知道,他们熟悉的小麦、牛、羊、马都源自西亚和中亚,生产面粉的石磨盘也是西亚发明的。 水稻原产中国。但北宋从越南引进了耐旱的占城稻。比起过去的稻种,占城稻穗子长,不挑地。1011年,宋真宗在宫里种植,并推广到全国。越南水稻很快成为中国的主粮,使宋朝出现了人口高峰和繁荣商业。 根据季羡林的研究,印度熬甘蔗汁制砂糖技术领先。为此唐太宗专门派人去印度学习。元代又有埃及人来华传授熬白砂糖。因此,明朝的优质砂糖大量出口。 1593年,福建人陈振龙在菲律宾学习种番薯,并将番薯藤带回中国,几十年就成了中国又一种主粮。同样,晚明时期,中国从菲律宾引入了多种源自美洲的作物,比如玉米、花生、烟草、南瓜等,导致中国人口翻番。 很多我们熟悉的食物,都来自国外。汉代开始,中国陆续引入苜蓿、葡萄、芝麻、胡瓜等等。石榴得名于“安石国的榴”,安石也叫安息,即今天的伊朗。葡萄一词也来自波斯语。 菠菜和榨菜,则是唐太宗时期从尼泊尔引入的。 古人也爱“海淘” 棉花原产印度。中国一开始在中亚购买印度棉织品。种植棉花,是宋朝时候从越南学习的。元朝时,越南的棉制品也是贡品。 丝绸原产中国。而唐宋时,朝鲜的织锦是一绝,是中国人欢迎的商品。 明朝纺织技术传到日本,日本青出于蓝,倭缎成为江南仿制的对象。日本不褪色的染布技术也被中国人看重。 纸原产中国。但唐朝中期进贡的日本纸有蚕茧的光泽,国人未见。朝鲜也生产高档纸。明清时高丽纸为贡品,时称“发墨可爱,此中国所无,亦奇品也”。 另外,日本的泥金画漆,还有贝壳嵌漆器,也令漆器祖源的中国人爱不释手。 中国古人喜欢西域兵器。锁子甲三国时期传入,开襟铁甲隋唐时传入。中国从阿拉伯进口战刀,杜甫为“大食宝刀”写诗一首。镔铁打造,是辽金时期从波斯学的。镔铁一词,也是波斯语音译。 火药原产中国。但15世纪初越南火枪最为机巧,明成祖朱棣请越南工匠造枪,特设神机营,操练越南火器。明末则从日本大量进口刀剑和火枪。 中医里早有“西”学 季羡林曾说:“印度的许多东西大量流入中国,其影响既深且广,至今不衰。”经常被忽视的,是中医与印度文明的密切联系。 印度医学对中国影响很大。随佛教传入眼科、外科和印度药材。刘禹锡为印度治白内障的金针手术写赞诗。有学者甚至认为,传说中的华佗是一位印度医生。 隋史载不少医书都是印度著作。唐代常从西域获得药方,敕令修编的药方集,颇多来自印度和波斯。孙思邈《千金翼方》里有不少印度药。唐宋一直有阿拉伯人和波斯人在中国卖药行医。 元代翻译了阿拉伯经典的《回回药方》。忽必烈命阿拉伯人管星象和医疗,皇家医院全用阿拉伯医生。中国士人多有称奇他们的医术的。阿拉伯的医学知识也大量传入中国。后《本草纲目》不少知识源自国外。 海外建筑师扮靓中国都城 佛教带来了新的建筑。东汉白马寺“依天竺旧状”建塔;西晋时洛阳已有塔42座。塔刚传入,音译为祟堵婆或浮图,后来才改叫塔。 1500年前,高耸的塔在中国是奇迹。公元5世纪去印度游学的中国僧人,对富丽堂皇的高塔印象深刻,于是详细记录尺寸,回国仿造。北魏时,大同的七级浮屠和洛阳的九级浮屠成为地标。北魏佛塔有的高达百丈,有的多达15层,揭开中国建筑新篇章。 石窟也从伊朗传入,3世纪的新疆克孜尔石窟,4世纪的敦煌石窟,5世纪的麦积山、云冈、龙门石窟见证了这一段传播史。拱顶建筑和琉璃砖瓦也是从伊朗传入。 唐初,尼泊尔建筑巍峨精巧,载入《旧唐书》。尼泊尔公主嫁给松藏干布,在藏地按照尼泊尔式样建大昭寺。 元初,忽必烈征召许多尼泊尔匠人。阿尼哥技艺精湛,1273年被任命为匠人总管,首都的寺观(如北京的白塔寺)多出其手。阿尼哥后被授予光禄大夫和太师等最高荣誉。同受忽必烈重用的,还有阿拉伯人也黑迭儿父子,他们新建了元大都的城墙。 明初,朱棣从交趾网罗人才16000名,建筑师阮安是最有名的一位。紫禁城的前三殿后三殿,就是他主持监造的;北京的明代内城墙也是他的手笔。 来自亚洲其他古国的天文历算人才,更是不可尽数。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