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漫谈 >

学者“抗疫”丛谈·肖鹰:线上教学无法代替实体课堂

http://www.newdu.com 2020-03-18 国学网 肖鹰 参加讨论

    按清华大学的正常安排,学校17号如期开学,停课不停学,教学按时进行,只是从原来的线下课堂转为统一开展线上教学。从校领导和管理层到任课教师为保证按原计划教学,完成从线下到线上的转化,付出了极大的心血。近两周以来,教学主管和同事们不断磨合尝试线上教学技术设备和教学途径。不仅是技术问题,还有教学的常规习惯、教学风格和教学方式等,都遇到新的挑战。多数年龄大的教授,尤其是居家自己操作线上教学,都会遇到新问题,甚至要从头开始学技术。经过努力,我和同事们都能有序地进入线上教学。据我所知,许多同事选择“腾讯会议”为主要的讲学方式,辅助性地用清华大学自己开创的教学平台“雨课堂”做上课签到和发表教育文档。
    我在2014年开设了“学堂在线”慕课教程《不朽的艺术》,社会受众累计有一二十万人次。已有慕课教学和录制经验的教师应对线上教学会从容一些。比如说我这学期开两门课,一门是全校本科生公选课《不朽的艺术》,是学校近年教改开设的“混和课堂”课程。这门课,学生学习的途径有两个层面:一是线上观看录制好的慕课教学视频,一是线下由助教导修的小班讨论。这学期,我这门课程课容量是90个学生,他们将分成数个讨论小组,每个小组配备一个助教,引导讨论。因为文科教学以讲述和讨论为基本形式,相比需要实验操作的理工科,我们文科教授的教学受疫情影响要小得多。按照教学计划,《不朽的艺术》在开课初期,我要做一次引导视频学习的大班课堂讲座。现在只能改为线上讲座,采用“腾讯会议”作视频直播。我这学期开的另一门课程是研究生专业课程《美学经典研读》,老师引导学生研读和讨论美学专业经典著作。这是学生自学和讨论为主的课程,小班教学模式。今年有九个学生选修这门课程。我们的教学活动,当然也转移到线上。相对于大班课程,小班课程转移到线上,自然容易得多。
    在疫情背景下,如何利用好时间,尽量减少不能正常开学的损失,整个教育系统都在积极应对。就我的感受来说,教育是多层面、多元化的系统工程,不管是国家层面还是城市、学校层面,非常复杂。据媒体报导,各地学校为了“转移线上”,施行许多强制性的“应急措施”,看上去“很美”,但效果并不好。教育界应对疫情挑战,我认为应该实事求是,不要一刀切,要通过尝试和磨合,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替代方式。教学是针对人,教学信息的传达不简单是知识信息的传达,是教师对相关问题的研究、领悟,以及他的风格、情绪等多方面的综合传达。由实体课堂转移线上视频,除了教学方式之外,还要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步骤等多层面的调整。比如,目前广泛隔离时期,要将线下自修内容和小范围讨论活动提前,大班讲解靠后。作为大学,尤其是研究生教学,本来就是强化引导和拓展自主学习为基本目标的。值此隔离时期,怎样深化和优化学生自主学习,是比一味强调直接把课堂教学改为线上视频,为求“停课不停学”的整体观感,更加重要的考量。总之,目前教学管理部门和一线教师,均应致力于教学的原则性和采取多种教学方式的灵活性相结合的尝试。凡事一刀切,会有管理成本和成效的严重落差。
    从讲台转入视频,实际上就是从空间相对自由的现实场景转入非常拘束的方寸屏幕上,我们要充分考虑到由此对教学产生的诸多局限问题。一是空间展示束缚。在四五十平米的教室中,教师肢体语言有很大展示空间。面对屏幕,肢体语言就非常受限制,甚至手势表现都困难,教师主要是“露脸”了。二是时间节奏束缚。我们的实体课堂,一节课45分钟。考虑视频受众听课的“时间耐力”,视频教学的时间段就要采用10分钟为单元限制的“香肠节奏”。这就是说,为了有效接受,一个视频教学单元要以10分钟为上限。这对于文科教学来说,就要求把原来一以贯之的讲课方式片断化,把复杂的知识点做机械切分,尤其是录播要控制在八九分钟;而直播则要有意识调整讲解节奏,增加对学生有“提神强心”的互动。特别是文科课程,要把教学手段中有限的视频多元化,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关注度和接受兴趣;第三,视频教学最大的问题,由于镜头的限制和时间的限制,在知识的传播上,语言要更加简明扼要准确。实体课堂中,如果有些唠叨,学生还可以通过现场板书和肢体语言等形式接受教学内容,但是视频效果不同,实体课程的随兴所至到了屏幕面前,线上听众可能会感受到不知所云。
    教学几十年,积攒了丰富的经验和教学资源,上讲台可以不做准备都能讲。但是线上的准备工作要远远大于线下。空间差异对教学内容提出新的要求,一定要做到逻辑清晰、用语准确。在制作《不朽的艺术》视频时,我录制一个小时时长的慕课,有时候要花一天时间,这是因为其中每个单元视频的录制,必须是一气呵成、连贯顺畅的,若感觉不好,就反复重新录制这个视频单元。我认为,视频教学,要强化对教师教学内容的讲演艺术。为了追求气势的连贯性,教学视频的录制不能像电影摄制一样可以反复剪辑。这个时候教师既要逻辑清晰,也要具备流畅、简洁的口语表达能力。总之,挑战就是机会,对课堂教学的一线教师来说,从课堂转战视频,从技术到内容都是挑战。
    对人的培养是综合工程,这个前提之下,新信息技术的发展,拓展、丰富了我们的教育手段和传播空间。疫情背景下,我们看到了新技术和教学手段的重大意义,虽然不完美,但可以做到停课不停学。所以推进新信息技术教育手段,教师积极适应和采用也是应有之义。同时我也不赞成一刀切的思维,认为课堂教学可以被信息技术替代。网络教学手段和师生的现场接触有着根本区别。视频直播也好,视频会议也好,都在超时空的交流中,有其基本局限。我认为,师生间的交流是综合的,不能用超时空的网络替代。教育是对人的教育。教育的临场感是非常重要的!我做美学研究,很明白肢体语言的信息意义。传统教育讲“为人师表”,包括教师重视仪表也是教学内涵之一。未来教学,信息技术的数字化教学和现场教学也是互相补充,相得益彰,而不是互相替代。
    线上教学的优势是超越时空的方便性,但剥除了线下教学的接触感、现场感。相对于课堂教学信息立体综合的“热教学”,视频教学因此是“冷教学”。因此,课堂教学是视频教学不能代替的。现在全面“转移线上”,只是疫情严峻不得已为之。这是我们应有的自觉认识。
    (本报记者舒晋瑜组稿、采访整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