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国学 > 国学讲堂 >

张元济:“永不叙用”叙大用

http://www.newdu.com 2017-11-23 未知 佚名 参加讨论

    张元济,戊戌变法失败后,他被慈禧太后革职,且是永不叙用。尽管后来他有多次复职从政并升迁的机会,但他弃之如敝屣,不吃回头草。
    为了开启民智,他先从事教育,后投身商务印书馆,终成商务之魂,成为无出其右的出版界巨子。
    使作坊成为出版业翘楚的出版家
    我国出版业中,谁的历史最悠久又影响最大?答案应是商务印书馆。
    商务印书馆于1897年2月11日在上海开张,起初只是印刷商业簿记、账本等物。这一印刷作坊,直到1902年从张元济加盟,才算步入出版殿堂。
    张元济进入商务印书馆,并非老板,这时的当家人是创办者夏瑞芳。张元济只任编译所所长。就是后来商务印书馆发展壮大,张元济也没任过一把手。然而人们都说是张元济成就了商务印书馆,张元济才是商务的创始人。这话不无道理,夏瑞芳虽然精明,毕竟是文化不高的排字工人出身。张元济进入商务印书馆后,和夏瑞芳齐心合力,成立了编译所、印刷所、发行所和总务处,正是得益于他的开拓创新,才使得商务印书馆闻名遐迩。
    因孝行而减罪的变法者
    张元济字筱斋,号菊生,1867年10月25日生于广州,原籍浙江海盐。1889年杭州乡试中举,1892年京城会试中进士,授翰林院常馆庶吉士。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张元济在外国通严复的帮助下,创办了西学堂(后改名通艺学堂),这所通艺学堂与其他学校的不同之处在于开设了英文、数学等课程。
    为何要创办西学堂?张元济认为,鸦片战争以来一直受列强欺侮的中国要振兴、要强大,当务之急是提高国民素质。提高素质,就得办教育。张元济有段名言:数百年旧家无非积德,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但是为国民读书办学校,不能墨守成规。不妨向敌人学习:学习日本的,学习西方的先进东西。
    时值公车上书之后,光绪帝想读关于西方的书,经常开列书单交给总理衙门去购买。可是京城书店里,皇帝需要的书难以找到。后听说张元济的通艺学堂和家里拥有皇帝需要的书,总理衙门的人便向张元济借书缴旨。张元济只得将盖有自己印章的书呈送光绪。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宣布变法。由于他读过张元济盖过印章且有过批语的书,对张元济印象颇深;加上翰林院侍读学士徐致靖对张元济的评价甚高:刑部主事张元济现充总理衙门章京,熟于治法,留心学校,办事切实,劳苦不辞。在京师创设通艺学堂,集京官大员子弟讲求实学,日见精详。若使之肩任艰大,筹划新政,必能胜任愉快,有所裨益。所以,光绪帝6月16日在勤政殿的东偏室,接见了32岁的张元济。张元济得以向光绪帝进言设馆储才、上《痛除本病统筹全局以救危亡折》、陈变法自强,以救危亡而成盛业的主张。
    戊戌变法,是晚清王朝的最后一次自救,然而103天后,连光绪帝本人也遭到慈禧囚禁。一些参与戊戌变法的人,杀的杀,逃的逃;甚至支持和同情变法的人,也被追捕受刑。张元济在劫难逃!
    张元济是个孝子。他认为,与其逃跑被通缉使老母亲担忧,不如陪在母亲身边、多陪一天多尽一分孝心。他每天照常上班,下班后侍奉母亲。他向同事声称自己能够在上班时被抓走更好,免得在家被捕吓着老母亲。
    张元济作为反党却不逃跑,慈禧的爪牙反而认为张元济不逃,可能是被迫变法。一个半月后,张元济重罪轻判:得到革职,永不叙用的处分!
    面对如此谪贬,张母却说:有子万事足,无官一身轻!母亲的理解,让张元济改变了人生坐标。通艺学堂办不成了,但他还是决意投身教育。他带着母亲,于1898年底举家南下,去了上海的南洋公学任教(今上海交通大学)。
    大胆启用新人的伯乐
    在南洋公学,张元济历任译书院院长、校长。1902年应夏瑞芳邀请,张元济进入商务印书馆,1903年任编译所长,1916年任经理。昌明教育平生愿,故向书林努力来,此是良田好耕植,有秋收获仗群才。张元济的这首诗,可谓他为何从教育转向出版业的表白。
    商务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先是总经理夏瑞芳挪用公司巨款炒股失利;后有商务的职员另起炉灶开书局,都使商务几次遭受重创。幸运的是,通过张元济呕心沥血地力挽狂澜,才使商务起死回生,蹒跚前行。
    通过十年的打拼,商务印书馆在国内二十多个城市设立了分馆,资本增到200多万元(银元),职工达到700多人;建立了一整套编译、出版的发行网,并创建了藏书丰富的涵芬楼;还开办了学校、幼稚园、孤儿院等等。
    鉴于国内对日本扩张势力的反感,商务印书馆于1914年1月6日从日本方面收回所有的股权。中日合资变成商务独资,商务印书馆成了中国民族资本的文化企业、国内无出其右的出版单位。
    1920年前后,陈布雷、郑振铎、王云五、竺可桢、任鸿隽、周鲠生、朱经农、陶孟和、顾颉刚等人先后加盟商务,这些后来身名显赫的才俊,都是张元济三顾茅庐请来或转弯抹角地挖来的,足见其对人才的重视。以王云五为例:
    说起王云五,得先说张元济的远虑。尽管这时的商务印书馆蒸蒸日上,尽管张元济只有五十多岁,但新文化运动兴起后,张元济觉得自己的知识老化,决定起用更有水平和能力的新人。他将胡适作为第一人选。1921年5月15日,张元济给胡适写信,表达了商务的诚意。但胡适不愿离开北大,只是倾心尽力为商务做了改良计划书,并推荐了王云五。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