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国学 > 青少年国学 >

胡燏棻编练新军:被淡忘的小站练兵第一人

http://www.newdu.com 2017-11-23 天津日报 佚名 参加讨论

    他,是清朝同治年间的进士,被李鸿章视为“究心吏治,河工、洋务均有历练”的人才;中日甲午战争期间,他曾坐镇天津,为前方的清军供应军用物资;他也曾督办过津芦铁路,出任清政府关内外铁路总办;他还曾在小站编练新式陆军,但未及一年,就被袁世凯所取代。他,就是胡燏棻。
    今天的人们一提到小站练兵,首先想到的是袁世凯,即便提到了胡燏棻,也是作为袁世凯的“配角”出现的。因而,无论是学术界还是文史界,提及胡燏棻时,多用“袁世凯接替胡燏棻编练新建陆军”一笔带过。关于胡燏棻离开小站的原因,有人说是御史弹劾的结果,有人说他编练新军的成效不佳而被袁世凯钻了空子。本文作者在钩稽大量原始文献的基础上,轻轻拂去历史的尘埃,打开胡燏棻与小站练兵的尘封往事,以飨读者。
    李鸿章密保
    出任天津道
    胡燏棻,字芸楣,安徽人。中进士后,科举出身的他,在仕途上很快找到了靠山。同样是安徽人的李鸿章,以安徽同乡为核心,组成势力庞大的淮系军官和官僚集团。李鸿章出任直隶总督后,光绪二年(1876),胡燏棻成为直隶地区的官员,职务是署理天津道。1886年,当原任天津道离任后,胡燏棻受到李鸿章的密保而升任天津道。
    虽然天津道的品级不高,但是自从李鸿章出任直隶总督后,历任天津道协助李鸿章办理通商事宜、洋务事业,负责协调军民关系和中外关系,与普通的道员责任完全不同。因而,在李鸿章的任内,几任的天津道均由其密保而被清政府任用,被李鸿章认为“处事精详”的胡燏棻也不例外。 
    在天津道的任上,胡燏棻整顿地方,熟悉吏治民情,政声远播,并成为李鸿章在天津的重要助手。1890年,天津发大水,数万饥民涌入天津城,胡燏棻扩建北仓、西沽的粥厂,将大批饥民迁去居住。胡燏棻还率人堵塞南北运河堤坝缺口八十多处,让很多百姓能够在洪灾之年继续耕种麦子。1891年,胡燏棻升任广西按察使,本应立即进京见光绪皇帝(实际主政者为慈禧太后),并离京赴任。而李鸿章却把胡燏棻留在了天津,这是因为1891年开春后,为巩固堤防,天津地区各种河工事务繁多,胡燏棻正协助李鸿章做这些工作。当胡燏棻升迁后,他的继任者还在福建的任上,从福建到天津路途遥远,抵津尚须时日。李鸿章上奏光绪皇帝,希望胡燏棻暂时不要离开天津,等继任者到津后,再赴广西。李鸿章的这个请求得到皇帝的批准,胡燏棻也继续留在天津。 
    亲睹溃败 
    协助洋员练军 
    三年后的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胡燏棻坐镇天津,负责接济前方军队的军用物资,他本人耳闻目睹了淮军和湘军的溃败。自太平天国运动后,能够保持战斗力的就是曾国藩等人统帅的湘军和李鸿章统帅的淮军。甲午战争的惨败,让很多人意识到,不仅八旗兵和绿营兵无法保卫清王朝,就是湘军和淮军也难有作为,而各地的练军不过是地方大员敛钱的工具而已。于是,“筹饷练兵”成为当时有识之士发出的最强烈的呼声。刚刚亲政的光绪皇帝认为新军的编练是中国自强的关键,是挽救时局的第一要务。 
    此时,甲午战争尚未结束,关外防务吃紧。当得知德国人汉纳根曾经在黄海海战中帮助中国军队后,光绪皇帝紧急发布上谕,让汉纳根进京,要求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与汉纳根对话,了解中国应该如何走出战争的泥潭,不再蒙此大羞。1894年10月23日,汉纳根被召入京,专门谈练兵问题。 
    汉纳根给清政府开了三张“药方”:其一为在陆战过程中,与日本侵略军打持久战,边战边撤,同时不断增派援兵接应前方军队;第二是赶紧购买战舰,增强海上实力;第三张药方是编练十万新式陆军。 
    汉纳根认为,利用半年左右的时间就可以将十万士兵训练成新式的精兵。这十万精兵要分为前后两队,按照德国的军制进行编练,由一名统帅负责。在汉纳根看来,这支部队虽然不一定让光绪皇帝亲自督帅,但一定要用一位贵族代替皇帝督办军队,各个统兵大将必须严格奉令行事。满族的亲贵未必了解西方的军制,因而需要雇佣一位西方人为之参谋。各营也要聘用一位外国人充当教习。 汉纳根的建议点燃了光绪皇帝的激情,11月15日,光绪皇帝下旨,同意新式陆军的一切教练方法,要求官员在编练新军时听从汉纳根的指挥和约束。同时,编练这样的新式陆军也需要中国官员会同办理,广西按察使胡燏棻则成为不二人选。 
    洋员退出 
    接手编练新军 
    接到协助汉纳根编练新式陆军的上谕后,胡燏棻立即赶赴天津与汉纳根协商具体事宜。胡燏棻认为短期内招募十万人有困难,经过与汉纳根的反复商量,决定先编练三万人,购买五万人的军械,招募西方教官八百人,约需经费一千余万两。 
    为防止光绪皇帝责备,胡燏棻在奏折中道出了招募士兵人数减少的原因。如果按照汉纳根招募十万军队的想法,至少需要四千余万两的经费。清政府的国库空虚由来已久,这笔巨款很难筹集。 
    除了经费问题外,胡燏棻认为即便是编练三万人的军队,也有很多问题难以解决,有些问题还会相当棘手。这支新军需要在清军中调动军官,以三万人的军队计算,需要营官六十人,哨官则需要三百人。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朝政府已经调动了大批军官开赴前线,能够领兵打仗的,已经全部集结在关外了。此外,胡燏棻对于汉纳根重用西方教官的想法有顾虑,在太平天国运动期间,李鸿章曾经借师“助剿”,结果戈登的洋枪队开始还尊重清政府的官员,但没过多久就桀骜不驯,如果西方人在清军中拥有太大的权力,对于清政府掌控这支部队不利。此外,胡燏棻隐隐约约地感觉到汉纳根这次建言练兵,似乎是为让清政府多买军火,商业气息浓了点儿。 
    1894年11月26日,负责协办训练新军的胡燏棻就给督办军务处打了个报告,申请经费:按照汉纳根的想法,首先要拨1000万两白银作为招募士兵的经费,还要动用四百万两用作后勤保障之用。如果一时难以筹集到这么多款项,至少先拨一千万两白银,才能与汉纳根签订购买军械和招募外国教官的合同。然而,清政府根本无法拿出巨额资金来维持一支三万人的军队运转,当汉纳根得知清政府没有款项练兵后,立即表示要退出。编练新式陆军的担子落在了胡燏棻一个人身上。 
    量才用人 
    编练十营定武军 
    1895年1月22日,清政府获悉,胡燏棻已经招募了三营的兵力,准备继续招募一万人,并提出将骑兵、步兵、炮兵和工程兵相辅相成,以此杜绝练军和勇营的积弊,清政府认为,胡燏棻应该先募集齐十营的部队,凑齐五千人,等到编练成劲旅后,再想办法扩充。 
    1895年5月5日,按照清政府的要求,胡燏棻招募添练炮兵一营、步兵一营、骑兵一营。在中日战争还没有结束时,为加强天津防务,胡燏棻曾将此招募的四营步兵拨赴新河驻扎,归聂士成节制。此后,胡燏棻又招募炮兵一营,步兵一营,工程兵一营,共计十营,号“定武军”,驻扎在天津附近的马厂。 
    在负责编练一段新式陆军后,胡燏棻向光绪皇帝上了一道奏折。在奏折中,胡燏棻痛陈战争失败的原因:在中日战争中,清军失败并非因为派遣的部队少,也不是部队不能打,而是由于统帅太多,每逢战事,往往人心不齐,互相掣肘。胡燏棻认为,应该改变过去的军队骄奢淫逸、虚糜军饷的状态;改变过去军官只知道钻营,不知道练兵的状态;应该统一购买军火;士兵应该懂得如何使用新式武器。 
    除了指出当时军队的各种弊端外,胡燏棻在这份万言书中,对如何改革军制、编练新军提出自己的见解。胡燏棻认为,要练兵,首先要解决军官的来源问题。只有从军经验的军官固然可取,但是更要重视通过军事学校培养军官,让西方教员培训学员,而后让这些学员在部队中充当基层军官,出类拔萃的学员,充当中高级指挥官。在编练军队的时候,招募士兵要有年龄的限制,超过一定年龄的人要退伍。在军饷发放方面,要杜绝以往吃空饷和克扣军饷的事情发生。对于采用西法练兵的部队,其武器来源要整齐划一。 
    在胡燏棻看来,只有上述问题得以解决,才能实现练兵的目的。在此后的时间里,胡燏棻将这些思想落实到小站新军的编练之中。 
    在编练定武军的过程中,胡燏棻发现,虽然定武军已经聘请了德国人作为军事教练,但是,如果下级军官不能很好掌握德国的武器装备和各种操典的话,对于训练帮助不大。在实际编练的过程中,胡燏棻深深地体会到,虽然武备学堂的毕业生对于西方近代武器和军事理论的掌握程度不一样,有深有浅,但是学习过毕竟要比没有学习过的人强很多。因此,胡燏棻在定武军中,开始逐渐使用并提拔天津武备学堂毕业生,只要是武备学堂毕业生前来投效,胡燏棻就会择其中合格的量才使用。不仅如此,出身武备学堂的毕业生还淘汰了一批出身淮军或直隶练军的军官。 
    1895年10月25日,胡燏棻上奏光绪皇帝,由于定武军驻扎的马厂仅有五营的营房,十营的定武军难以全部驻扎,因此在10月下旬移驻津南小站。由是,开启了小站编练近代陆军的先声。 
    西式军械 
    装备小站新军 
    在招募队伍的同时,胡燏棻深知“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道理,既然定武军是按照西方国家的模式编练的,不仅军械需要从西方国家购买,而且其他在实战中必须使用的各种军用物资也要购买齐全。 
    当时的陆战中,两军对垒,使用伏击的频率在增加,步兵要随时挖掘壕沟,而炮兵则随时要修筑炮垒,必须随时携带铁锨。出击后,或是包抄后路,或是抵挡对方的先头部队,或是在险要的地方设埋伏,往往需要持续多日,所有应用的干粮、子弹、枪油等,必须放到随带的背包、皮袋和水壶等器物中,以便随时取用。夜间行军,需要使用孔明灯,侦探敌情,需要望远镜,行军的电报线等,都要根据实际需要,随时取用或架设。 
    在受命编练定武军后,胡燏棻曾与在甲午战争陆战中成功阻击日军的聂士成面谈,聂士成认为铁锨等军用物资是必不可少之物。而这些军用物资在以往的清朝军队较少使用,以前的军费中,就没有这项内容的支出。因此,虽然这笔支出在军费中的份额不大,胡燏棻还提前禀报清政府,并按照十营定武军训练所需而购买。 
    定武军成军后,按照西式操法训练,经过几个月的训练后,士兵们对于枪法的操练,行军演习等,都能随机支应,如临战后,炮兵正营对于如何装炮弹,用瞄准镜瞄准,各种做法都很熟练,打靶命中率也逐渐提高。骑兵在行军过程中,急速伏击等方法都能熟练掌握。为防止虚糜军饷,胡燏棻还从湖南巡抚处借来二十四尊轻炮,而步兵因为汉纳根购买的枪支抵达时间不久,尚未统一更换。在胡燏棻编练定武军时,就已经注意军饷的发放问题,每月发饷,统一由粮台派员与营官点名发放,以防止克扣军饷、冒领军饷的现象。 
    督办铁路 
    移交练兵权 
    对于胡燏棻编练的定武军,传媒给他的评价是“专仿西法,日夕训练”。此时,负责大清王朝军队事务的是督办军务处,1895年12月8日,经督办军务处各位大臣联名上奏光绪皇帝:胡燏棻督办芦汉铁路,袁世凯督练新建陆军,选拔八旗子弟进入天津武备学堂学习。当袁世凯接替他的时候,定武军实际上已经编练了10营,总兵力4750人。 
    在档案文献中,笔者也看到了另外一种说法,胡燏棻的定武军到了小站后,操练不够严格,受到外籍人士的笑话。这种评论对胡燏棻来说,有失公允。定武军可以用“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来形容,袁世凯编练新建陆军的基本思路在胡燏棻这里都已经有所体现,只是编练时间过短,还没有完全彰显出成效。 
    另外,当时的舆情对李鸿章甲午战败,继而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依旧追问不已,而向来可以“闻风奏事”的御史们,还在弹劾李鸿章,也牵连到淮系官僚集团的很多人。1895年12月4日,御史王鹏运上书光绪皇帝继续弹劾李鸿章,在这道弹劾李鸿章的奏折中,王鹏运还一同弹劾了胡燏棻。他认为胡燏棻编练定武军并不得力,是在“虚糜军饷”。这个话题恰恰是光绪皇帝最不愿意看见的,已经开始亲政的光绪皇帝自然要有所动作。不过,在此之前,胡燏棻已经受命督办铁路,督办军务处王大臣也决定由袁世凯接替胡燏棻督办新建陆军。 
    1895年12月16日,光绪皇帝下旨,命袁世凯督办新建陆军,以胡燏棻编练的定武军十营为班底。接到圣旨后,已经开始督造津芦铁路的胡燏棻于12月18日亲赴小站,点验全军人数,并最后一次检阅定武军的步兵、骑兵、炮兵等队伍。虽然工程兵尚未能熟悉西式工程兵的技法,但是,在挖壕沟,修筑壁垒、制造行军浮桥、军营和炮台修筑等方面已经初见成效。12月20日,胡燏棻将定武军官兵的花名册交给袁世凯,并盘点军用物资,清册移交。12月21日,袁世凯按照花名册点名,并每营抽查官兵,检阅西式操法的熟练程度。从军官到士兵,都对西式操法非常娴熟。胡燏棻在把最后一次军饷军需核对完毕后,正式将定武军移交给袁世凯,结束了他编练新式陆军的使命。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