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国学 > 国学讲堂 >

国学讲堂:古人弹琴为何离不开兰花?

http://www.newdu.com 2017-11-23 未知 佚名 参加讨论

    
    兰花郑板桥/绘
    北京一扫几日前的雾霾,晴空万里,家中兰花仿佛也有所感应,应时应景地开了。如洗的碧空,加之若有若无的清冽兰香,不觉一扫连日来的胸中块垒,心情变得温和而沉静。
    如同士无故不撤琴瑟一般,文人亦多爱兰。从屈原的绿叶兮素枝。芳菲菲兮袭予,到孔子的兰当为王者香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贫困而改节,兰花就这样在它的自然属性与儒家人格中寻到了契合点。琴为声之至清,以声之清写兰之清自是再恰当不过的了。《碣石调幽兰》就是这样一首琴曲。
    《碣石调幽兰》,又名《猗兰》,相传为孔子所做,由梁陈之际的丘明传谱,后传给陈宜都王陈叔明。可以想见,此曲当有更早的渊源。全谱为纸本墨书一卷,卷高17.4厘米,全卷长423.1厘米。由224行4954个汉字组成,是现今为止唯一的一首由汉字记写的琴谱。这种用文字记写左、右手演奏技法的古琴谱,被形象地称为文字谱。该谱之后还记录了诸如《楚调》《白雪》等59个曲名。
    《幽兰》谱原存于日本京都市西贺茂神光院,现藏东京国立博物馆。清末时期,著名藏书家杨守敬在驻日期间影摹了这份珍贵的琴谱,并于1884年收入黎庶昌所辑的《古逸丛书》。查阜西先生当年对此谱的评价如今看来依旧掷地有声:自《古逸丛书》于光绪十年(一八八四)影印行世以来,我国琴家、史家、考古学家对于此谱之为唐代写本,均无异词,《幽兰》古琴谱遂为现存我国最古之乐谱矣。
    
    孔子操琴
    自《幽兰》一曲行世之后,数十年来无琴人敢于问津。直至杨时百的出现。由于古琴谱不标注节奏,就某种意义而言,古琴的指法中就包含着旋律结构、逻辑重音等音乐信息。但此谱距当时已有千年之久,指法古奥,结构繁复,与我们现今的演奏习惯迥异,因此,对古指法的解读就成为《幽兰》打谱最基础,也最为关键的一步。杨时百在资料匮乏的情况下,利用明代清初琴谱中所载的指法解释以及平常经史之论作为依据,倔强为之(查阜西语),从初时之诠释古指法、进而文字谱解译,乃至最终打谱,前后历时三年始成。之后的四十年,《幽兰》似乎又淹没于世,直到20世纪50年代。
    1953年10月文代会之后,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吕骥向查阜西提出建议,希望能发动各地琴友,发掘南朝、隋、唐年间流行的琴曲《幽兰》以及绝响多年的《广陵散》。查阜西遂发函至上海、南通、杭州、广州、成都等地的琴坛故交,提出发掘《幽兰》的倡议。信函发出仅两月余,琴人便以书信的形式展开《幽兰》指法与调弦法的探讨。经过三年的努力,有管平湖、徐立孙、姚丙炎等七人弹出此曲,并在当时的中国音乐研究所(现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留下音档。其中徐立孙、姚丙炎、薛志章等版本均译成现代记谱,收入《幽兰研究实录》中。70年代后,陈长林、吴文光、龚一等大量琴家和学者亦都加入研究《幽兰》行列,对此谱的版本、指法、律调等内容进行探讨,时至今日,此谱依旧是学界关注的焦点。
    大凡听过《幽兰》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感觉:怪。我却不然!1987年,我尚在上初中,父亲为上海中唱编辑了一盘介绍古琴的盒带,名为《太古遗音》。如今孔夫子网上尚能寻到,只是标价由当日的数元变为数百元。至今我依然记得,音乐初起,《忆故人》的旋律中,赵亮朗诵着丝桐合为琴,中有太古声。源远流长的古琴艺术?在这盘盒带中,父亲收录了吴文光先生演奏的《碣石调幽兰》,那是我第一次听到这首琴曲。起始的数声,便深深地砸进心底,小小年纪,竟有了沉郁的感觉。没有觉得怪,也没想过是否听得懂,只是单纯地喜欢、感动。以致很长的时间里,它都是我写作业时的背景音乐。当时的我并不知道多年后能有机会和吴先生学习古琴,学习我自小喜爱的《幽兰》。
    1978年,在研究中国音乐史时,吴先生开始对《碣石调幽兰》发生兴趣。在阅读杨时百撰写的相关文章,以及研究之前管平湖、徐立孙、姚炳炎三位先生的录音后,发现杨氏某些古指法解译需要澄清,而几位先生的打谱在句法和音乐内容上也尚有发掘、深入的空间。如今想来,我觉得吴先生所打谱的《幽兰》最大特点便是多变却富于逻辑的音乐结构,以及判然分明的音乐形象,不知他究竟花了多少心力,才能从得其数到得其意,最终得其象。而学习《幽兰》的过程,则使我从实际演奏的层面开始理解吴先生对于《幽兰》审美意向的追求与把握。
    那时学琴是在吴先生位于中央音乐学院里的家中,记得琴房内的书桌旁还养着一盆兰花。吴先生就坐在我对面,不示范时,常常会半眯着眼,一边打着板眼,一边唱着,头也随着节奏摇晃。还时不时提醒着:这句如同君子之德,要弹的光明、坦荡;泛音要清灵,好像雅洁的兰花;第四段的节奏像古代的舞蹈,泛音齐撮要有些散音的音色,要有幽愤的感觉。就在这一声声的吟唱中,童年时期莫名的喜欢开始清晰起来:高洁的兰草,文士的行吟、感叹、清壮、幽愤、伤感,一切都那么让人惊叹,却又出乎意料的合理。
    之后的十几年间,我依然会时不时地弹起《幽兰》,特别是父亲在世的时候。少有的几次与父亲同台举行音乐会,商量曲目时,他总说:《幽兰》一定要弹,其他你随意。数日前,收拾家中旧物,又翻到了那盘《太古遗音》,听来,感动之余,多了数声叹息。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