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国学 > 青少年国学 >

阁楼上的琴声

http://www.newdu.com 2017-11-23 语文报大学人文2009年第 佚名 参加讨论

    现在就回忆
    陈错,1983年生,诗人、青年批评家。其专栏“现在就回忆”将呈现个人记忆碎片里的“中国式故事”。
    阁楼上的琴声
    我对陈晓旭版《红楼梦》最深的印象,是主题曲中那数声铮、铮、铮的琴音。沉闷、凄婉、悠长。
    那是1988年,我6岁。有一段时间,我被父母寄养在姥爷家,那是一座有数百年历史的明清式建筑,高挑的檐角、连绵的屋宇,象征着主人曾经拥有的荣光。每次电视剧《红楼梦》开播,姥爷总会准时出现在二楼的阁楼厢房,虚掩上窗门,托个紫砂壶,温一杯老茶,静静地坐在靠窗的椅子上,背后是小半个门板大的素描——姥爷亲手画的早逝的姥姥遗像。铮、铮、铮的琴声透过木质的楼板,在老屋里来来去去地回荡。
    姥爷是大地主家庭出身,早年考取民国末年的中专生,后来就做了新中国的教员。平日里,姥爷只穿中山装,戴一副老式墨框眼镜,灰白色的头发齐齐地梳向脑后——一副旧式文人的精神样儿。对于年幼的我而言,寄住在姥爷家无疑是件痛苦的事情,食不言、寝不语只是小规矩,上下尊卑、吃饭下筷有讲究,坐姿、站姿有讲究——甚至于睡姿不合规矩,都有可能吃“爆栗子”。当时我无法想象,整天板着老脸,处事近乎严苛的姥爷,怎么会对《红楼梦》之类卿卿我我的电视剧感兴趣。这大概是困扰我童年时代的疑惑之一。
    那时姥爷从教师岗位退休已近十年,闲暇功夫,就在家里教我练小楷。一撇一捺特别严苛,一切得照帖子临摹。按姥爷的观点,在底子扎实之前,任何横、折、钩的出格都是不被允许的,要吃板子。我可以感觉到,姥爷对偷奸耍滑的我有着深深的失望。不过,我父亲的观点几乎与此相反。因为出身时代的不同,父亲的字里行间有着抹不去的文革式恣肆狂放的气息。他认为一切规矩并不重要,字体有了自己的气质,再去对比先贤的规矩也不迟。
    只是很显然,指望一个孩子对此有理解能力是不可能的——在年幼的我模模糊糊的观念中,一切行为都需以快乐为目标,如果做着不快乐,那规矩还有什么意思呢?我就在心里极度叛逆却不敢表达的情绪下,度过了那段看起来似乎毫无意义的寄住生涯。
    随着年岁渐长,当我和同龄人一起顺着时代潮流,经历了短暂的社会沉浮、经历了成功和失败之后,才逐渐发现,与老一辈从容淡定的生活相比,我们这代人的内心几乎毫无坚持。我们一直在追求快乐、追求欲望、追求满足,却对传统的伦理道德缺乏丝毫的敬畏和信仰。轻易的爱情和许诺,轻易的苟且和背叛,让我们的生活被欲望所指引,最终不知走向何方。
    我逐渐开始反省人生。必须承认,或许童年时代的耳濡目染刻下了上一代人破坏一切、怀疑一切的文革气息,我对规矩、禁忌、传统之类的东西,骨子里没有天然的敬畏,更何况在八九十年代之后全社会追逐欲望、追逐利益的大风气下,我很难对三纲五常、尊老敬贤之类的伦理体系保持认同感。对于抱残守缺的老一辈——诸如姥爷,我只有敬而远之,即便在成年后对中国的传统伦理深以为然,并愿意为之坚持,却也仍然无法摆脱内心深深的不信任感。
    这是一个无法解开的结。多年后,我试图找到生活的信仰,试图从自身找出华夏人安于天命的独有部分,但不幸的是,我发现这一切在我性格成型之前就已丢失——或者说,这些真正属于中国人的特质,根本没有参与我的性格、世界观、人生观的塑造。即使后来重新找回,要重新塑造对这个体系的信仰也几无可能。就如同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所说,童年时代的阴影,成年之后几乎不可能摆脱——即便有足够的证据、完善的逻辑证明那些烙印是错误、是不应该存在的,但人类这种生物在性格上总是出乎意料地游离于证据和逻辑之外。
    二十一年过去了,往事也已淡漠。只是在深夜岑寂时分,我仍会想起那座数百年的老屋,老屋阁楼上铮、铮、铮的琴声,椅子上孤独的姥爷,姥爷背后的姥姥遗像——我慢慢体会到,在这座小小的阁楼里,一个家境由繁华跌入困顿的少年、一个中年丧妻从未续弦的孤独者、一个山河支离、无处伸展的文化人,他的一生中曾有过怎样执著的坚持,怎样隐秘的梦想。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