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怀源在2009年第3期《辞书研究》上撰文指出,“中国”一词的义项可以归纳为: ①上古时代,我国华夏族建国于黄河流域一带,以为居天下之中,故称中国,而把周围其他地区称为四方,后泛指中原地区。 ②京师。 ③春秋战国时中原各诸侯国。 ④国家、朝廷。 ⑤我国的专称。 ⑥指恒河中流一带的中印度,佛教徒译称中国(Madhyade-sa)。 他认为,“中国”一词出现于西周早期是确定无疑的,这里有一个铁证:周成王时的铜器舸尊上说:“唯珷(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庭)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或(国),自之壁民。’”(该器现藏陕西宝鸡市博物馆) 这里书写形式为“中或”,“或”、“国”为古今字,从词的角度说,“中或”就是“中国”,是同一个词,都是用本义。 而对“中国”的书写形式,作者进一步进行了考据。 “国”在西周金文里只见于两件传世铜器录卣,共出现三次:一件录卣器、盖同铭,现藏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博物馆,另一件现藏台湾省“中央博物院”;三篇铭文相同:“皻(嗟),淮尸(夷)敢伐内国,女(汝)其以成周六师戍于古师……”这两件铜器《殷周金文集成》标为西周中期,彭裕商先生确定为周穆王时期。 西周金文的“国”可以单用,又有“南国”、“东国”、“下国”、“后国”、“四国”(见于西周晚期器毛公鼎、宗周钟),“国”都写作“或”。 春秋早期,只有秦公钟尚用“或”字,其他铜器一律用“国”,“国”替换了“或”。 从词的角度看,“中国”至晚出现于周成王时。从书写形式来看,西周时期的“中国”应该写作“中或”,到了春秋,写作“中国”。那么《梓材》《桑柔》《荡》《民劳》中的“中国”原本应该写作“中或”,现在作“中国”是后人整理、改写形成的。至于《周礼·秋官·司寇》“反于中国”、《礼记·檀弓上》“今之大夫交政于中国”、《礼记·王制》“中国戎夷”中的“中国”,应写作“中国”而不作“中或”。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