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漫谈 >

讷言者慧于心

http://www.newdu.com 2017-11-23 国学网 newdu 参加讨论

    宗璞忆父亲冯友兰,提起冯老的口吃与他的学术成就一样有名。冯先生说“顾颉刚”的名字时,“咕叽咕叽”良久而念不出“刚”字;念“墨索里尼”,也必“摸索摸索”许久。
    
    冯先生在清华开“古代哲人的人生修养方法”课,首次听讲者达四五百人,第二周减到百余人,第三周只余二三十人,四五周后竟只有四五人听讲,因为他的口才不堪卒听,一句“学而时习之”的“而”字,要“而”一分多钟。然而,“冯先生把他的口吃转化成一个有用的演讲办法”(杨振宁)。
    每当口吃的时候,冯先生都停顿一下,这样反倒给听众一个思考他接下来讲什么的机会。冯先生接着讲出来的话,往往简要而精辟,于是很多学生渐渐喜爱听冯先生的讲座。
    说起冯先生的口吃,立刻联想到同样口吃的顾颉刚先生。张中行六十年后依然清晰记得第一次看见顾先生的情景:“一个中年教授站在台上兀自着急,扫一眼学生,欲言又止,只动嘴唇不发一语,转身在黑板上狂写不止……”顾先生期期艾艾,文章却淋漓飞扬,胸中千万丘壑,脑中百万甲兵,下笔如有神,汩汩不停休。
    
    口吃者往往说话简洁,或者转化为深邃精练的书面文字,这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了。民国的先生们,好几位虽非口吃,实属口拙。
    沈从文站在讲台上,抬眼望去,只见黑压压一片人头,他呆呆地半天说不出话。好不容易开了口,匆匆忙忙十来分钟讲完了一小时的内容。他只得窘迫地转身,在黑板上书写:“我第一次上课,见你们人多,怕了。”
    作家卜乃夫回忆周作人,说“他给我的最深印记,却是他的踌躇不决。他未开口之前,总是用手抓头,考虑一下,开口则有点吞吞吐吐,辅助词用得很多。”
    
    (陈介石在北大授课时所使用的讲义)
    陈介石在北大讲中国哲学史和中国通史,也是以笔代口,先把讲稿油印出来,等到上课,登上讲台,一言不发,就用粉笔在黑板上奋笔疾书。下课铃一响,他把粉笔一扔就走了。妙在他板书的跟讲义所写的,虽然大意相同,但是绝不重复,相互补充浑然一体,显见得备课时是很花了一番工夫的。
    “敏于行,讷于言。”几位先生可见一斑。他们将智慧内敛于心,而不轻易表露于外,谨言慎行,自省克己,桃李不言而下自成蹊,静水流深而泽被后世。今人爱夸夸  其谈,常巧言令色,不如少一些热闹喧哗,多一些安静沉默,转向内心的求索和行为的实践吧。
    【国学时代,时代国学】
    GuoxueTimes
    Sheer
    Reading Pleasure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