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漫谈 >

印象2013之陈徒手:浓烈而略带忧愁的书香

http://www.newdu.com 2017-11-23 国学网 陈徒手 参加讨论

        
    陈徒手(作家)
        今年翻阅的书籍较为杂乱,总体印象中今年出版业还是一个正常丰收年,不少优秀的人文书提供给读者相当不错的思想滋养,散发出浓烈而略带忧愁的书香,书品整体的质地显示透澈和高尚,与当今社会涌动的探索思潮相吻合相呼应。
        凭着印象议论今年新书,就有一种别样的阅读享受。首先我先提到的是今年一月社科文献出版社内部印行的《雾霭:百年俄罗斯忧思录》([俄]雅科夫列夫著,述弢译),这本厚书完全靠学术圈口口相传而流行的,碰到好几个会议大家都在情不自禁地推荐或谈论这本书,现在这部书已在万圣书店、三联书店显著位置摆放。读这部书,感受到的就是“厚重”“苦难”“折腾”这几个历史性的关键字眼,苏共的变迁史最让中国学人感慨万端,反过来想中国至今未有人能写出这样高度反思的著作,应该是中国学者世纪性的遗憾和缺失。还有一本读过的书叫《勃列日涅夫时代》,是一位俄罗斯不太知名的作者所写,剖析之深广,文字之沉稳,都让人称好不绝。整个俄罗斯学术界对当代史的探索和批判都非常有力量,具备穿透历史厚雾的强大冲击力,形成了较多的政治共识,他们对历史疑点的辨析和判断都达到很高的程度。这是我们中国至今还未攀到的写作境界,我们对当代史许多政治命题的某些研判还是过于单调和教条化。
        《“忍不住”的关怀》(杨奎松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5月版)和《无奈的选择》(沈志华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1月版)是今年我最推崇的史学作品,杨著对中国高级知识分子的坎坷命数有了全新、微妙的描述,史料铺陈之细,剖析之深,直接动摇读者原有的主流形态观念,从此对中国高层知识人的认知将会有重新的变更。沈著更是呈现长时间段的恢宏的政治走势图,用了大量第一手材料加以细腻的辨析,对中苏两党的悲欢离合做出更为合理、到位的学术判断。
        唐宝林老先生的《陈独秀全传》(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7月版)是历经十几年磨砺的厚书,初读时总有畏难的情绪,但读了几章后就有探究传主命运的揪心之感,尤其晚年陈独秀的复杂状态最令人耽迷。唐老先生的写法略嫌传统,有些论述过于繁复,但阅读之间总有秋季收割的丰收感受,一处处看过去都显得丰盈和充实。这就是饱学老者带来的学术愉悦感,也领略了治学所需的胆略和眼力。
        沈迦的《寻找·苏慧廉》可读性极强,寻访本身所具备的独特的问题意识让人惊喜。陈敏贤所写的《洪业传》视野开阔,文字充满湿润的历史现场气息,用力均衡,阅读时多少有一种舒服的感觉,这是海外作者用笔的老练之处,值得大陆作者借鉴之处甚多。
        因自己的专业缘故,我一直暗喜肖冬连的《国步艰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5月版),本来还期待它能获得广泛的反应,但好象沉寂多时,关注不多。这本书只有薄薄的十万字规模,却有能力包揽六十年当代国史的解释权,大胆逸出我们熟知的传统史观,充分表达个人看待国史的观点。作者的许多观念都值得回味,时常让人拍手顿悟。这样有品质的作品不在乎厚薄,而在于给人多少启迪。当代史复杂微妙,陈存多少疑点和真空之处,期待今后能有更多这样“个人史”的小书问世,给我们开启许多个观察当代中国史的窗口,使我们破解谜团的能力大大增强。一个民族只有充分认知过去的谬误和错失,才能健康地迈进未来的路径。《国步艰难》这样解惑的书出现愈多的时候,愈是这个国家理性生长的自然依据。
        今年初,饶平如老人的《平如美棠:我俩的故事》一经问世,就在普通读者群中激起波澜,也引来平民写作的热潮,下半年《乱时候,穷时候》(姜淑梅著)和《蹉跎坡旧事》(沈博爱著)就是此类佳作的代表。“老人讲故事”成了今年出版界的焦点新闻之一,他们的平实笔调为年轻读者所痴迷,所呈述的历史原生态让人流连。我觉得,老人们这样忘我的描述,无形中也促进史学叙述的一种变革,他们展现的故事形态更接近历史本真,他们的写作过程又显得那么轻易、自然,有纠结,又有畅达,非常难得、惊喜地抵达百年中国现场。这是我们历经苦难的父辈们对国家的额外贡献,是负责任的担当之举,有必要鼓励更多的父辈拿起笔来,以“小我”的坎坷展现“大国”的艰难印记。
        近几年来,我一直感觉到台湾出版的史学作品对大陆的内在影响,这种影响是润物无声,浸入文字应用之中,对大陆作品成色的改变有着无形的帮助。今年三联书店的《王鼎钧回忆录四部曲》,是世纪老人一生中最为倾情的模范之作,讲述的故事无不凝聚着两岸中国人诉说不尽的哀痛心绪。亮轩的《青田街七巷六号》也是佳作之一,以文字的绵密和描述的细腻见长,对于人情世故的打磨都纤细入毫。由于教育经历和社会氛围的影响,台湾作家对历史场景的把控有着发自内心的自然,忠实于心灵的呼唤,纯朴而又真切,呈露了高于大陆的整体性认知水准。
        在小说作品中,我个人喜欢阎连科的《炸裂志》、方方的《涂自强的个人悲伤》、叶兆言的《一号命令》,对余华的《第七日》则有着割裂的感觉。文学写作到了至今,已有相当疲乏之意,要突破人物的类型化、故事的陈式感,都要有一番不懈的挣扎。八零后作家中颜歌的《我们家》值得关注,其中男性化的表露倾向、贴近底层的努力都是具有看点的。
        在艺术类作品中,读过的韦力的《古书之美》印象美好,是今年读书中最为怡人、舒适的记忆之一,当然安妮宝贝的文字起了作用,但是韦力的不平凡学识和严谨态度让人感动万分,这是当下浮躁社会所缺失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