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漫谈 >

王佳伟:忍寒

http://www.newdu.com 2017-11-23 国学网 王佳伟 参加讨论

    
    关公夜读 卢广源/绘
    寒冬到来,古代的读书人怎么御寒?
    有人说,他们有取暖神器。有以“锦衾”“香炉”御寒者,袁枚“寒夜读书忘却眠,锦衾香烬炉无烟”;有以“手炉”御寒者,张劭“松灰笼暖袖先知,银叶香飘篆一丝”;有以“暖脚铜缶”御寒者,苏东坡“送暖脚铜缶一枚,每夜热汤注满,塞其口,仍以布单裹之,可以达旦不冷”;李渔在《闲情偶寄·器玩部》中讲解了他制作暖椅御寒的过程,暖椅的抽屉“以板为之,底嵌薄砖,四围镶铜……置炭其中,上以灰覆,则火气不烈而满座皆温”,李渔说“只此一物,御尽奇寒”。
    没错,在古代,经济条件较好的读书人御寒的方式很有情调,但对于众多贫苦的读书人来说,上面的条件是不敢奢想的。
    顾文炜说“为求一字稳,耐得半宵寒”,孟郊说“百泉冻皆咽,我吟寒更切”,杜甫说“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读了这些诗句,我们能够体会到一点儿寒冷对于古代贫苦读书人的困扰,但实际上,严寒对贫苦读书人的折磨,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
    《安徽省志·人物志》记载,清代著名学者、官员林之望年少时家境贫困,“严冬夜读,双足埋于麦糠中取暖”。《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生于名门望族,后来家业衰落,很长一段时间生活窘迫,“冬日苦寒,无酒食,邀同好汪京门、樊圣谟辈五六人,乘月出城南门,绕城堞行数十里,歌吟啸呼,相与应和。逮明,入水西门,各大笑散去,夜夜如是,谓之‘暖足’”。这段话不难理解,冬日严寒难耐,又无酒食驱寒,吴敬梓只好约五六个朋友,每天晚上绕城墙行走,一走就是数十里,直至天亮,以此“暖足”。“暖足”的同时,他们唱和了诗文,一举两得,最后大笑散去。
    《唐诗三百首》的编选者孙洙(蘅塘退士),自幼家贫,但十分好学。清代学者窦镇在《名儒言行录》卷下记载他“隆冬读书,恒以一木握掌中,谓木生火可以御寒”。《明史·张溥传》记载,张溥年幼时勤奋好学,看书时必要用手抄写,抄写一遍朗读一遍,每本书要反复抄写朗诵六七遍,这个习惯他无论冬夏总是坚持着,右手握笔处,已经磨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七录斋”因为他将所读之书抄写七遍而得名,很多人并不陌生,但他因为冬日抄书把手冻裂,每天不得不在热水里泡数次手,却很少有人知道。
    南宋著名学者张九成,号横浦居士,著有《横浦集》。四库全书《仕学规范》卷十三收录了《横浦语录》中的一段话:“或问先生:‘幼年处学舍,正当苦寒,衣衾不备,终夜看书不已,每至达旦。乡里富人或以衣物见惠,力辞不受;或不得已受之,乃以与同舍之贫者。此岂无情耶?’先生曰:‘士处贫困,正是用工夫时节,若不痛自节抑,则贪欲必生。’”元代学者胡炳文在其著作《纯正蒙求》中亦有“横浦辞衣,徂徕却食”的记载。这个故事也不难理解,大意是有人问张九成,你严寒时节通宵达旦读书,缺衣少食,有人送衣物给你,你总是拒绝,不得已接受后又将衣物给了他人,这不是无情吗?张九成回答说,贫寒之时正是下功夫读书之时,如果此时不严格要求自己、节制自己,那就会产生贪欲。
    寒苦的生活磨炼了这些贫苦读书人的意志,面对严寒,他们隐忍着,以不同的方式积极地回应着。这坚忍不屈、发愤图强的精神是古今强者共有的品质。“咬得菜根,则百事可做”,读书人忍寒如此,又何事不可为呢?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