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漫谈 >

青年观:如何把书读成串儿

http://www.newdu.com 2017-11-23 国学网 熊建 参加讨论

    一个个书串儿,就好像DNA的双螺旋结构,相互缠绕,无休无止。就这么读下去你会发现,自己已经深陷读书的深渊难以自拔了,看个朋友圈都成了要下定决心才能抽空一做的事情 
    读书不需要理由,而不读书一定有各种理由。需要理由的读书都是查书,不是真正意义的读书。
    查书是有明确目的的,比如上学时,要写论文,必须读某个领域的书。查书容易让读书变成一件并不愉快的事情。这就好像求人办事,跟人家硬贴,自己肯定不痛快。如果只是觉得跟这个人在一块舒服才交往,那心情肯定舒爽。
    读书,自由任性一些,体验才舒服,喜欢就去读,不喜欢就别读,而且读什么书其实并不需要推荐,读多了自然就知道该读什么和怎么读了。
    因为,读书的特点是一本书会通向很多本书。你喜欢的一个作家、一本书,会把你引向其他你会喜欢的作者、书。
    从某种意义上说,不能把你引向其他作者的人、不能把你引向其他书的书,一般是不值得你读、不值得你喜欢的。这就好像我看完李连杰演的《黄飞鸿》,就会去找他演的其他片子,就会去找徐克导演的其他片子,就会去找关之琳、莫少聪的其他片子,会自动扩展开来。而看过某些华丽乖张、苍白无力的电影后,该导演的其他片子、里面演员的其他片子都不想去看了。
    好书之内自有道路,自有教导能力。只要上了道儿,就停不下来。看了一本杨奎松的书,很喜欢,自然就会想去看茅海建的书,去看沈志华的书。
    也就是说,确定了一个喜欢的作者,那么他喜欢的作者和书,以及喜欢他的作者,会构成一个庞大的作者家族、作品家族。这些家族会不停膨胀、扩大。你就发现读书这事儿没完没了,根本停不下来。
    比如,我看了《朱镕基讲话实录》,对上世纪90年代的改革有了一个顶层的视角,接下来就想看看经济学家是怎么从学理上阐述的:翻翻樊纲的《制度改变中国》,从制度经济学角度看中国改革的逻辑;看看蔡昉的《从人口红利到改革红利》是怎么从人口经济学角度加以观照的;瞧瞧周其仁的《改革的逻辑》、王东京的《中国经济漫笔》,了解一下产权界定的重要意义;最近张维迎和林毅夫在讨论产业政策的问题,买来前者的《改革新启蒙》和后者的《解读中国经济》,看看他们的思想到底是什么,谁更有道理;他们在著作中总是提到一个叫科斯的外国人,那就买本《变革中国》看看他是怎么看待中国改革开放的……
    这还只是从读中国经济出发的书串儿,如果从吴国盛《科学的历程》开始读,或者从顾颉刚《古史辨自序》、道金斯《自私的基因》开始读,那就是另外的广阔天地了。
    总之,这一个个书串儿,就好像DNA的双螺旋结构,相互缠绕,无休无止。就这么读下去你会发现,自己已经深陷读书的深渊难以自拔了,看个朋友圈都成了要下定决心才能抽空一做的事情。一天不看书,就抓耳挠腮、坐卧不宁的。这该有多幸福啊?!
    当然,真正幸福的,是你从这些书串中生发出属于你自己的独立思想。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