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人不见古时月, 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 共看明月皆如此。 ——李白《把酒问月》 月亮的柔美与纯情,月亮的半弯与圆满,给了古今人许多的情感慰藉。我们为月亮备好了几个节日,为的就是借月抒怀,将欢喜与忧愁都寄予在月里。 在我们的国度,一年安排了三个与月亮有关的全民节日,元宵、乞巧、中秋,分布在春、夏、秋三季,其中有两个与圆月有关,一个与新月有关。元宵与中秋都有赏月的主题,圆圆的月亮,带给人们的不仅有心灵慰藉,还有情感升华。 对月亮的神往,催生了月亮神话,许多民族都有月神信仰,古代中国也不例外。 千年流传的月神,也许常驻妇孺心里的,是奔月的嫦娥。据《山海经》所述传说,帝俊有妻名常曦,生月十二,是为月之神。可又有神话说嫦娥是尧帝女,羿之妻,本名姮娥。在有她奔月的传说后,与更古老的常曦混同,才被称为嫦娥。 有人说嫦娥不是最早的月神,常曦才是。但有人考证,常曦、常羲、姮娥、嫦娥其实同为一人,常、嫦、姮音义相通,曦、羲、娥音义同一。 嫦娥奔月的传说,据《淮南子》说,羿到西王母处求取长生不死之药,嫦娥先吃了,结果逃到月亮里变作一只蟾蜍,成为月精。这个说法更早来自《归藏》:“昔常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药服之,遂奔月为月精。” 汉画上似乎也发现了嫦娥的身影,河南南阳的一方汉画像石上绘有一蛇身人像,似乎正朝向蟾月飞翔,这位翔者被很多人认定就是传说中的嫦娥,这图也就有了“嫦娥奔月”的名称。只不过这月中已经驻了一只蟾蜍,那嫦娥还能化成另一只么? 其实,她可能不是嫦娥,却是另一位传说中的月亮女神——女娲。汉代人在画像石与画像砖上,将始祖伏羲与女娲分别定义为日神与月神,他们的形象与日月同辉。这样的汉画在很多地方都有出土,伏羲捧日,女娲捧月,担当重任,看起来是很辛苦的样子。 当然,也有人考论,说女娲和嫦娥是一回事,这好像不太容易让人信服。你想啊,别的不论,伏羲、女娲可是兄妹成婚,而嫦娥的那位明明是羿,各有各主,不可合二为一的。 有趣的是,到了唐代与日月同辉的伏羲和女娲,他们仍然灿烂如汉代时期,如在吐鲁番发现的二神画像;稍有不同的是,这二神的形象有了明显改变,兄留着胡须,妹抹了红脸蛋,已经是西域人标准的模样了。 不管怎么说,也是女娲和嫦娥给月亮带来了活力,让人们的精神有了一个美丽的寄托之所。 唐宋时代的诗人们,常常写到月里嫦娥。如唐代孙蜀有中秋诗曰: 不那此身偏爱月, 等闲看月即更深。 仙翁每被嫦娥使, 一度逢圆一度吟。 月亮一圆,就想起了嫦娥。又有宋代陈远诗曰: 世间八月十五夜, 何处楼台得月多。 不及吴江桥上望, 水晶宫里揖嫦娥。 中秋佳节揖拜嫦娥,也是赏月的一个理由。 甚或还有诗人将心比心,开始为嫦娥抱屈,如唐李商隐《嫦娥》诗说:“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又如宋人晏殊《中秋月》诗说:“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月圆之时,想到嫦娥那样孤寂,又多了一个浇酒的由头。 月在中秋明,中秋之乐在乐月,到今天依然还是以明月为中心,嫦娥却在不知不觉中渐渐隐没。 中秋之夜赏月,至迟在唐代已成风气,虽然没有名副其实的中秋节。 唐人爱中秋月色,可举两诗为证。一为司空图的《中秋》诗: 闻吟秋景外, 万事觉悠悠, 此夜若无月, 一年虚过秋。 一为曹松的《中秋对月》: 无云世界秋三五, 共看蟾盘上海涯, 直到无头天尽处, 不曾私照一人家。 中秋不见月,当然是件很遗憾的事,《隋唐佳话》说:“李愬隐首阳山,中秋夕与友人携酒望月。愬曰:‘若无明月,岂不愁杀人也!’”中秋赏圆月,思亲会友,风雅度良宵。 《开元天宝遗事》记载说:“苏頲与李乂对掌文诰,玄宗顾念之深也,八月十五日夜,于禁中直宿诸学士玩月,备文酒之宴。时长天无云,月色如昼,苏曰:‘清光可爱,何用灯烛?遂使撤去。’”玩月即是赏月,赏月之时,月光月影最是可爱,用不着灯烛争辉。 唐人中秋为节,有人说与唐玄宗有关。 依《旧唐书》和《唐会典》的记载,“开元十七年八月五日,右丞相薛曜、左丞相张说等上奏,请以是日为千秋节,著之甲令,布于天下”,定每逢此日,朝野同欢,“天下诸州咸令宴乐,休假三日”。虽是天下同乐,可玄宗生日是八月初五,月亮并未出来,与中秋无涉。这千秋节后来又改为天长节,千秋万岁,天长地久,都是一回事,也还都不是月亮节。 到安史之乱发生,玄宗不得不退位,肃宗李亨登基。肃宗的生日是九月三日,晚玄宗太上皇近一月,两节靠得很近,朝廷设计用居中的八月十五庆生,仍称天长节。到代宗、德宗时,也都延续了八月十五庆天长节的传统,中唐以后不再有什么庆祝活动,这个为帝王庆生的节日逐渐淡出。 八月十五为皇上庆生之日,唐时宫中有一款特别的游艺,叫作“蹀马之戏”,就是马舞。这马舞是玄宗时最先舞起来的,让舞马口衔酒杯,跪拜在地,向皇上祝寿,然后随着鼓乐节奏起舞,踢踢踏踏,好不快活。 马舞在兴庆宫的勤政、花萼两楼下举行,舞马在《倾杯乐》的节拍中起舞,纵横应节,起伏有序,时而跃上板台旋转如飞。唐人张说有六首《舞马词》描写盛况,其一曰:“彩旄八佾成行,时龙五色因方。屈膝衔杯赴节,倾心献寿无疆。” 宋人《负暄杂录》说唐中宗时还有舞马之戏,“蹀马之戏,皆五色彩丝金具装于鞍上,加麟首凤翅,乐作,马皆随音蹀足遇作‘饮酒乐’者,以口衔杯,卧而复起”。舞马还有盛装打扮,一定非常耀眼。在西安何家村出土过唐代舞马衔杯银壶,看到银壶上的舞马图像,感觉文献上的记述非常可信。 皇上玩皇上的舞马,中秋时文人们更喜欢月亮山水。 唐代刘禹锡有两首写八月十五的玩月诗,一曰“碧虚无云风不起,山上长松山下水。群动悠然一顾中,天高地平千万里”;一曰“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 将太平理想、亲情友爱寄予月光,是完全不同于皇宫自得其乐的人伦情怀。 随着唐王朝的衰落,后来天长节不见了,不过八月十五半秋之日,却演变成了一个与皇上无关的民俗节日,这是真正的中秋节。 到北宋时,中秋节便与春节一样,在民间成为很受重视的节日。 有人说大宋市民将中秋节变成了全民的狂欢节,白天有相扑、游泳、登山、拔河、击鞠等,月夜以玩月为事。宋代罗烨的《新编醉翁谈录》说,“京师赏月之余,异于他郡。倾城人家,不以贫富,能自行者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服饰之。登楼或于庭中焚香拜月,各有所期。”赏月,拜月,将自己的心事寄予月中。 南宋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明确提到中秋节,他这样写道:“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重新结络门面彩楼花头,画竿醉仙锦旆。市人争饮,至午未间,家家无酒,拽下望子。……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丝篁鼎沸,近内庭居民,夜深遥闻笙竽之声,宛若云外。闾里儿童,连宵嬉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 吴自牧的《梦粱录》也记述说:“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此日三秋恰半,故谓之‘中秋’。此夜月色倍明于常时,又谓之‘月夕’。此际金风荐爽,玉露生凉,丹桂香飘,银蟾光满。王孙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楼,临轩玩月。” 苏东坡在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之时,作《水调歌头》,抒发思亲之情,铸就千古名篇:“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端起酒来,敬一回江中之月,再不说神了,只是思亲,这些句子也就成了千古绝唱。 “千里共婵娟”,千年共婵娟,古人今人共明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早先南朝人谢庄的《月赋》,就有“隔千里兮共明月”的句子。中秋对文人们是借景抒情的好时光,对布衣百姓也是一年中的好日子。中秋观月,也要享用一些特别的节物,在古代主要有玩月羹、月饼、桂花酒等。等到月饼当了家,玩月羹渐渐被忘却了,也许它快要回到餐桌上来了。 这名字奇特的玩月羹,见于五代宋初陶谷的《清异录》,也见于宋郑望之的《膳夫录》:“汴中节食,中秋玩月羹。” 玩月羹是何等滋味,今天已不能知晓,揣测也许是鸡蛋羹之类,或许有像月之形,至少是浇汁鸡蛋饼吧。不过据烹饪史家研究,玩月羹是以桂圆、莲子、藕粉等为原料烹成,据说百年前岭南一带仍见玩月羹应市。 苏菜中的一款“西施玩月”,也许存有古时玩月羹的遗味。它是在煮鱼圆的锅中放入火腿片、笋片、香菇、绿叶菜烧沸捞出,排放在鱼圆上面,虽不知西施何在,也不明哪是月亮,却是可以给人想象的吧。 作为中秋特色点心的月饼,可能在唐时已经有了。新疆吐鲁番唐墓中出土了一些保存很好的面食点心,其中的一些花式点心与当今月饼印纹相似,也应当是以木模印成。这个发现也证实印花点心出现很早,这也是月饼工艺的核心所在。 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荤素从食店”中出现了“月饼”名称,不过这月饼可能只是一般点心,与中秋无关。周密《武林旧事》中,月饼更列在“蒸作从食”中,也不是中秋特色,与后来的月饼不同。 元代陶宗仪《元氏掖庭记》中有“仲秋之夜,……当其月丽中天,彩云四合,帝乃开宴张乐,荐蜻翅之脯,进秋风之鲙,酌玄霜之酒,啗华月之糕”的句子,其中“华月之糕”当与月饼相似。 明代田汝成的《熙朝乐事》说:“八月十五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而《帝京景物略》则说:“八月十五日祭月,其祭果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之如莲花。……月饼月果,戚属馈相报,饼有径二尺者。”这是真正的中秋月饼。 月饼也谓之团圆饼,刘若愚的《酌中志》说:“至(八月)十五日,家家供月饼瓜果,候月上焚香后,即大肆饮啖,多竟夜始散席者。如有剩月饼,仍整收于干燥风凉之处,至岁暮合家分用之,曰团圆饼也。”月饼在明代有了团圆之意,将浓浓的亲情融入到了月中,也使得中秋节的传统得到进一步弘扬。 清代的月饼,有时直接就做成了传说中的月亮形状,《燕京岁时记》说:“中秋月饼,大者尺余,上绘月宫蟾兔之形,有祭毕而食者,有留至除夕而食者,谓之团圆饼。”这大月饼,放到除夕去吃,也还是为着团圆的期冀。 自清代起,中秋节的饮食活动,多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增进长幼亲情;也要在亲邻间互赠节物,联络彼此感情。 《月令广义》即云:“燕都士庶,中秋馈遗月饼西瓜之属,名‘看月会’。”清代江苏句容地方,八月中秋办饼筵,大会亲朋。《京都风物志》述及家庭赏月宴,中秋夜拜月礼毕,“家中长幼咸集,盛设瓜果酒肴,于庭中聚饮,谓之团圆酒。”中国人追求的中秋之意境,就是家人亲朋的团圆与亲近。 月里情怀,千年共婵娟。置身在月光里,思亲念友,体味古人诗情,品尝月饼滋味,向着圆月许下心愿,这八月十五的中秋节,味道足矣。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