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漫谈 >

品味古籍:有意思的文人李渔

http://www.newdu.com 2017-11-23 国学网 王兆军 参加讨论

    李渔(1611-1680),初名仙侣,字谪凡,号笠翁,浙江金华人。他不仅是一位文学家、戏剧家,还是一个有意思的人。文人当中有所谓君子者,道貌岸然,处处拿捏,年轻时钻营名位,老来则老气横秋,是李渔最看不上的。他一辈子都生活在自由、创造和趣味之中。
    李渔自幼聪颖,世称“李十郎”,曾家设戏班至各地演出,积累了丰富的戏曲创作、演出经验,提出了较为完善的戏剧理论体系,著有《笠翁十种曲》等,被后世誉为“中国戏剧理论始祖”“东方莎士比亚”。他也是休闲文化的倡导者、文化产业的先行者,他的《闲情偶寄》最为当代人喜欢。
    李渔一生横跨明末清初,正是社会大变动的时期。由于科场失意,李渔毅然改走“人间大隐”之道。在封建社会里,许多伟大的文化成就都是由这样的“落魄文人”创造的,即便苏东坡那样的大文豪,其脍炙人口的佳作也大多写在失意之地贬谪之时。公元1666年(康熙五年),李渔先后获得乔、王二姬,李渔对这两个聪慧的美人细心调教,组建了以二姬为台柱的家庭戏班,常年巡回于各地演出,收入颇丰,这是李渔一生中生活得最得意的阶段,也是其文学创作最丰产的一个时期,《闲情偶寄》就是在这一段内完成并付梓的。1672、1673年,随着乔、王二姬先后离世,家庭戏班土崩瓦解,李渔的生活从此转入了困顿,经常靠举债度日。1680年,古稀之年的李渔在贫病交加中逝世。
    用一篇千字短文介绍李渔及其《闲情偶寄》,实在是捉襟见肘,还是用林语堂老先生的话说吧:“李笠翁的著作中又一个重要部分是专门研究生活乐趣的,是中国人生活艺术的袖珍指南,从住室与庭院、室内装饰、界壁分隔到妇女梳妆、美容、烹调的艺术和美食的系列。富人穷人寻求乐趣的方法,一年四季消愁解闷的途径、性生活的节制、疾病的防治……”可见,此书反映了他的文艺修养和生活情趣,也是古代文人养生学的经典著作。李渔在《闲情偶寄》的“饮馔部”中阐述了他的饮食之道。他主张于俭约中求饮食的精美,在平淡处得生活之乐趣。其饮食原则可以概括为24字诀,即:重蔬食,崇俭约,尚真味,主清淡,忌油腻,讲洁美,慎杀生,求食益,恰当地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饮食美学。
    《闲情偶寄》文字清新隽永,叙述娓娓动人,读后留香齿颊,余味无穷。这里摘录一段关于菜蔬的:“吾谓饮食之道,脍不如肉,肉不如蔬,亦以其渐近自然也。草衣木食,上古之风,人能疏远肥腻,食蔬蕨而甘之,腹中菜园不使羊来踏跛,是犹作羲皇之民,鼓唐虞之腹,与崇尚古玩同一致也。所怪于世者,弃美名不居,而故异端其说,谓佛法如果,是则谬矣。吾辑《饮馔》一卷,后肉食而首蔬菜,一以崇俭,一以复古;至重宰割而惜生命,又其念兹在兹,而不忍或忘者矣。”
    《闲情偶寄》一书,没几个人不喜欢读,因为像李渔那样有趣的人少之又少。人的浪漫,未必总在风花雪月之间,衣食住行,处处都有诗意,就看当事人有没有“意思”,做事有没有情趣。李渔从侧面道出了趣味生活的条件,那就是“闲情”二字。一个有趣味的人,即使琐事繁冗,总能找到一点闲空,将精致的情趣发酵,从而得到一些隽永的享受,以此慰藉心灵。有一年夏日,天气酷热,又有蚊蝇骚扰,众人不堪,李渔想起当年四处演戏的旅途中所受“蚊蚋之繁,倍于今夕,听其自啮,欲稍稍规避而不能”的情境,自觉今日不啻为神仙。众人听了,顿觉怡然。只有那些乐观旷达的人才会随时滋养闲情,得生活之乐趣。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