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漫谈 >

文化评析:面向大多数青少年——三谈“戏曲进校园”

http://www.newdu.com 2017-11-23 国学网 胡晓宏 参加讨论

    关注大多数,是“戏曲进校园”工程的初衷和方向。要在现有成果基础上进一步更新、细化顶层设计,以“精准”的科学态度助益未来。
    《大保国》《探皇陵》《二进宫》是京剧名段,常合称“大探二”。“戏曲进校园”历年推进成效可观,作为一项长期文化工程,不断深化势所必然。笔者借京剧名段“大探二”之谓,谈一下戏曲进校园或待明晰的目标、思路。
    “大”,是更加面向大多数。为体现工程实绩,难免有赖集中部分资质相对出众的“戏童”完成演艺、评奖活动。戏曲疏离者、信息陌生者占了青少年的大多数,只有他们成为“戏曲进校园”的传播主体和重点目标人群,戏曲传播才更具有效的普适意义。关注大多数,是“戏曲进校园”工程的初衷和方向,应及时总结各地实践经验,不使他们流失。
    “探”,是探索传播新路径。个体之间的“说戏”,至今仍是传统戏曲专业师承关系的固定模式,其文化价值在于艺术信息的完整严谨。而戏曲的非专业性传播,在历史上始终处在自生自灭、随机弃取的格局,即基于大众娱乐选择戏曲媒介的“票友”生态。戏曲的当代传播对于不同对象、层级的应对举措,还没有在传统“票友”孕育要素之外,找到更加广泛、有效的次生群体认同路径。“戏曲进校园”或许是传播实践与理论相辅相成的新契机。
    而在新媒体环境下,“戏曲进校园”对戏曲传播样式、认知模式乃至基本生态,还应该大力探索,要认可全新而多元化的传播思维、工具和手段,也须针对戏曲文化的校园普及有不同成果、价值和认知的考量,形成新的评价体系。孩子的戏曲表演水准只是工程的评价内容之一,他们对戏曲以及其承载的多元传统历史信息、价值元素的“碎片化”认知、兴化表达、自主性传播、创造性演绎等,都应该与少数能者的“模拟表演”一样,纳入“戏曲进校园”传播实践、理论总结和成果评价的视野。如此,才会形成应者广应、能者皆能的局面。譬如,戏曲学院探索的戏曲动画,将传统规范程式与动画趣味同步表达,就是建立在观赏与记忆共鸣的基础之上,让大多数生活在新媒体时代的孩子,成为“走在戏曲边上”的“准票友”、好看客,最终走进剧场赏戏曲。
    “二”,是指双措并举。目前进入校园的专业戏曲人士,表演示范为其所长,实为最易,视听所涉的多元化文化信息,与当代生活价值关联的精确解释,以及多样化的传播能力储备实为其短、其难。矛盾是历史造就,传播则不妨出新。在现有的方法之外,新媒体手段整合其他资源介入当代戏曲传播途径良多。除了戏曲动漫,关于戏曲文化深度价值的多媒体演示、趣味化展示、互动化体验,在VR时代大有可为,仍有空间。
    如果说包括戏曲在内的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播,是一项惠及子孙后代的工程。那么在以“戏曲进校园”为典型的现有成果基础上进一步更新、细化顶层设计,将以“精准”的科学态度助益未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