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理论 >

“东西”词源的一个可能

http://www.newdu.com 2017-11-24 国学网 吴朝阳 参加讨论

    摘要:物称“东西”,由来已久,其词源亦已有10数种说法。然而各说法均无坚实文献证据。本文指出:常见于五代两宋的“动使”一词与“东西”词义相近,读音相仿,兴替时间相接,很可能是“东西”的一词的先源。
    一、“东西”词源诸说缺乏坚实证据
    把“物”称作“东西”,历史可以说非常久远。关于这个意义的“东西”一词的词源问题,近十几年来陈江、任筱萌、马永康、郑张尚芳、宋潇潇与周昌乐、徐时仪等许多学者发表了研究文章,针对“东西”词源的各种说法各抒已见。然而,诸学者批驳旧说时大多论据充分,令人信服,而其所持说法,则全都缺乏有力的证据,虽有理致却难以服众。
    权衡“东西”起源之众说,目前以起源于唐代长安之“东西市说”相对为言之成理,但“东西市”与“东西”的这种联系却绝无文献证据。而事实上“东西市”为交易之所,起源远早于唐代。《汉书•食货志》载王莽于长安立五均官,“更名长安东西市令”[1],《晋书•武帝纪》言西晋于咸宁二年“起常平仓于东西市”[2],因此“东西市”其实起源于汉,而且汉、晋、唐一脉相承。然而,郑张尚芳经过仔细查证,指出不仅敦煌文献、西夏文献都未有以“东西”称“物”之例,“禅宗语录、朱子、象山语录、《王俊首岳侯状》等确切的宋代白话文献通常还是用‘物、物事’,或者‘物件’而不用‘东西’”,“东西”的“唐人甚至宋人用例也不可信”[3]。“东西市”起源如此之早,为何数百年后“东西”一词才突然间使用量急增?这使得“东西市”难以令人相信。可见,“东西市说”不仅缺乏文献证据,情理上也难以服人。
    旧说之外,陈江[4]、宋潇潇与周昌乐[5]提出两种新说。陈江认为“东西”源于明朝的“东矿西珍”,但马永康[6]指出其时间上晚于元曲使用“东西”的大量句例,因而证实其说不确。而宋潇潇与周昌乐指“东”、“西”的本义为“粮袋”和“盐罐”,经过“三重换喻”之后,才“结合在一起泛称物事”。这种说法证据虚悬,无法取信于人。总而言之,关于“东西”的词源,目前尚无有理并且有据的说法。
    二、“东西”指“物”无宋以前用例
    明末的方以智首先提出“东西”一词初见于《南齐书•萧嶷传》的“东西一百”句,并为《辞源》及《辞海》所援用。此说实为误解原文,尚芳[7]、马永康[8]等学者都已经以切实证据予以批驳。《辞源》又引《唐会要》“暂时东西”句为“东西”之早其用例,任筱萌[9]、尚芳、马永康诸学者旁征博引,证明此“东西”一词意为“逃离故土,去无定处”,《辞源》编者同样是误解原文。此外,有些学者认为《朱子语类》中的“东东西西”意为“各种各样的什物”,尚芳[10]也已论证其非。
    近来,徐时仪引唐人《法苑珠林》“又善为人子,不惟养恩。治生制财,不以养亲,但以东西,广求淫路,怀持宝物,招人妇女”[11],作为唐代“东西”指财物的用例,其实不然。据笔者统计[12],《法苑珠林》中“东西”一词共出现77次,除徐氏所引之外,表示“方位、方向”者53例,表“四处、到处”之意者19例,意为“离开、外出”者共四例。显然“离开、外出”为“四处、到处”的引伸义,“四处、到处”又是东西“方位、方向”的引伸义,可见这76例中“东西”的词义是一脉相承的。因此,若徐氏所举之例意指财物,则是《法苑珠林》中此义的孤例,甚至是南宋之前的孤例,这令人难以置信。笔者细读原文,发现“但以东西”并非与“广求淫路”结合而成句,而是独成一句,“东西”为“外出”之义,而“以”字之后省略宾语,此句之句意其实是“但以财物外出”。可见,徐氏错误解读原文,《法苑珠林》中并没有“东西”指“财物”之句例。
    此外,“东西”在闽南方言中称为“物件”,在吴方言中称为“物事”,在借用我国中古语言的日语中则称为“物”,这些都是宋以前不以“东西”称“物”的旁证。而南宋有吴曾、洪迈、程大昌、袁文等一大群兴趣于“杂考”的学者,却无一人考证“东西”的语源,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在南宋“东西”还不曾用以称“物”。总而言之,郑张尚芳在《东西探源三题》中的结论是可信的,“东西”称“物”是宋以后的事情。
    三、五代至两宋“动使”一词的使用
    “动使”一词最早出现于五代。《五代会要》记载后唐长兴年间的两道敕令,一道敕令准许百姓自行铸造“农器、烧器,动使诸物”,另一道敕令各地妥善管理逃户所遗物产,不许随便“毁拆房舍,斩伐树木及散失动使什物等”[13]。这两处“动使”都是动词,与“诸物”或“什物”连用。“动使”的这种用法南宋依然保持着,朱熹说“今人于饮食、动使之物,日极其精巧”[14],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然而“动使”值得我们注意之处,在于它经常作为“动使之物”的略称,在两宋被用作名词,成为与“物事”意思相近的词汇。
    孟元老所著的《东京梦华录》,短短三万言中“动使”一词共出现十一次之多。“东角楼街巷”条说“头面、冠梳、领袜、珍玩、动使之类”, “相国寺万姓交易”条说“饮食茶果、动使器皿”,“诸色杂卖”条提到“钉铰、篐桶、修整动使、掌鞋、刷腰带”,“冠梳、领抹、头面、衣着、动使铜铁器皿、衣箱、磁器之类”,此外书中还有“椅卓、陈设器皿、合盘酒担、动使之类”,“厅馆、动使”,“盘合器皿、车担动使”,“借措动使,献遗汤茶,指引买卖”,“食物、动使、果实、柴炭之类”,“关扑钱物、衣服、动使”,“珍玉奇玩、匹帛动使、茶酒器物”[15]等词句。这些例子中,“动使器皿”与“动使铜铁器皿”中的“动使”似乎是动词[16],但其他九例中的“动使”则意指“家用器物”,词意与“什物”相同。
    “动使”并非只是孟元老一人所用,两宋文人著作中不乏使用“动使”的句例,而且这些用例绝大多数是名词,词意与“什物、器物”相同。例如欧阳修说到“烽火台、防城动使、家事、衣甲器械”[17],苏轼说“拆卖船板,动使净尽”[18],而真德秀有“般运家属,置办动使”[19]之语。此外,在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章如愚《群书考索》,以及《历代名臣奏议》中,也可以多次看到两宋人以“动使”指“器物”、“什物”的句例[20]。
    总而言之,虽然两宋通常以“物事”称“物”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但以上诸多例子证明,五代始见的“动使”一词,在两宋已经颇为常用,并且通常意义为“器物”、“什物”,与后代的“东西”意思相近。
    四、“东西”与“动使”意思相近、读音相仿、兴替时间相接
    如上所论,“动使”与元朝以来的“东西”一词词义相近。一个重要的事实是:“动使”和“东西”在宋元间的读音非常相近。据王力先生的意见,“西”字古音属“心母”,“使”字属“山母”,而二声母均为“齿音”。但古音系统中“肖”、“消”被列为“心母”字,而“梢”“稍”则被归入“山母”,可见“心母”与 “山母”原本差别并不大。在现代北方方言中,属于古“心母”的“鳃”、“撕”等字有相当于汉语拼音的“xi”、“si”二音,而属于古“山母”的“省”字也有二读,其声母则分别相当于汉语拼音的“x”及“sh”。这类字例很多,它们都证明:在“心母”分化为“x”、“s”、“sh”之前,“西”与“使”的读音相差不大。而在宋元白话文中,“厮扑”与“相扑”并用,“相见”写成“厮见”,而“厮杀”即是“相杀”,可见在宋元间“心母”尚未完成分化,“使”与“西”读音仍然相近[21]。此外,“东”字古音属“端母”,而“动”字属“定母”,声母的区别是“清”“浊”不同,而“浊音清化”正是发生于唐宋之间[22]。因此,可以说除了声调以外,“动使”与“东西” 在宋代读音是相当接近的。
    前文我们查考了现存文献,否定了所有宋朝及以前以“东西”称“物”的可能句例,从而肯定了“确切的宋代白话文献通常还是用‘物、物事’,或者‘物件’而不用‘东西’”的结论。因此,“物曰东西”或者开始于元朝,或者开始于与南宋对峙的金国。不仅如此,我们还发现:在“东西”一词流行的同时,“动使”一词却在宋朝之后的文献中消声匿迹[23]。这告诉我们一个事实:“东西”一词之兴起与“动使”一词之消亡是在同一时期!
    五、结语:“动使”很可能是“东西”的词源
    在本文的第一节,我们知道了“东西”词源目前尚缺乏有理有据的说法。在以上三节中,我们证明了这样两个事实:一、“动使”一词始见于五代,在两宋成为指称“器物”、“什物”的常见词。二、“东西”与“动使”意思相近,读音相仿,而且兴替时间相接。由于“意思相近”、“读音相仿”、“兴替时间相接”的同时发生极不可能只是巧合,更由于关于“东西”的词源尚无有理有据的着落,我们有理由认为:“动使”是“东西”的先源。我们的结论是:“动使”产生于五代,传承于北宋,由金人或者元人继承,因为北方外族学习汉语产生的语音偏差,使得“动使”变读而成为“东西”。
    注释:
    [1] [汉]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180页。
    [2] [唐]房玄龄等:《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66页。
    [3] 郑张尚芳:《东西探源三题》,《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0期。
    [4] 陈江:《“买东西”考》,《历史研究》,1996年第6期。
    [5] 宋潇潇,周昌乐:《“东西”本义辩及换喻思维》,《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3卷第2期。
    [6] 马永康:《“东西”语源:一个模糊而有趣的问题》,《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7] 尚芳:《关于新旧辞书“东西”的语源举例》,《汉字文化》,1999年第4期。
    [8] 马永康:《“东西”语源:一个模糊而有趣的问题》,《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9] 任筱萌:《“东西”指称万物的由来及演变》,《汉字文化》,1999年第1期。
    [10] 尚芳:《关于新旧辞书“东西”的语源举例》,《汉字文化》,1999年第4期。
    [11] 徐时仪:《“东西”成词及词义演变考》,《汉语学报》,2010年第2期。
    [12] 按:笔者所据《法苑珠林》为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
    [13] 参见北宋王溥《五代会要》卷25及卷26。
    [14] [宋]黎靖德:《朱子语类》,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47页。
    [15] [宋]孟元老撰、邓之诚注:《东京梦华录注》,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66,88,119,119,126,127,131,131,154,181,198页。
    [16] 按:若“动使”之后点断,则“动使”为名词。原文句意难以确定,故暂不点断而视“动使”为动词。
    [17] [宋]欧阳修:《文忠集》,文渊阁《四库全书》版,卷117。
    [18] [宋]苏轼:《东坡全集》,文渊阁《四库全书》版,卷62。
    [19] [宋]真德秀:《西山文集》,文渊阁《四库全书》版,卷8。按:“般运”即“搬运”。
    [20]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可见多处“动使”,如卷376说“凡官员初到,置买动使器用或修葺仓库、廨舍、
    馆驿、亭堠、渡船等……已后凡买置动使及修造官屋、桥堰、渡船之类,,并逐一约度入紧检计,方始支钱。”卷385说“自点磨以来,明见欺隐情弊及误支失陷者,钱约一万七千余贯,动使等物约三百余件。其未见归着,己行取会者钱约四万四千贯,苏木等物约四十六万余斤。”其卷507,章如愚《群书考索》卷60,《历代名臣奏议》卷185等处亦可见“动使”词例。
    [21] 按:关于中古语音的具体情况,各专家说法有同有异,为免枝节,本文采取以上的简捷论证方式。据郭锡良先生对中古音的拟音,“西”读为[siei],“使”为[∫iə],读音相差不大。对中古音有进一步兴趣的读者可参阅王力《汉语史稿》、沈兼士《广韵声系》、葛信益《广韵丛考》、郭锡良《汉字古音手册》等专著。
    [22] 关于“全浊声母的清化”问题,语言学界也有许多讨论,基本意见是“浊音清化”发生于唐至宋之间。可参见黄笑山:《试论唐五代全浊声母的清化》,《古汉语研究》,1994年第3期。陆华:《〈资治通鉴释文〉音切反映的浊音清化现象》,《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4年 03期。
    [23] 笔者对《四库全书》中所收元、明文人文集、《三言》、《二拍》及现存“宋话本”都做了仔细的检索,仅发现《宋四公大闹禁魂张》、《大宋宣和遗事》及《沈小霞相会出师表》使用了“动使”一词。明话本《沈小霞相会出师表》中的“动使家火”一词是宋朝之后的孤例,应视为明话本作者模仿宋人语言的结果。而《宋四公大闹禁魂张》及《大宋宣和遗事》中出现指“器物”的“动使”一词,则应是宋话本原有的词句。笔者揣测,宋话本中“动使”一词原来应该较常出现,但大部分已被元朝以来的传抄者改去,只剩下未改净的少数几个。
    此文已发表于《现代语文》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