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玖林剧照 光明图片 在苏州昆剧传习所,几名青年演员表演实景版昆曲《牡丹亭》。王建中摄 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昆曲艺术正青春】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牡丹亭》恐怕是所有喜爱昆曲和学习昆曲之人绕不过的剧目。也正是这部剧,让年轻演员俞玖林走进了大众的视野。 结缘昆曲乐此不疲 俞玖林并非来自“梨园世家”,一个偶然的机会让他与昆曲结缘。初三毕业那年,苏州昆剧院的老师来学校招生。见到学生们后,老师第一个就用手指点了俞玖林。俞玖林回忆说,就是这一“点”,将他点进了昆曲的大门。 2002年12月,台湾作家白先勇应邀在香港中文大学讲《昆曲中的男欢女爱》,他希望几位年轻演员可以配合讲座进行现场示范。主办方选了4个人,其中一位就是俞玖林。当时,白先勇正在酝酿青春版《牡丹亭》,筹划起用更贴近人物形象的青年演员来演绎这个古老而青春的传奇故事。俞玖林在这次讲座上的一折《惊梦》,让白先勇认定他就是青春版《牡丹亭》中的“柳梦梅”。 随后,俞玖林师承汪世瑜、张继青等昆曲名家,进行了一年多的魔鬼训练。“偶像级的老师手把手地教,这简直是不敢想象的。”俞玖林说,“这段时间里,我在个人修养和表演技艺上的提升几乎是不可复制的。” 2004年,青春版《牡丹亭》在台湾首演成功,艺术的种子也从此播撒出去。迄今为止,青春版《牡丹亭》陆续完成海内外演出近300场。它将传统与现代融合,为昆曲争取到了年轻的观众。青春版《牡丹亭》的成功承载着众多昆曲人13年如一日的共同努力,也证明了传统艺术在当今仍有着强大的生命力。 培养演员也要培养观众 如果去剧院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的休闲娱乐方式,又何愁戏剧的发展传承?昆曲振衰起敝不仅要培养演员,也要培养观众。青春版《牡丹亭》通过不断走进校园,让一批又一批的年轻人感受到昆曲艺术之美。 2007年在四川大学的一次巡演让俞玖林印象深刻。演出原本被安排在一个1000多人的礼堂,谁知当地师生太热情,演出座位根本无法满足观众需要,主办方只得将演出场所换到一个体育馆,临时搭建了一个舞台。在体育馆里演昆曲,俞玖林还是第一次。当晚观众人数达7000多人,场面十分震撼。俞玖林说:“同学们的热情和朝气感染着台上的演员,既然他们爱看,我们就以十二分地演出来给他们看!” 巡演13年来,俞玖林也在台上见证着观众的变化。“十年前,昆曲观众的平均年龄偏大,从台上望下去白发苍苍的老人很多,座位常常坐不满,观剧过程中吃东西、接电话的情况也时常发生。如今观众都比较遵守剧场礼仪,并且‘挑剔’的观众越来越多,他们在私下做了功课,甚至会拿着剧本来看戏。”俞玖林认为,这样的变化是水到渠成的结果,受众对文化认同的渴求正成为昆曲艺术传承的有力保障。“昆曲的优雅和浪漫吸引着年轻人,大家观剧都越来越投入。”俞玖林说。 是职业更是事业 “刚认识白先勇老师的时候,他就对我说,‘你对昆曲要有历史使命感’。”俞玖林觉得,这种“使命感”就是对昆曲的传承和推广。 昆山巴城是俞玖林的家乡,也是昆曲的故乡,昆曲在这里完成了“昆腔前身—昆山腔—昆曲—昆剧”的华丽演变。借着家乡打造特色“昆曲小镇”的东风,2016年8月,俞玖林筹划了两年的工作室正式开幕。“我的成绩都是昆曲赋予我的,我也要为昆曲做一点事情。”俞玖林说。 “耳房内字画陈列,厅堂内清曲婉转,后院半亭,可赏可游。”工作室装潢精细典雅、古色古香,俞玖林表示:“在这里可以实现昆曲厅堂版的演出,后花园还可以进行袖珍型的实景昆曲演出,让观众近距离欣赏昆曲。”成立以来,工作室探索开展“大美昆曲”系列讲座、知名演员分享会、昆曲导赏、“小昆班”教学等各类活动,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欣赏昆曲、学习昆曲的专业去处。 “昆曲滋养了我,也造就了我。它本来是我的职业,现在更成了我的事业。”工作室是俞玖林传承昆曲的新起点,在运营过程中,为了实现更好的传播效果,他也玩起了互联网直播。5月26日,俞玖林工作室请来苏昆国家一级演员沈国芳进行讲座和示范表演,因空间限制,来到活动现场的不过30余人,但在同步进行的互联网直播中,在线观看人数却达到5.6万余人。这样的在线直播,工作室已办了七八场,累计观看量超过30万人次。手机和电脑屏幕虽小,却也是一方大舞台,俞玖林说:“互联网正为昆曲和广大观众搭起新的桥梁。” (本报记者 张永群)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