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治学心语 >

大家底蕴,不忽精微——访国家博物馆研究员孙机

http://www.newdu.com 2017-11-24 国学网 newdu 参加讨论

        因为刚刚出版的《中国古代物质文化》一书,孙机先生始为更多普通读者知晓。而在考古文物界,曾经师从沈从文和宿白两位名师的他,早已因学养深厚、知识渊博而闻名。
        1955年,孙机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然后留系工作,1979年又调到中国历史博物馆(今国家博物馆),退休后返聘至今。在国家博物馆数十年,孙机的主要工作就是研究国博的展陈文物,对它们进行准确、丰富、生动的解释,让观众获得最权威的信息。他说,自己工作的最后成果是展览而不是著作。
        因此,孙机的著作不算多,但都是不可多得的精品。例如,此前他筛查汉代文物、梳理汉代文献、分类整理考订的《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一书,编撰时间前后历二十年,上世纪90年代出版后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好评,被誉为“百科式的,足以代表汉代物质文化全貌的皇皇大作,已成为历史文物考古学者案头必备之书”。
        深秋的北京,在一栋普通的居民楼里,记者见到了这位年过八旬的老先生。他外表温润平和,谈起自己做了几十年的学问,却旁征博引、侃侃而谈,显露出不一样的神采。
    知识缺失的忧虑
        “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这样表示。
        对此,长期从事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孙机深有感触,“中国古代的物质文化成就是我们这个东方大国五千年辉煌历史中重要的组成部门,是基本国情;本应成为常识,本宜家喻户晓。”而现实生活中多数人在这方面知识的缺失,让孙机感到忧虑。这,正是他以普通读者为对象整理撰写《中国古代物质文化》一书的起因。
        “衣食住行是人类生活最基本的几个方面,历史上中国一直遥遥领先,在工业革命之后才落后于西方。”
        孙机以和农业生活密切相关的犁为例,“耕地的犁在我国早就出现了,西汉时又发明了犁壁,由犁铧和犁壁形成的连续弯曲面能将耕起的土垡破碎并翻转过去。土垡被翻转过去,接触到阳光空气,生土就会变成熟土,更有利于农作物生长。而在西方,罗马的犁没有犁壁这个部件。后来欧洲农民在犁上安装了木质的‘泥土翻板’,其作用接近于犁壁,但远不如汉代的铁犁壁光滑适用。而且,11世纪之前在西方,它还不为人所知。现在能看到的反映西方装‘泥土翻板’之犁的图像,大都是13世纪以后的作品了。”
        “中国古代还有好多比西方先进的其他发明,比如马镫、船舵、纺车、织布机……例子太多了,不胜枚举。所以在历史上我们固然也学西方的东西,比如马蹄铁等,但总的来说,在生活方面,中国比西方先进,这是我们的优势项目。”
        引经据典、如数家珍地介绍了一系列我国古代的物质文化成就,孙机动情地说,“现在我们讲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先知道传统文化是什么。我国古代物质文化方面的成就过去没有得到很好的整理研究,相关的著作不多,没有进入中小学教材,甚至很多知识分子也不了解,造成很大的缺环。”
        由于专业的缘故,孙机对国内的历史题材绘画和影视剧创作都非常关注,其中出现的诸多在器具和服饰上朝代错乱、张冠李戴的问题让他倍感无奈。“有人提出一句口号叫——‘气死历史学家’,非常不负责任。我国有这么好的文化遗产、这么重要的文化成就,被浪费了太可惜。在西方,博物馆里的历史题材和宗教题材的绘画大都很写实,可以起到史料的作用;前几年国外甚至出现照相写实主义,创作细致入微,很有价值。国外的历史题材影视创作也比较严肃,比如像《埃及艳后》这部电影,里面的很多用具都是用博物馆的展品复制的,非常讲究。”
    大家底蕴的小书
        “谈中国古代物质文化,范围太广、问题太多,既关系到生产,又关系到生活;千头万绪,很难细说。这本小书只能介绍一个大致的轮廓。”虽然孙机始终自谦这部著作为一本“小书”,然而凭借大家的底蕴、晓畅的文笔、准确的内容,这本书所展现的农业与膳食、酒茶烟糖、纺织服装、建筑家具、交通工具、冶金、玉漆瓷器、文具乐器、武备以及科学技术等十个方面的中国古代物质文化成就,全面、系统、权威,在国内尚不多见,堪称同类著作中的精品。
        曾有人借用国学大师黄侃的话来评价孙机的治学精神,“一曰不忽细微,一曰善于解剖,一曰必有证据”。这本《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即可谓例证之一。
        虽然面向普通读者,在表达上力求通俗易懂,就像孙机自己所概括的,“是一本知识性的读物,不需要在这方面有太多积累,拿起来就能看”,然而书中的很多内容,都经他起例发凡,对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具有重要价值,“有一些没说过的话,澄清了许多流传已久的误解”。
        比如,书中指出,所谓原始时代的石犁并不是犁,原始时代的耘田器也并非农具,商周的爵不是饮酒器而是祭器,汉代墓葬中出土的玉衣也不是殓服,而是玉柙即内棺。曾被宣传得很火的司南与指南仪器也毫无关系,纯粹是想当然的产物。
        展现孙机功力的地方还在于,书中用到的几百幅线描图,均为其亲笔手绘,画面生动,绘制精密,是文字的绝佳补充。谈到这手被业界称道的绝活,一贯低调的他却只是说:“我是北大历史系考古专业的,考古制图是一门必修课。”
        “不保养、不锻炼、不娱乐”,看起来比实际年龄年轻的孙机笑称这得益于自己的“三不”原则。几十年如一日,他把几乎所有的时间都投入到了自己钟爱的学术研究之中。如今虽已是八十六岁高龄,他仍然忙碌于国博的很多工作,为传统文化的弘扬发展尽心竭力。
        “日丽橙黄橘绿,云开鹏举鹰扬”,在孙机家的客厅里,挂着这样一幅他亲手书写的条幅,读来明朗、温暖,正如这位老先生给人的感觉。
        (本报记者 吴娜)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