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尔夫冈·顾彬(Wolfgang Kubin)是当今德国最负盛名的汉学家。他与中国和中国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以论文《论杜牧的抒情诗》获哲学博士学位,并以此奠定了他一生事业的基础。 在拿到博士学位一年之后的1974年,顾彬与十几个年青的德国学者一起来到了北京,入北京语言学院(今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前身)学习。他后来回忆说:“那时候中国的环境确实不好,但幸运的是我遇到了好老师,还是学到了不少有益的东西。最大的收获,除了对中国社会有了较为真切的认识之外,就是认识了‘鲁迅’和鲁迅所代表的中国现代文学。” 回国后,顾彬一边从事现代汉语教学,一边大量地阅读鲁迅和中国其他一些知名作家的作品,并给学生开设相关的课程和讲座。1979年,他重译的茅盾小说《子夜》在西柏林出版;不久,又出版了一本由他选译并加注释的鲁迅小说、诗歌、杂文选,书题为《野兽训练法》。此后,他又陆续主持翻译出版了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中国当代小说集《百花齐放》、文学资料集《中国现代文学》和中国现代诗歌选《太阳城消息》;组织翻译出版了巴金的《家》和《寒夜》以及总题为“中国当代文学译丛”的著作多种;发表了数量可观的论文,出版了书题为《猎虎》的中国文学论文集。他把中国当代文学逐步地介绍到了德国。 在这同一时期,他倾注了大量心血构思、撰写了自己的教授论文《空山》(“空山”用唐代诗人王维《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诗意),副题为“中国文学中自然观之发展”,并于1981年7月获得了通过。正文分三章:一、自然作为标志;二、自然作为外在世界;三、转向内心世界的自然。顾彬将中国文人自然观的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中国传统自然观大约在周至唐代的一千五百年间成形,其发展的特征是伴随着多变的宗教面貌而衍生的精神上的渐次归真。自然在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中被次第烘托成对社会的“他”面及相对于我的“非我面”,主要症结在于商周两代旧有世道的瓦解,汉朝地主阶级豪族及其后六朝贵族的兴起。 《空山》中译本1990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书名定为《中国文人的自然观》,为周谷城主编“中国文化史丛书”之一种。该书出版后,引起了一些学者的关注。庞朴认为,顾彬的观点“发前人所未发”,对《空山》的学术价值予以肯定,。 他研究鲁迅、翻译鲁迅的工作仍在悄然进行。在顾彬主持下,经过十几位汉学家将近十年的共同努力,一套六卷本的德文版《鲁迅选集》终于1994年由瑞士苏黎士联合出版社出版。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起,顾彬几乎每年都应邀来中国,到一些名牌大学讲学。在北京大学的讲演稿,被编入“北大学术讲演丛书”。 光明日报2002/7/18 转自:http://www.china.com.cn/international/txt/2002-07/18/content_7430880.htm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