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价的高低与画作艺术质量的优劣往往是不成正比的。也就是说,画价卖得高,并不一定说明艺术质量就优。反过来讲,画作卖不出去,也说不定是艺坛佳品、旷世奇作。其中的原因十分复杂。 画作价格的形成是由多重因素决定的。首先要看画作本身的思想内涵和形式美感;其次还要看创作者的学养根基、艺术经历和社会影响力,以及在当代画坛所处的地位和在画史中的位置等,还要看画作受众的喜好程度和时代审美时尚的好恶以及资本的力量等。 从理论上来说,艺术是无价之宝,其价值很难用金钱的数目来衡量。现实中,一般的艺术作品,包括绘画作品,对其艺术水平的评价,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价格和价值难以恒定。但是优秀的艺术作品,特别是具有永恒艺术魅力的艺术作品,其价格和价值相对应,卖多高价也不为过,如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拉斐尔的《西斯廷圣母》、梵高的《向日葵》等,这些画作已经成为人类文明的精髓所在和珍贵遗产,任何人用金钱都是无法买到的。这些稀世珍宝都有一个最根本的前提,就是经历了时间的筛选和历史的沉淀。 在历史和现实中,艺术家的优秀作品被长期忽视和低估的事情也时有发生。就拿画家梵高来说,他的画作生前无人问津,只卖出过一件,身后却价值连城。我国旅法画家潘玉良也有类似的遭遇。虽然她在旅法期间很有名气和成就,但是国人当时知道的并不多,因此其遗作在当时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甚至一些美术馆不愿意接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作品闪现出金子般的光彩,其艺术影响力和画价也在稳固提升。 在对艺术家及其作品的重新发现、重新认识中,美术史家和历史学家行使着重要的职责——重新梳理历史线索,重新进行历史叙述,重新发现历史遗珍。如常玉、李青萍、沙耆、黄秋园等画家,均可称为艺术史的重大发现。他们此前长期被画坛埋没,画价更无从谈起,如今却赢得身后名。反过来讲,历史和时间也在抛弃一些曾经喧嚣一时的画坛显贵和画霸,他们的欺世盗名之作,终将为世人所遗忘。可以说,历史是无情的,也是公正的,它要比市场的力量强大不知多少倍。 当今也有一些徒有虚名之辈,画了一些乌七八糟的媚俗之作,就被一些商人和艺术掮客捧上了天,成为画廊老板的座上客,也频繁出现在国内外各大艺术品拍卖会上,价格动辄几千万,甚至上亿元。论其作品,可谓要思想没思想,要内涵没内涵,要美感没美感,尽是些迎合市场的献媚之作。更有甚者,一味迎合西方口味,以艺术的方式,玩弄意识形态的把戏,居然卖出了上亿的天价,创出一个所谓的市场新高。我倒觉得物不抵值,水分太大。 当然,人们可以持有相反的评判,也可以站在另一个角度去推介和欣赏这些作品。可以说,任何人当下所做出的评判,都是带有时代局限性的评判,只有历史和时间可以给出公断。但有一点是明确的,那就是如今很多在世画家的作品,能够卖到离谱的价钱,甚至超过美术史上已有定论的名家,其本身就是无法令人信服的事情。因为它没有经历时代的淘选和普遍的公认,只能是资本运作的结果和投机行为。 实践证明,好的艺术品绝不在乎市场的忽悠,也不会在意资本的冷落。资本和市场的泡沫终将消退,到那时,艺术的真实和艺术品价格的真实都会一览无余地显现出来。时间和历史是最公允的判官。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