弯弯的大山中,一条婉约的清江划过静谧的小城,这个小城是最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饮食文化是土家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饮食文化史是土家族日常生活史的重要内容。土家族饮食文化的变迁与发展主要经历了改土归流前、改土归流后至中华民国时期以及新中国成立后三个历史时期。在土家族饮食文化变迁的历史过程中,地域特征与民族特性非常明显。 土族一般习惯于日食三餐,早餐比较简单,多以酥油茶、煮洋芋或糌粑为蘸盐而食;午餐比较丰富,有饭有菜,以蒸馍、馒头、花卷、包子等为主食,有煎、炒洋芋和青菜、萝卜汤或粥佐食。菜肴比较清淡,与北方汉族饮食习惯基本一致;晚餐多以各种面食为主,如面条、面片、面疙瘩、面糊。面条、面片、面疙瘩都喜用拉制。晚餐菜肴比较丰盛,有各种肉类,与各种蔬菜块块、块丝同煮面的汤,汤菜主食共烩而食。 土家人世代生活在万山丛林中,其饮食喜好自然表现为“喜辛辣、好豪饮”的特点。总的来说大体为以下四点: 一是喜酸辣。据旧志载:“丛岩幽谷中,水冷泉冽,岚瘴郁蒸,非辛辣不足于温胃健脾。”所以土家人的菜肴中自然少不了辣椒。就如俗谚所说,筷子碗一端,少不得咸辣酸。因而辣椒便是土家人一年四季的一道家常菜。蒸、炒、煮、卤、拌,均要放辣椒。 二是好饮酒。土家地区是产美酒的地方。汉代著名的辞赋家司马相如有歌咏:“蜀南有醪兮,香溢四宇,促吾幽思兮,落笔成赋。”而对土家人而言,“酒席场上无父子”,喝酒喝的是豪情,是胆量。 三是喜饮茶。土家地区自古为茶乡,产好茶,唐·陆羽《茶经》这样记载:“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其巴山峡州有两人合抱者。”巴山即唐时巴山县,于天宝八年(749)归入土家地区。土家地区的“宜红功夫茶”蜚声中外。而在土家人眼里,“好吃不过粗茶饭,好看不过淡打扮”。喝粗茶成为土家人的养生秘诀之一。 四是重山肴。土家多山区,以产苞谷、洋芋、红薯、稻米为主,间作黄豆、绿豆及其他杂粮。所以土家人的主食向以苞谷、洋芋、水稻、红薯为主。 土家人信奉祖先,凡祭祖先所摆的“供信”如饭、菜、粑粑和豆腐之属,据说给小儿吃了免关煞,不“逗哕嗦” ( 不生毛病 ) ,给有病之人吃了会得到祖宗的护佑,使疾病很快脱体。凡有好吃的饮食,一家人只要有一人不在家都不吃,不背着家庭成员吃好饮食,叫不吃“独食”,小儿要吃猪尾巴“开荤”。将煮熟的猪尾巴放在洗碗水或煮猪食的水中浸一会儿,再让小儿吃,据说这样“开荤”之后小儿可以乱吃肉荤而不坏肚。未婚男女青年不能吃“猪蹄叉”和有分枝的萝卜据说吃了带“叉”之物会叉着老丈 ( 岳父或公爹 ) ,亲事左说右不成。吃鸡肉时,鸡头要给全家的“头子” ( 主事之人 ) 吃,鸡爪为“抓钱爪”,要给外交把手吃,以便多“抓钱”。 土家族一直以自己独到的生活方式活跃在世人的面前,用最简单的方式向大家展示着自己的生活。做到了真正的将文化容入现实生活,将自己的淳朴与热情呈献。浓郁的原生态特色和丰富的古老文化因子,使土家族的食风食俗以粗放纯朴的形式体现出来。在经济全球化和进行西部大开发的今天,许多原生态文化受到了强烈的冲击,有的有所改变,有的荡然无存。在这种时代大背景下,土家族原生态特色浓郁的饮食文化自然具有很大的研究及开发利用价值,土家文化将永久不衰!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