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第十一个节气。暑者,热也。小暑为小热,还不十分热。小暑的标志:出梅、入伏。今年小暑节气在公历7月7日。 我国古代将小暑分为三候:“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小暑时节大地上便不再有一丝凉风,而是所有的风中都带着一股热浪;《诗经·七月》中描述蟋蟀“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即小暑节气的时候,由于天气炎热,蟋蟀离开了田野,到庭院的墙角下以避暑热;在这一节气中,老鹰因地面气温太高而居清凉的高空中活动。 农谚说:“热在三伏”。小暑节气正是初伏前后,气温较高,光照充足,植物、花卉生长旺盛。唐代诗人独孤及在《答李滁州题庭前石竹花见寄》诗中有:“殷疑曙霞染,巧类匣刀裁。不怕南风热,能迎小暑开”的诗句,描写的就是小暑时节盛开的石竹花。 古代,诗人写小暑的诗作不少。 元稹在《小暑六月节》诗中云:“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竹喧先觉雨,山暗已闻雷。户牖深青霭,阶庭长绿苔。鹰鹯新习学,蟋蟀莫相催。”诗意是说暖热的夏风到了,原来是循着小暑的节气而来。竹子摇曳地喧哗声表明大雨即将来临,山色灰暗仿佛听到了远处隆隆的雷声。正因为炎热季节的一场场雨,才有了门户上潮湿的青霭和院落里蔓生的小绿苔。鹰感受阴气,乃生杀心,学习击搏之事;蟋蟀至七月则远飞到野外了。 小暑一过,夜晚的时候人们就会开始走出屋外纳凉。秦观有首《纳凉》诗,写的就是这一景象。诗说:“携杖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秦少游的这首诗抒发了夏夜乘凉的愉悦之情,作者通过笛声悠扬和莲香的清淡,写出凉生心静的适宜。 孟浩然也写有《夏日南亭怀辛大》一诗:“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夕阳忽然间落下了西山,东边池角明月渐渐东上。披散头发今夕恰好乘凉,开窗闲卧多么清静舒畅。清风徐徐送来荷花幽香,竹叶轻轻滴下露珠清响。意欲取来鸣琴轻弹一曲,只恨眼前没有知音欣赏。感此良宵不免怀念故友,只能在夜半里梦想一场。 朱熹的《夏日》写得也挺有意思,诗云:“季夏园木暗,窗户贮清阴。长风一掩苒,众绿何萧掺。玩此消永昼,泠然涤幽襟。俯仰无所为,聊复得此心。”朱熹的这首诗写夏日消暑之法,玩景是为了“涤幽襟”,求的是心静。 杨万里的《夏夜追凉》更是写得微妙。诗云:“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 确实,苦热的小暑,总是让人心绪躁动不宁。读读几首消暑诗,不觉间也就心静而自然凉了。其实,不光是对暑热需要心静,世上的许多事情都需要淡然处之,惟有淡然,才会淡定。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