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立国纲领 ——释《乾》《坤》 张再兴 内容提要:“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虽然是儒家对《周易》《乾》《坤》两篇文章的定位解读,恰恰也是符合《周易》的原本含义的。“自强不息”是对自己提出的涵养政治生命力的要求,“厚德载物”则是对待诸侯的宽容与和谐政策。历史事实证明,正是这一对内、对外政策的实施,最终将蕞尔姬周发展成强大的姬周,开创了三千年的封建文明。 主题词:乾 坤 龙 乾乾 飞龙在天 惕 牝马 贞 西南得朋 东北丧朋 含章 黄裳 龙战于野 1.0如何读卦辞 要领会《乾》《坤》两卦的立国纲领涵义,我们必须读出文章的逻辑来。读出了文章的逻辑,差不多也就找到了文章的原本涵义。 卦名应该是卦辞的一部分。上古文章,都是没有篇名的。篇名都是后世学者为方便记忆、提示、索引而摘取文章中的一字或数字作为篇名安上去的。《诗经》等上古文章就是如此。《周易》也不例外,卦名就是篇名,是一篇文章的主题;卦辞则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和内容提要;爻辞则是对于主题的逐层逐次的铺陈叙述。因此,《乾》《坤》两篇的卦名卦辞组合应该是: 卦符符号 卦名 卦 辞 省略 乾 乾,元亨,利贞。 省略 坤 坤,元亨。利牝马之贞。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安贞,吉。 这样的文字组合,可以读出文章的逻辑来。这就是:因“乾”而亨通顺利;“乾”这件事利于坚持。同理,在《坤》篇,也是因“坤”而顺利亨通。其它如“牝马之贞”、“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在文章上并不存在逻辑上的不明了,只存在词义上的障碍。只要懂得了词义,自然明白文章内容。 传统的《周易》注家并不赞同这样的文字组合。他们最大的错误是将《周易》当“筮书”看待,溺于“《易》本筮书”的论断。按他们的意见,卦名就是卦名,卦名不进入卦辞。这样一来,《乾》卦的“元亨利贞”,就只能是因卜到乾卦而“元亨利贞”了。“乾”卦是符号,没有具体的含义,能从符号当中读出什么具体内容来呢?这就方便筮占家信口开河,纵横敷衍了。 《大传》按儒家的思维,为乾卦的卦符符号和卦名作了内容上的界定。但是,也是主观思想的暴力加入,总是不能令人信服的。 2.0《乾》《坤》“卦辞”翻译 2.1.0字词词义解释 尽管卦名应该是卦辞的一部分,但是要真正的读出卦辞的含义来,还是有困难的。我们必须对卦辞语词作必要的解释。 2.1.1乾 乾,《说文》:“上出也。从乙,乙,物之达也。倝声”。这里的乙,与屯一样,都象初生草木的自然形态不让柔弱的精神状态,乾以乙得义。但是,许慎错误地将乾训为“从乙倝声”的形声字了。其实,它应该是“从艹、日、屯”的象形象意字,是春之或体; 春,《说文》曰:“推也。从艹,从日,艹春时生也。屯声”。其实,这里的“屯”,除了表声之外,最主要的应该是“春”之形符义符,取象于草木初生的自然形态和精神状态,与“乾”同字。 从《说文解字今释.参证》所列的甲金文看,“春”之甲骨文、金文与“乾”字的篆文、楷书的造字构件相同。而“三期粹一一五一甲骨”的“春”,与“乾”之篆书、楷书的笔画顺序也完全相同,这是“乾”“春”一字的证据。 从音韵上看,贵州思南、铜仁读田为停、读乾为秦。乾与春,古四声同为平声,新四声则乾为阳平,春为阴平。读音大致相同而叠韵,能证乾、春一字。 乾与春之甲金文,左边象日在草中之形,象日之初升;右边则象一株带甲出土的弱草之形。总体上象种子发芽、带甲出土之象。 种子发芽出土,总是在春天,所以“乾、春”表示春天; 种子发芽,具有生气,有不怕困难、积极向上的精神。所以乾和春又表示“自强不息”的精神状态。 随着语言表达的复杂化、准确化对文字的高标准要求,后世才将这两种不同的语义以不同的字形表示之。这就是:乾,表种子之初生、不让柔弱、自强不息的精神状态;春,表种子初生的时令。在笔画上,也将造字构件作了不同的排列整合。在乾、春两字隶楷以后,人们遂找不到两者之间孪生共母的亲缘关系了。好在“春”之甲金文保留了他们的亲缘信息。 乾,既然是表意种子发芽时的不让柔弱、自强不息的精神状态,那么,在《周易》,作者是否借以象意姬周所应具有的精神状态呢?我们认为,《周易》善于借象喻事,所以称《易》为“象”。这里正是以种子之初生、不让柔弱、生生不息、积极向上的精神,表意姬周在政治上所应具备的精神状态,乃必然之义。《彖传》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虽然是儒家对《乾》篇的认识和定位,恰恰也是符合文王的基本意思的。但是,姬周的目标是要王天下,并不“君子”。“君子以自强不息”似乎不能切贴地表达这一政治概念。如果将“君子”改为“王”,而成“王者以自强不息”,就很切贴文王本意而不失政治意蕴了。 至于后来儒家将“乾”解释为天、父、阳刚、男子、正气、天子、朝廷等,这绝对是春秋以后的后起之义,晚了了六七百年,绝对不会比“乾”与“春”的原始字义早,也不会比以“乾”的原始义所象喻的姬周所应遵循的政治态度早。因此,我们在解释《乾》之“乾”时,不应囿于《大传》的定式解释。 2.1.2坤、牝马 “坤”是土形申声的形声兼会意字,象土地之平阔。 “申”,在“后天八卦”表意气象时令,对应于立秋、处暑。这时候庄稼卷叶。“申”字的古文与“静”字中的“争”字之金文相同,于省吾《甲骨文字释林.释争》曰:“从二手引‘S’……争部争,引也”。所以争辩等同于申辩,捋曲成直之象,争也同申(而争之争夺义乃引申义),都象两手舒伸卷曲物之形。“申”在时令上有卷叶义,广义上有平直义、伸张义,正反两义于一字。坤,“土形申声”,是以物之平直,象大地之平直。土地在人们的眼中,她平直、方正、博大,涵容一切。《坤.六二》爻辞“直、方、大”,正是大地性质的描述。 文王又以大地之“平直、方正、广袤”象喻姬周在国际关系中所应具备的政治态度。要求姬周当如大地一样平直、方正、博大,涵容一切。这样的比喻还不满意,再用牝马之性格补充之。牝马,就是母马。母马的性格温良驯和,没有争雄霸偶的骚动,用牝马的驯和比喻不恃武妄为。这些就是文王所要求的、姬周政治核心在国际关系上所应遵循的政治原则。 《大象传》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是儒家对《坤》篇的认识定位,接近于文王《坤》篇的原本含义。也如《乾》的涵义一样,《坤》也是政治谋略,是谈如何王天下的政治谋略的,并没有君子之义。如果将“君子”改为“王”,为“王者以厚德载物”,就更符合《坤》篇的政治意蕴了。 至于以“坤”表示地、母、女人、阴柔、卑下、民间、邪恶等等,同“乾”一样,是儒家根据自己的认识强加于“坤”字的义项。它比坤之原始含义以及文王用以象喻的姬周所应遵循的国际关系含义,要晚六七百年。显然我们没有理由要按《大传》所赋予的“坤”字之含义来解释《坤》。 2.1.3元亨利贞 《文言传》以襄公九年鲁宣公夫人穆姜的一段话解释贞,其曰:“元,体之长也;享,嘉之会也;利,义之和也;贞,事之干也”,以四德解释元亨利贞。《文言传》与之相比仅差一个字,为“元者善之长”,不是“体之长”。贞是四德之一,自此以后,注家无不以“贞者正也”解释“贞”字。这完全是以春秋时代的道德观念取代《周易》“贞”字本义。 根据《说文今释》,贞,“郭沫若《卜辞通纂考释》:‘古乃假鼎为贞,后益作鼑字,以鼎为声,金文复多假鼑为鼎。鼎贝形近,故鼑乃讹变为贞’”;又《说文》“籀文以‘鼎’为‘贞’字”。根据以上训义,说明贞、鼎之为一字,有很长的历史。我们认为,在《周易》成书时代,“贞”“鼎”就是一字。 鼎,在商周乃是以青铜铸造的镇国之器,取象重而稳、沉而定之意,以象国家的鼎定不移。《左传.宣公三年》:“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洛,观兵于周疆。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对曰:‘在德不在鼎……’”。 贞鼎同字,因此“贞”就应该训“鼎也,定也,不移也;或者安静也”。现代汉语有“坚贞不屈”也就是“坚定不屈”的意思,保留了“贞”的鼎定不移义项。 “利贞”,利于不变、长期坚持之谓;“安贞”,安静之谓。“元亨”,“元”者大也,“亨”者通也。“元”当是对“亨”的修饰。“元亨”就是大为顺利亨通之谓。我们不能将“元亨利贞”按《左传》、《文言传》之“四德”来分别附会之。 2.1.4西南得朋、东北丧朋 首先论“西南”、“东北”。“西南”、“东北”,在方位意义上是非常明确的,问题是这两个方位词代表了什么意义。复旦大学蒋凡引胡朴安《周易古史观总说》:“《坤》之‘西南得朋’,‘东北丧朋’,言文王之国在西南,往西南必得朋;殷之都在东北,往东北必丧朋”。此言很有新意,就将“西南、东北”之解释引到政治疆域上来了,不再指后天八卦“坤位”所居之“西南”。 我们认为,胡朴安先生对“西南”、“东北”的解释是对的,尚有值得商讨的地方是“得朋”与“丧朋”。我们认为不是面向西南就会得到朋友,面向东北就会丧失朋友。“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应该理解为文王有意识地“在西南发展朋友、在东北‘丧灭’‘朋友’的朋友”的意思。东北的那个“朋友”,正如胡朴安所指得那样,就是殷商。 2.1.5攸往 对“攸往”一词,无论现代汉语还是古文,使用较少,也没有作过准确可信的解释。我们根据《周易》卦、爻辞,普遍地说,它是“顺势而为,有所进取、有所作为”的意思。 2.1.6主 主,在甲骨文金文中,它表示火炬。根据爻辞文字逻辑,我们不妨认为它是“灯塔、主义、旗帜”等这样的含义。 2.2.0《乾》《坤》“卦辞”翻译 在对卦辞的这些字词作了解释之后,对《乾》》《坤》两篇“卦辞”就可以作准确翻译了。 【原文】《乾》:乾,元亨,利贞。 【译文】《乾》:如种子之发芽出土,不让柔弱,生生不息。王者效行,亨通之道。当长期坚持,自强不息。 【原文】《坤》:坤,元亨。利牝马之贞,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安贞,吉。 【译文】《坤》:如大地般平直、方正、广袤、涵容一切,乃亨通之道。对诸侯当如牝马般安静无争。这样,有利于长远目标。如此而为,先屯邅迷茫,后必如火炬般光照天下。 屯邅偃蹇之时,利结同盟于西南,分化殷盟于东北。 安静!安静至于吉祥。 显然,《乾》篇是要求姬周须涵养政治生命力,要像种子之发芽成长一样,克服一切困难积极向上成长,保持生机。按现代政论文章分类,是一篇务虚文章; 《坤》篇则是具体的政策策略。在姬周还如种子之发芽初生、屯邅偃蹇之时,努力结同盟于西南,分化殷商同盟于东北。不要崇尚武力,要安静!安静!如牝马般安静!安静至于吉祥。是一篇务实文章。 从这两篇文章,我们看到了一个弱小部落,为了远大的政治目标所制定的严密的方针政策。这些政策内积极外柔顺,不急不躁,积极稳健,有愚公移山般的毅力和恒心。 3.0《乾》之“爻”辞翻译 3.1释龙 一谈到龙,我们头脑中就有一个“飞扬起伏,张牙舞爪,”的那个龙的形象,并拿这个形象来对勘《乾》《坤》中的“潜龙、见龙、飞龙、龙战于野”等辞,总得不到要领。 其实,龙的涵义是与时俱进、变动不拘的。 龙,这个早在造字之前就存在了的语词,最先不过是网、是笼等捕兽工具而已;其后,人们以捕兽之器名所捕之物,于是,龙成为一切兽类之泛称;随着驯兽科技的发展,将那些被驯服了的野兽命为龙;又随着兽类命名的专一化,无论是驯化了的还是没有驯化的野兽,都各自有了专一的名字,龙就成为鼍鳄或蛟鳄的专称;在农耕时代,由于气象观测为生产之必须,而鳄鱼等冬蛰野兽,随一年的气候作息,是客观上的气象象示,所以龙成为气象之神、农业之神,如雷神之类;后来人们对天象观测的进步,发觉天上的星宿会随着春季的到来,准时出现在天空的某些部位,不会因为龙“睡懒觉”而误了时令,这就摈弃了“地龙”报时体系,而以星宿报时。并将与心宿三星排列成系的这一列星宿,命为龙星,成天上之龙,再扩大而有四象二十八宿;地上的龙是长长的动物,天上龙星是长长的星列。相与比较,地上的山脉也是长长的,所以又将山脉命为龙,如龙山、陇山、龙游;勘舆家又赋予山脉以哲理概念,称山脉为龙;但是,龙的概念并没有结束。因为《周易.乾.九五》有“飞龙在天”,儒家又将九五爻之爻象定位为天子之象,于是谶纬化解释《周易》的“飞龙在天”为皇帝高居天上,龙成为皇帝的代称。 总的说来,龙的涵义是与时俱进、变动不拘的。在解释龙时,首先应该明白是哪一时段、哪种涵义上的龙,而不能笼统不分。我们不能将龙定格在封建时代皇家建筑物上的那个龙的形象上。如果定格于这个概念、形象上,我们生出十张嘴来解释《周易》中的龙,都感到嘴笨而迷茫。而我们正是圉于这一概念,所以在解释《周易》之龙时,总是顾此失彼,不圆其说。 在《乾》篇,根据文章逻辑,“龙”就是苍龙星,表时令,是春之代称。与乾配合,表意姬周所应具备的精神状态;在《坤》篇,龙则是动物的泛称。又以龙之争雄霸偶,象意诸侯混战、血肉横飞的惨烈。 大家看到,以上的解释是结论性的,如果不作详细论述,显然是霸道的、不令人信服的。但是,作为争辩了几百年都没有争清楚的龙,也不是一两千字所能说明白的。有兴趣的读者,在看完本文后,可以再看《龙的涵义变迁》。因那篇文章冗长,没有兴趣的读者就此打驻吧。 3.2“爻辞”翻译 【原文】初九,潜龙勿用。 【译文】初九,不要像冬天的草木一样不具生气,那将是一事无成的。 潜龙,苍龙星沉没在地平线下,为冬季时令。冬季草木休眠,大地死气沉沉。文王在这里用以象喻人们的精神状态。 用,功用之称。 【原文】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译文】九二,龙星升起,大地春回,万物发生。我周当象草木之不让柔弱,乘时成长,有利于问鼎大国而成大人。 本爻辞中的“见”为现。古无“现”字,“见”字承担“见”“现”两义。“利见大人”就是“利现大人”,而不是“朝觐大人有利”那种意思。 【原文】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译文】九三,龙星高照,万物成长。君子当如当春的草木一样,不舍昼夜。日之行,夜之励,生生不息。 本爻中的“乾”字,前面已经作过解释,就是种子发芽初生的艰难和不让柔弱、积极成长的精神状态,用以象意姬周所应具备的政治生命力。乾,应该是动词,但可视为名词。“乾乾”,前一“乾”为名动词。“乾乾”,振作和积极有为的精神状态; 惕,《辞海》曰:“急速;疾。《国语.吴语》曰:‘一日惕,一日留’。韦昭注:‘惕,疾也’”。这里表示不舍昼夜般的成长状态; 厉,作磨励解释; 咎,追究。“无咎”,根据文章逻辑,这里是不用怀疑之意,而非平安无事的无咎。 【原文】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译文】九四,龙星起伏,年复有年。周而复始,生之复生。我周象之,吉祥无咎。 “或跃在渊”,表苍龙星出现在天空和沉没在地平线下两种状态。苍龙星春夏出现在天空,秋冬沉没在地平线以下。显然,“跃”表春季,“渊”表冬季(古时仅分春冬两季)。龙星的一跃一渊,表示一年。文王在这里并不限于一年的周期,实际有“年复一年,生之复生”之意。杞树(见《遘.九五》的“以杞包瓜”)就是这样年复一年、逐渐长成大树的。用以象意姬周之不断成长。 无咎,根据文章逻辑,这里当时吉祥无咎之意。 【原文】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译文】九五,龙星当顶,时不我待。珍惜时令,自强不息,利于造就大人而王天下。 飞龙在天,苍龙星在天顶。表示春季(古代以春夏为春季)即将过去。万物惜春,生生不止。用以象意姬周当如草木一样,珍惜时令,发展壮大。而非那个“张牙舞爪”的现代神格龙在天上飞舞。 见,现也。 【原文】上九,亢龙有悔。 【译文】上九,储势以待,来年再兴。 “亢龙有悔”,同九四之“跃、渊”一样,表示苍龙星之周期性回归,是说代表春天的苍龙星沉入地平线下去了,冬季来临。于草木来说是难过的时令,但并不是草木的死亡。而是积畜精力,以待再长,正所谓“花落自有花开时,蓄芳待来年”者。象意姬周的发展,当如草木之生生一样,阶段时成。特别是遇到困难时,其如草木之于冬一样,乃是调整巩固,积蓄力量,以待将来的好机会。这里的“悔”是“重复”之意,重复初九到九五所示的政策,而不是后悔。 “亢龙有悔”,并不是“物极必反”的哲学命题。但是,后世的“阳极而阴”的哲理命题,也可以在这里寻到源头。 【原文】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译文】用九,面对诸侯割据的局势,正是大有作为的时机,吉祥。 这里的“龙”仅为动物的泛称。群龙就是一群动物,并以群龙无首象喻诸侯不独大的国际形势。 九,当是《乾》篇六段爻辞(从初九到上九)的泛称。用则使用。“用九”,用此六策之意。 4.0《坤》篇爻辞翻译 4.1词语解释 本篇爻辞,没有如“龙”这样的词语一样难以理解和语义不定,但仍然有好几个词语需要注释。 4.1.1含章 章,臧克和先生认为:“从辛插在日中,以为昭彰之象,所以章实乃彰之初文”(《说文解字的文化说解》)。但辛为何物,却是值得研究的,肯定不能同意郭沫若的“辛乃挖瓢刀”的说法。《商甲骨文选》(徐谷甫、濮茅佐)认为“(甲骨文)立与辛乃正倒字”。研究一下“立”的甲骨文,你就知道“辛”的甲骨文表意什么。“立”的甲骨文象张姿张势、站立在地的人,“辛”是“立”的倒字,当是倒立的人。自然界并不存在倒立于地的人或者把地顶在天上的人,显然造字者另有所旨。这就是象意与正常人不同的、没有政治地位的人,按今天的话说就是没有人权的人。在殷商时期,就是指奴隶。这是一个无法用“六书”原则所能表意的字,就用倒立的人来表示,古人很是睿智。“章”是辛与日的组合象意字,在早当为暴晒奴隶的刑罚,这是章之原始义。后以“辛在日中”的大对比度表意昭彰之义,这是章之引申义。 结合爻辞,既没有用“章”之原始义,也没有用“章”之引申义,却是“日出一方之奴”的意思。其与带绳的人加上羊头就是“羌”(见徐中舒《甲骨文字典》)一样。“羌”是畜牧族奴隶,“章”则表意日出一方来的奴隶,是蔑称、隐晦之称。商在周的东面,因此用“章”表商纣。 再谈“含章”,高亨《周易大传今注》:“含,借为kan(原字为“左今右戈”的组合字,后为戡字所代),胜也。章借为商。kan商,谓武王克商”。高亨氏的观点简单生硬,况乎文王作《周易》时,距武王克商还有二三十年呢!但是,高亨氏的提示,就将我们的思维从“胸怀锦绣、蕴涵珠玑”的传统观念中解放出来了,让人可以如高氏一样,可以有另外的思考方式。在这里,高亨氏对“含章”一词的解释,除了“武王”两字尚有商榷外,其余的解释都是正确的。 4.1.2无成 成,甲金文为戈与丁、午(杵)的组合象意字,以丁、午(杵)在田地中打桩定标识、以示对此土地的占领之象。再加戈以守卫之,占领之象更为明显。以戈卫土,表示事之成矣!《春秋左传》以国际争端的解决为“成”。在《坤》篇之“无成”,就是不要用武力谋取地盘,而不是一事无成的意思。事实上,文王主政姬周有五十年之久,它并未发动直接对殷商的战争。文王之戡商,主要从经济建设和政治瓦解敌人着手,精炼的语言就是“以杞包瓜”,就是杞树长大以后,原来比杞树更为繁茂的瓜就自己灭亡了。这一戡商政策在《周易》的很多篇章中多有叙述。所以我们将“无成”按“不要崇尚武力占领”理解之。 4.1.3不习 习,重复;不,读为 bu。不(bu)习,不能像《小象传》那样理解为“不学习也不要紧”,这样过于懒惰,也太无文化。“习”,大约与“墨守成规、故步自封”相当。“不习”,用时尚一点的语言,就是“与时俱进”。 4.1.4囊 囊,口袋。口袋之用是涵容物件的。“括囊”,如口袋之囊括万物一样,涵容一切之意。 4.1.5无咎 无咎一词,在《周易》中,有些时候是“平安无事”的意思,有的时候是“不要追究”的意思。当根据爻辞逻辑灵活翻译,不拘一义。 4.1.6誉 誉,言形与声的形声兼会意字。“与”之繁写为四手相与,显纷争之象和合作之象,字兼两义。“誉”,也是共同赞誉与多人“撕皮”——吵架之象共存。“无誉”,在这里当是不要涉及国际衅端的意思。 4.1.7黄裳 黄裳,衣服带泥而黄的意思。上古部落长常与农夫同耕,有些本身就是农耕好手,如被后世尊之为农神的后稷就是这样。所以“黄裳”就是农耕好手的代称,慢慢地变成对部落长的尊称。正因为如此,后世才将“黄裳”渐渐尊化为君王之专用服色。而《坤》之“黄裳”,则是文王对姬周政治核心永远保持周之始祖后稷、公刘、古公亶父一样,勤于农事、努力搞好经济建设、求“苞中有食”的意思。 4.1.8玄黄 “玄”黑“黄”黄,是凝血的模样。状诸侯混战、血肉横飞。 4.2《坤》之爻辞翻译 经过对词语的解释,我们就比较容易地将七段爻辞翻译出来了。 【原文】初六,履霜,坚冰至。 【译文】初六,春去冬来,霜来冰至。大地有信,绝无舛错。国之有信,当如大地。 【原文】六二,直、方、大,不习,无不利。 【译文】六二,如大地般平直、方正、广袤,涵容一切;与时俱进,无不有利。 【原文】六三,含章可贞。或从王事,无成,有终。 【译文】六三,行此两德,克商可定。欲王天下而有之,当不要以占领土地为目的,事业才会取得最终的成功。 含章,戡商。含章可贞,克商可定。 【原文】六四,括囊,无咎,无誉。 【译文】六四,如大地般涵容天下,不究既往,不涉国衅,没有灾祸。 无咎,勿咎,勿于追究之意。 【原文】六五,黄裳,元吉。 【译文】六五,为政之要,在于农耕。国家富裕如庖中有食,大为吉祥。 “庖中有食”是借用《遘.九二、九四》“国家疲敝如庖中无食,祸从内起”;“国家富裕如庖中有食,自然于国宾(殷商)不利”的意思,用以解释“黄裳”。 【原文】上六,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译文】上六,野兽争雄,其血玄黄;诸侯构战,尸横于野。诸侯之间不言战。 【原文】用六,利用贞。 【译文】用六,循此六策,在于镇静。 贞,鼎也,定也,不移也。在此为镇静、坚持之意。 总结一下,《乾》篇是要姬周如种子之初生,永远保持刚健活跃、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自强不息,日之行,夜之励,做大姬周;《坤》篇则是戡商的具体战略策略,同盟于西南,丧盟(丧殷之同盟)于东北,结成戡商统一战线。为此目标,我们当如大地般涵容一切;我们必须安静,不要浮躁,安静至于吉祥。 文章到此,对于我们所要叙述的主题就算完成了。但是,人们不禁要问,尚有《彖传》、《象传》、《文言传》解释《乾》《坤》两卦,你将“圣人之言“置于何地呢? 这就有必要对《文言》等,作些简单介绍。说“简单”,因为对《文言传》等《大传》的研究,本身就是很大的题目。不是一两千字所能叙述清楚的。 5.0《乾.文言》简单介绍 《彖传》《象传》《文言传》等,是孔子门徒所作,代表孔子思想。孔子思想是在奴隶制日渐崩溃、地主阶级逐渐走上政治舞台的社会大变革时期形成的。当时,诸侯为了富国强兵,都在进行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变革。宣公十五年,鲁国“初税亩”;昭公四年,“郑子产作丘赋”;昭公五年,鲁“初作中军,三分公室而各有其一。季氏尽征之,叔孙氏臣其子弟,孟氏取其半焉。及其舍之也,四分公室,季氏择二,二子各一。皆尽征之,而贡于公”。“丘赋”、“税亩”,就是按田亩取税。鲁之叔孙氏在“三分公室”后,开始是“臣其弟子”,就是将人民当成家庭奴隶,劳动有饭吃,但没有经济处分权,也不问劳动效率的奴隶经济制。“四分公室”以后,季孙、叔孙、孟孙“皆尽征之,而贡于公”,彻底废除奴隶,使之成独立的纳税人,或许就是佃农。个人是经济单位,有经济经营权,劳动计及效率,社会总产品有所增加,贡赋也会增多。 这些制度,晋侯最早实行;在郑、鲁以后,襄公二十五年,楚国结合军赋、军役,清测田亩,确定地税;齐国自陈完为齐工正,世修其德。家量(大斗)放贷,公量(小斗)收贷,齐人“爱之如父母,而归之如流水,欲无获民,将焉辟之(《襄公十四年》)”,以新经济政策获得人民的拥护,政权渐渐落到陈氏之手。《哀公十四年》:“甲午,齐陈恒弑其君壬于舒州。孔丘三日齐(斋),而请伐齐三”。过后两年,孔子逝世。比较而言,倒是秦改制晚得多。 《昭公二十五年》,昭公谋除季氏。叔孙氏之司马鬷戾以叔孙的旗号救季孙,联合打败公族。自此,昭公流亡在外六年,最后客死于乾侯。葬鲁昭公时,孔子年四十一岁,为鲁司寇,实际主持鲁昭公的葬礼,“沟而合诸墓”。鲁昭公外出,孔子并没有跟随。在这段历史上,孔子与季氏、鲁昭公均保持了良好的政治合作关系。但与季氏的关系超过了与鲁昭公的关系,为季氏实际的政治高参,孔子的学生子贡等也是季孙氏的家臣。后来孔子投靠齐景公,齐景公跟孔子学礼,三月不知肉味,很想改革,但最后还是没有给孔子以高位,曰:“奉子以季氏,吾不能”,最后“以季孟之闲待之”,大约就是食客吧。正可以说明孔子与季氏的“铁哥”关系。 齐鲁两国地理接近,孔子经常来往于两国之间。晋、齐、鲁、楚、郑等国的政治态势是孔子所熟悉的,特别是齐鲁两国的政治变革,为孔子亲身经历。时代精神造就孔子思想。孔子思想也可由《文言传》中表现出来。 【原文】《坤.文言》曰:“坤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后得主而有常,含万物而化光。坤道其顺乎,承天而时行”。 【译文】《坤.文言》曰:大地之性是极其柔和,但在运行中却显得极为刚强,不为物所左右。性情沉静,道德端庄。后于天道而遵循天道,孕化万物而显天道之辉光。坤道之德大概就是柔顺,秉承天意而将天意运化为现实的政策。 本段《文言》对应于卦辞。 这段话,大约是说给田地主与臣下们看的。要田地主们要有大地的性格,不为物所左右,刚强行事。如季氏在鲁、陈氏在齐一样,顺应历史潮流,按新的政治原则行事。但是,这不是自图王侯,而是显示天子王侯的辉光,将天子王侯的旨意化为现实的政策。虽然功劳宏大,却是代君宣政之意。 【原文】《坤.六三.文言》曰:“阴虽有美,含之以从王事,勿敢成也。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地道无成而代有终也”。 【译文】《坤.六三.文言》曰:臣下虽然完美,还须抑其性情,勿贪天之功为己有。这是地之于天的品德,妻子之于丈夫的品德,臣下之于君王的品德。大地不争(不居功自傲)而世代永存。 孔子之流在这里宣扬对君王、天子的“愚忠”,像地之于天一样,将天道化为现实事物、将天子意图化为现实的政策。臣下之于君王,当像地之于天、妻之于夫一样的承顺。 但是,这仅仅是孔子思想的一面。另一面却是对社会变革的极力支持。 【原文】《坤.初六.文言》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由辨之不早辨也……”。 对于《初六.文言》,我们不必翻译都是可以理解的。文章中虽然有对臣弑其君、子弑其父的指责,但也有对君不为君、长期不振王纲而遭弑的、无可奈何或罪有应得的默认。对于鲁昭公客死乾侯,《定公元年》:“赵简子问于史墨曰:“季氏出其君,而民服焉,诸侯与之,君死于外,而莫之或罪也。”对曰:“物生有两,有三,有五,有陪贰。故天有三辰,地有五行,体有左右,各有妃耦。王有公,诸侯有卿,皆有贰也。天生季氏,以贰鲁侯,为日久矣。民之服焉,不亦宜乎?鲁君世从其失,季氏世修其勤,民忘君矣。虽死于外,其谁矜之?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自古以然。故《诗》曰:‘高岸为谷,深谷为陵。’三后之姓,于今为庶”,与《初六.文言》的思想,有什么不同呢? 【原文】《坤.上六.文言》曰:“阴疑于阳必战,为其嫌于无阳也,故称龙焉。犹未离其类也,故称血焉……”。 【译文】《坤.上六.文言》曰:天为地纲,君为臣纲。阳不经阴,阴必疑阳,故以战决,是阴之嫌阳之无阳之故也;臣嫌君之不君之故也。…… 这一段《文言》更加肯定臣下弑君的合理,是臣下嫌君王无阳刚的“疑阳之战”,是“龙之战”,是血性之战。 前后矛盾。 这正构成了孔子对于社会改革的主导思想,就是“君主立宪”式的改革。当此春秋之世,改革是合理的,大势所趋,势在必行。但希望在圣明君王的领导下进行。君王若不站在改革的前面,发生臣弑其君、子弑其父,也是“龙”之战呢! 虽然如此,但《文言传》并不是《周易.坤》的原本含义,《文言传》在这里作了概念上的偷换。在《坤卦辞.文言》中,有意识地避开“西南得朋、东北丧朋”这一关键用语,然后根据春秋时代的政治形势,只对“坤”、“乾”、“履霜、坚冰至”、“龙战于野”等作出符合春秋时事政治的议论。 《文言》等《大传》,虽然也是谋略之书,但是是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社会环境下、论述不同政治策略的书。我们是不能从《大传》得到《周易》的本来含义来的。 2008/03/22 于贵阳甲秀楼 敬请发帖批评! 主要参考书目 汤可敬 说文解字今释 岳麓书社 方述鑫等 甲金字典 巴蜀书社 徐中舒 甲骨文字典 巴蜀书社 段玉裁 说文解字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康 殷 文字源流浅说 濮茅佐、徐谷甫 甲骨文选 上海书店 辞 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汉语大字典 四川、湖北辞书出版社 唐 汉 汉字密码 学林出版社 章克和 说文解字的文化说解 湖北人民出版社 于省吾 甲骨文字释林 中华书局 宗明安 皕明楼金文考说 陕西人民出版社 尚书、左传、诗经、礼记、周礼、竹书纪年、吕氏春秋选、 国语、四书、史记、庄子、孙子兵法、论衡 吕振羽 殷周时期的中国社会 生活.读书.新知识三联书店 高 亨 周易大传今注 齐鲁书社 宋祚胤 周 易 岳麓书社 周振甫 周易译注 中华书局 徐 张 易 经 书海出版社 谢祥云 周易见龙 巴蜀书社 黄寿祺、张善文 周易译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南怀瑾 白话易经 岳麓书社 常秉义 易经图典精华 光明日报出版社 杨维增、何洁冰 周易基础 花城出版社 朱伯崑 易学基础教程 九州出版社 周 山 解读周易 上海书店出版社 蒋 凡 周易演说 湖南文艺出版社 李学勤 周易正义 北京大学出版社 张再兴 周谟稿 等等,择其要者。 作者简介:张再兴,1943年生,毕业于贵州工学院,土木工程教授级工程师,挖深坑、种高楼,尚属有方。周易研究是其业余爱好,难说有所进步。 电子信箱:zaixingzhang43@yahoo.com.cn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