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咸》卦的历史性误区及其正本清源--鞠曦先生易学思想研究(一)

http://www.newdu.com 2017-12-05 中国儒学网 佚名 参加讨论

    
    《咸》卦的历史性误区及其正本清源
    ——鞠曦先生易学思想研究(一)
    刘 中
    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学术领域思想开放,中国传统文化成为学术界关注、研究的热点,《易经》成为研究的主流,很多学者把《易经》称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周易》之成书博大精深,孔子晚年序《传》而“韦编三绝”,以至《易》为儒学六经之首、道学三玄之一。孔子序《传》解《经》形成了怎样的思想体系?其《经》《传》的统一性,承诺并推定了怎样的一种思想理论?而孔子的亲传弟子为什么不理解,致使有“子贡三疑”。[1]《易》学史表明,由于后世学者不理解孔子的《易》学的思想体系,使《易》说繁多,从而走向了杂论乱章,学理无宗的状态,以至导致了疑、误孔子“尽性知命”的“一以贯之”的思想体系。
    因此,在现代易学研究中,需要对《周易》的思想体系进行追溯,以正其本,以清其源。显然,这是当代《易》学研究的前沿性工作。很多学者自觉的为这一目标而辛勤工作。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注重以哲学为主体性解读古代文献,并建构了“形而中论”中国哲学体系的鞠曦先生。鞠曦先生以其独创的“承诺推定法”,推定了《周易》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基础地位、与儒学的哲学关系及其在未来人类文化中将产生的作用。在研究中,鞠曦先生发现了古今学者对《周易》的解释性误区,并在《易道元贞》中进行了详细的论证,为现代易学研究指点了迷津、指出了正确的研究方向。笔者经过数年对《易道元贞》的深入研究,认为要走出《周易》的历史性误区,重新认识《咸》卦的思想原理,对其思想误区进行正本清源,应当是主要工作之一,理应引起《易》学界的重视。
    一.鞠曦先生正本清源的易学思想
    鞠曦先生是一位辟世隐居修学的学者,是一位忧心天下,致力于中华传统文化复兴的研究者。[2]他在追寻中国的科学精神中,对中国哲学与传统文化进行反思,以他的“承诺推定法”推定了中国哲学的自在性。鞠曦先生在《中国之科学精神》一书中,以深厚的中西哲学、科学之学养,对《周易》思想体系进行了推定,把“卦”推定为时空的主体形而中性,由此承诺和推定时空的自在本体性,即所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3]发现了自在的中国科学精神,以此反思西方的科学精神,批判了自五四运动以来所形成的“唯科学主义”思潮;推定了西方文化的科学精神为形而下性。进而推定了中国哲学的“形而中论”,并以“形而中”的哲学方式,承诺和推定了形而上与形而下,从而得出了中国科学为形而上的生命终极关怀,走出了以西方科学为坐标系推定中国科学的误区,建构了中国生命科学体系。对黑格尔认定中国没有哲学的错误论点进行了正本清源,厘清了中国古代文化没有科学的误区。自《中国之科学精神》之后,先生又在“易道三书”之一的《易道元贞》中,进一步阐述了其易学思想,考定了孔子周游列国离鲁返鲁的时间 ,推定了孔子作《传》解《经》的时间,对孔子作《说卦传》解《易》的一以贯之的思想,以“承诺推定法”为方法,进行了推定。对“子贡三疑” [4]、和曾子误解“夫子之道,忠恕而己矣”[5]以及有史以来的有关问题进行辨误,厘清了孔子对《周易》的创造性转化,最终以《说卦传》为思想纲领使《周易》形成了哲学性与科学性的思想体系,从而对汉降以来诸儒,以及近、现代学者的易学思想在理论上进行了正本清源。
    在《易道元贞》中,鞠曦先生对易学史上形成的《说卦传》研究误区与现代研究误区,以哲学与科学的理路给以正确的推定,推定“象数学”、“卦气说”、“先后天图”、“卦序”等问题,其都不能 “一以贯之”的解释《说卦传》,以至于不得不用篡改肢解其文体结构的方式进行曲解,从而解决了古今学者怀疑否定《说卦传》与《周易》思想体系的统一性问题。
    关于圣人作《易》的目的:
    子曰:《易》其至矣乎,夫《易》,圣人所崇德而广业也,知崇礼卑,崇效天,卑法地。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成性存存,道义之门。(《系辞上》)
    是故变化云为,吉事有祥。象事知器,占事知来。天地设位,圣人成能。(《系辞上》)
    虽然《易》以“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但是,孔子认为“夫《易》何为者也?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巳者也”。“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承诺的是“天地之大德曰生”,以此实现使生命生生不息的价值。所以孔子以“天地之大德曰生”为理路,以对性命的终极关怀为目标,将“昔者圣人”所作之《易》转化为承诺“穷理尽性以至於命”价值的《周易》思想理论形式。[6]因此,《说卦传》曰:
    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赞于神明而生蓍,参天两地而倚数,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爻,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先生以《说卦传》的思想原理形成对“穷理尽性以至於命”的推定,步出了易学史上对《说卦传》所产生的诸多误区,不但使《说卦传》正本清源,而且深入浅出的论述了古今易学研究者在《咸》卦上形成的解释释性误区,并分析了其形成的原因。先生以“价值论承诺与范畴推定的统一性”,推定了《易》是以“卦”的范畴承诺了主体的“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的价值论。《周易》之所以具有主体的存在论承诺,是由“形而上者谓之道”的逻辑形式所推定的,其为“形而中”的形式。以“形而中者谓之卦”推定了“形而中者谓之人”,进而推定出《周易》“形而中论”的中和之道。《经》、《传》“一以贯之”“穷理尽性以至于命”,是以形而中的中和之道,上达形而上的本体之道,从而推定了“形而中论”的哲学思想。他以“承诺推定法”为哲学方法论,对《周易》进行了哲学与科学的推定,说明了孔子作《传》解《经》是以《说卦传》为纲而形成的“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的哲学思想体系。鞠曦先生的哲学性和科学性的《易》学理论体系,解决了了易学史上存在的诸多问题,并以《咸》卦为例给《周易》以正本清源,为人类的现实关怀与终极关怀,开出现代哲学和科学的理性进路。在这一进路中,以正本清源为思想理路,以“承诺推定法”推定了中国传统文化,外化并建构了中国哲学的科学思想体系。
    二.咸卦的思想原理
    鞠曦先生所推定的《周易》思想原理,统一了《周易》哲学思想体系。以《说卦传》的承诺推定《乾》卦的《彖》辞、《文言》和《坤·文言》,得出了时空统一论,既“大明终始”。[7]这与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赵定理教授从天文学角度考量得出的《周易》为日、月合德规律的大象是相通的。由“数往知来,天地损益”推定了“乾以君之,坤以藏之”在“先天之象”为“天地定位”与“后天之象”的“化体为用”,因此推定出“损益之象”的“中和之象”为“中天之象”的“藏体化理”,由损益中天的“藏体化理”到“知来者逆”的益道“天地定位”,以“数往者顺”的损道“化体为用”,上下统一了“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的先后天终始之象。又以《说卦传》“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的内容和形式推定了“损益之道”的卦序。对于主体“以至于命”的承诺,推定了益道始于《咸》卦,《说卦传》承诺的“穷理尽性”的形式为“数往知来,天地损益”,“以至于命”的形式为乾坤三索,损益六卦。”[8]益道的生生不息承诺了“尽性知命”,表明了“由咸而益”的性命之理,得出了“尽性知命”的重要卦理是“逆数一索”的《咸》卦。由“《咸》卦经《末济》到《益》的“益道三卦”推定的生命进程,是主体把握自身存在的理性进路,在这一进程中,以《咸》卦的“形神中和”开始,到实现《艮》卦的“穷神知化”,是对“益道三卦”的超越,生命之“日新”可以知也,所以,《系辞传》谓之以“日新之谓盛德”,[9]其正确指出了《咸》卦的意义。显然,这对于理解《周易》的哲学思想体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古往今来,对于《咸》卦的注释上,纷杂百出,《荀子·大略》曰“《易》之《咸》见夫妇。夫妇之道,不可不正也,君臣父子之本也。咸,感也,以高下下,以男下女,柔上而刚下。”可见,因荀子把《咸》卦推为夫妇之道 ,误解了《咸》卦的思想原理,对后世学者带来了极大的误区及消极影响。司马迁由于误解了《咸》卦的涵义,以百家争鸣的历史形态引证了“《易大传》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这段文字,指明为“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六家的殊途,误导了孔子解《经》乃源于对生命终极关怀的亘古忧患意识。更有甚者,这种误导造成了对《咸》卦的断章取义。所以,正确理解《说卦传》的思想原理,是正确理解《咸》卦的前题,这是易学研究中的重中之重。这正是本文为什么要以“《咸》卦的历史性误区及其正本清源”为题之所在。
    由于益之道始于《咸》卦,孔子在对《咸》卦以《彖》、《象》注释后,还在《系辞传》中对《咸》卦进行了“一以贯之”的“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的统一性推定,使其在整体上形成了关于终极关怀的哲学与科学的理论体系。
    鞠曦先生在《易道元贞》中,对“憧憧往来朋从尔思”的论述,以“承诺推定法”对《咸》卦的九四爻进行剖析,认为其具体承诺了主体的终极关怀,并把《咸》卦以损益之道的形式与《经》、《传》统一,厘清了后世对《咸》卦错误解读。
    《咸》卦九四爻辞和孔子所作《系辞传》的解释是:
    《咸》九四:贞吉悔亡。憧憧往来,朋从尔思。
    《咸》《象》曰:“贞吉悔亡,”末感害也。“憧憧往来”,末光大也。
    《系辞传》曰:“《易》曰 “憧憧往来,朋从尔思。”子曰:“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天下何思何虑。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往者屈也。来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精义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过此以往,末之或知也。穷神知化,德之盛也”
    上引表明,孔子以《象》论述的“贞吉悔亡”,是现实关怀与终极关怀的统一。鞠曦先生正是由“贞吉悔亡”问题的“末光大”和“末感害”所产生的“憧憧往来朋从尔思”,推定了孔子解释“憧憧往来朋从尔思”的思路源于“贞吉悔亡”。《系辞》“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是对“憧憧往来朋从尔思”社会存在的历史性推定,以此推定了“精义入神”、“穷神知化”的主体生命时空规律,由时空规律推定了人们对自身生命存在的终极关怀,厘定了生命是存在的最大价值,厘清了孔子是以天地万物的生命运动透析人的生命运动,进而推定了人的生命是“精义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的存在方式,由《咸》卦九四爻引发的终极关怀,进而推定了人的生命哲理。
    鞠曦先生以孔子的“尽性知命”的思想体系,阐明了“天地人”三才之道与《咸》卦溶于一体,《咸》卦取象于人体以承诺生命的主体性价值。鞠曦先生在对《咸》卦性命之理的论证中,征引了《黄帝内经·素问》与《说卦传》的损益之理,从而推定了《咸》卦性命之理所具有的医学理论基础。“七损八益”是中医学以时空为坐标推定人的性命之理的重要理论范畴。“七损”是对女子生命运动规律的推定。女子以七年为期,推定生命由年少到年老的过程。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到三七,肾气平均;“八益”是对男子生命运动规律的推定。男子二八肾气盛,到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这就是说,女子在十四岁到二十一岁,男子在十六岁到二十四岁时,生理处于发育期至成熟期的阶段,因生理逐渐成熟,也就出现了“憧憧往来,朋从尔思”的问题,《咸》卦以少年时期为推定形式,正是承诺解决这一时期的问题。先生在这里又指出了《咸》卦的性命之理与中医学的七损八益的性命之理及道家的丹道之学基本相同。“精义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与道学“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的承诺统一,“穷神知化,德之盛也”与道学“炼神还虚,炼虚合道”的承诺统一。由此证明了《咸》卦的原始涵义与《说卦传》的“尽性知命”的理论是相通的。[10]
    三.步出咸卦的历史性误区
    笔者在研读鞠曦先生的《中国之科学精神》、《易道元贞》、《中国儒教史批判》[11]等著作时,一直以《咸》卦之原始涵义做为研讨主题,贯彻始终。通过对鞠曦先生原著的学习,使笔者走出了历史以来易学大家对《咸》卦解释的诸多误区,并运用“承诺推定法”初步认识到了《易》学、儒学史上的诸多问题。窃以为,要想复兴中国传统文化,应首先对传统儒学思想进行正本清源,通过对《咸》卦的理解,纠正历史以来形成的误区。笔者发现,程子解释《咸》卦步入了荀子的误区。程子释《易》说:“上经首乾坤,下经首咸继以恒也。天地二物,故二卦分为天地之道。男女交合而成夫妇。故咸与恒皆二体合为夫妇之意”。“咸之为卦,兑上艮下,少女少男也,男女相感之深,莫如少者,故二少为咸也。艮体笃实,止为诚悫之义。男志笃实以下交,女心说而上应。男感之先也,男先以诚感,则女说而应也。”[12]可见,程子把《咸》卦视为夫妇之道,歪曲了《咸》卦“尽性知命”的本义。其后王肃又步其后尘曰:“山泽以气通,男女以礼感,男而下女,初婚之所以为礼也”。[13]王肃提出的“礼感”,也没有体现出“尽性知命”的本义,所说的“初婚之所以为礼”,则更没有道理,王肃把荀子夫妇之道的解释,进一步推向了误区。朱子在解释《咸》卦九四爻的:“贞吉,悔亡,憧憧往来,朋从而思”。《象》曰:“贞吉悔亡,末感害也。憧憧往来,末光大也”这段涵义时说:“九四居股之下脢之下,又当三阳之中心之象,《咸》之主也。心之感物当正而固,乃得其理。今九四乃以阳居阴,为失正而不能固,故因占设戒,以为能正而固。则吉而悔亡。若憧憧往来不能正固而累于私感,则但其朋类从之,不复能及远矣”。[14]朱子不但没有走出荀子的误区,继而又进入了“因占设戒”的新误区。《周易》原本是占卜决疑的筮书,经孔子序《传》,使《经》《传》合一,最终把《周易》从卜筮性质改造为“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的解决生命现实关怀和终极关怀的思想理论体系。从而使《周易》成为集哲学性与科学性为一体的中国文化思想之大成。孔子在对“子贡三疑”的问答中曰:“《易》,我复其祝卜矣,我观其德义耳也。幽赞而达乎数,明数而达乎德,则其为之史。史巫之筮,乡之而末也,好之而非也。后世之士疑丘者,或以《易》乎?吾求其德而巳,吾与史巫同途而殊归者也”。[15] “圣人繇《易》,至于《损》《益》一卦,未尚不废书而叹,戒门弟子曰:‘二子!夫损益之道,不可不审察也,吉凶之口也。《益》之为卦也,春以授夏之时也,万勿之所出也,长日之所至也,产之室也,故曰《益》。《损》者,秋以授冬之时也,万勿之所衰也,长夕之所至也,故曰:产。道穷口口口口口口口。《益》之始也吉,其冬也凶。《损》之始凶,其冬也吉。损益之道,足以观天地之变,而君者之事也。是以察于《损》《益》之总者,不可动以忧。故明君不时不宿,不日不月,不卜不筮,而知吉与凶,顺于天地之道也,此谓《易》道”。[16]以上说明了朱子主张卜筮“因占设戒”的误区。清末民初的尚秉和先生步荀子之后,在释《易》时引用“《诗·秦风》:“忧心钦钦,传思望之,心中钦钦然。”盖以少男仰求少女,有钦慕之情,是钦亦有感意,与咸义同”,[17]也进入了求正夫妇之道的误区。
    现代的易学研究,也出现过诸多类似问题。如《白话帛书周易》一书对《钦》卦的注释,引用了尚说,以证夫妇之道所承诺取女吉的误释,出现了《咸》卦六爻多伤的论证。如把《咸》之初爻译为:“伤了他的足拇指”;六二译为:“伤了腿肚子,家居不出则吉祥”。九三译为:“伤了大腿,另一腿随之不行,故有困难”。九五译为:“伤了脊背,但没有困厄。”上六译为:“伤了腮邦与口”;再一个是对九四爻:“贞吉,悔亡。童(憧)童(憧)往来,傰(朋)从玺(尔)思。”释为:“卜问则吉祥,没有困厄。反复思求,计虑获得朋贝”。[18]再如《白话周易》一书在释《咸》卦时说:“这一卦,下卦艮是少男,上卦兑是少女;象少男谦虚追求少女。,再则,‘艮’是止;‘兑’是悦,表示爱情不能三心二意,应当坚定不移地追求,以诚意使对方喜悦感动”;又说:“素不相识的少年男女,能够相互感应,一见钟情,结为终身夫妇,这是完全是自然的,是必然的现象”;对九四爻的解释是:“如果心神不宁,走来走去,犹豫不决,就得不到多数人的赞成,只有少数几个朋友,才会符合你的想法了”。其还把上六说成了“巳经是《咸》卦终极,又是上卦兑的终了,以动人的言语,取悦于人,使其感动,根本缺乏诚意,这是小人的行为。‘上六’是阴代表小人,频频用口舌去诱骗他人,不是君子应有态度。所以《象传》说:就是玩弄口舌”。[19]显然,这些是对《咸》卦的误解。
    《周易评注》一书对《咸》卦的注释与评析时引用了孔颖达的《正义》,其说法是“此卦明人伦之始,夫妇之义,必须男女共相感应,方成夫妇。”而在解释卦爻时说:“初六:男女交感于足拇指,是情感最初发动处。六二:男女交感于小腿肚,一味盲动,会遭反脸(凶),冷静相处,前途有吉。九三:双方交感到大腿,不加克制,执意尾追,往后必有遗憾。九四:憧:通瞳,眼珠。朋:友朋此即恋人。双方情感融洽,不时眉来眼去,对方相期默许,故曰“贞吉,悔亡。”执下理性失控,采取下策。九五:纵情拥抱,怃摸对方的背脊,毫无顾虑,故言无悔。上六:情感增长,由拥抱进而相亲,接吻”;其评析为:“本卦所记,似为一少男与少女相见甚悦,产生感情,一方面表示追慕,进而发展成爱恋的曲折过程”。[20]《周易大传今注》一书注《咸》曰:“筮遇此卦,可举行亨祭;乃有利之占问;娶女亦吉”。“然则《咸》之卦象是男女结婚,相感相应。阴阳二气相感而后万物亨通,男女两性相感而后家道亨通,是以卦辞曰‘亨’。但阴阳相感利在得其正,男女相感亦利在得其正,是以卦辞曰‘利贞’。男女相感以正,则夫妇白头偕老,是以卦辞曰‘取女吉’”。其释爻辞“咸,斩伤,即今之砍字。但爻辞诸咸字皆被外物所伤之义,不限于斩,故宜直训为伤。初六:咸其踇,小伤之象,六二:伤其腓,是凶象,但居家不出,则吉。六三:伤其股,手抚其裂肉,创深而痛甚,不利于行路,有所往,难矣。其释九四爻“贞吉,犹吉;憧憧,往来不绝貌。朋,朋友 。思,语气词,犹哉也。筮遇此爻,所占问者吉,其悔将过去;憧憧然往来不绝之朋友皆随从汝。”“贞吉悔亡,言人之德行正则吉,其悔将去。余与经同。《象》曰:‘贞吉悔亡’;末感害也。‘憧憧往来’,末光大也。传意:爻辞云‘贞吉悔亡’言人之志行正,则灾害不临身,不感受灾害也。云‘憧憧往来,朋从尔思’,言从尔之人限于朋友,其范围与数量犹未溢于广大也;《易》曰:‘憧憧往来,朋从尔思’。子曰:‘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此释‘朋从尔思’之思为思想之思,非经意也,盖亦与《象传》不同”。其对《咸》卦中的‘男下女’释为古代婚礼男下女之仪式。[21]显然,作者注释《咸》卦没有步出夫妇之道之误区,而是进一步求证《咸》之卦象为结婚。其释“咸”字皆被外物所伤;释九四爻之“憧憧往来,朋从尔思”与《系辞》“《易》曰:憧憧往来,朋从尔思”非经意亦与《象传》不同,所误甚明。
    以上表明了后世儒家和研《易》者对孔子解经所产生的严重误解。《说卦传》表明,孔子是以《咸》卦少男少女入手,推定了《咸》卦承诺的少年时代现实性,进而升华为终极关怀。少年时期是人生命中最重要的起步,《咸》卦代表的是少年时段生理发育逐渐成熟,所产生的心理生理与体感的反应。在深一层次的说,由于益道始于《咸》卦,《咸》卦中的利贞,谓之性与情。性者,人性的本质与理智;情者,人之七情与欲望。这种性情左右着人的生理,故在此期间应知七损八益,认识人生,让生命常新不古,故《大学》云:“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易》曰:“随时偕进,与时偕极。”通过修为使阴阳得以调合。《大学》云:“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孔子在《礼运》篇中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贫苦,人之大恶存焉。故欲恶者,心之大端也。人藏其心,不可测度。”又在《乐记》篇中曰:“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继而在《论语》中说到:“少之时,血气末定,戒之在色”。因此笔者认为欲不可纵,古人制礼以防患未然,作乐以调整性情。《礼》曰:“男子三十而有室,女子二十而有夫”。这才是夫妇之道,这才能应《咸》卦中的“亨利贞、取女吉”的承诺。 老子也在《道德经》中说:“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儒、道之学分别以“人性”和“人欲”的概念,“同出而异名”,“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一以贯之了《系辞》中“成性存存,道义之门”的论述, 这也就是对“贞吉悔亡”的终极关怀的思想考论。
    综上所述,历史及现实性的《咸》卦研究误区表明,其主要是忽视了《咸》卦“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的涵义,把《咸》卦的卦象当成了本质,曲解了孔子《说卦传》的原意。《周易》为众经之首,是中国传文化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任何一个时期,释《易》者不得与儒学其它五经论理相悖离。人的天赋本能,存在着不同个性和幻想,由于差异的思想与心理,人的感情作用左右着理智与慧思的极限,也影响着人们的正常思维和逻辑推理,因此才造成了人们对《咸》卦的误解。所以,只有正其心智,明其事理,倾其毕生精力博览群书,才能从中学到真知,找出谬误,提高自己的识别能力。笔者由此认为,探索《咸》卦的真正涵义,指出《咸》卦的解释性误区,以正本清源,是现代易学研究中极为重要的内容之一。正确认识与光大《周易》的“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的形而中论哲学与形而上性的科学思想,才能真正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贡献。
    注 释
    [1] 鞠曦:《易道元贞》。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4月第1版第86页。
    [2] 韩星:“穷理尽性以至于命——《易道元贞》的阐读和品评”,《国学论衡》第三辑,兰州大学出版2004年11月第1版。
    [3] 鞠曦:《中国之科学精神》,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第176页。
    [4] 《帛书要》。
    [5] 《论语·里仁》。    
    [6] 鞠曦:《易道元贞》。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4月第1版第69页。
    [7] 鞠曦:《易道元贞》。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4月第1版第152页。
    [8] 鞠曦:《易道元贞》。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4月第1版第172页。
    [9] 鞠曦:《易道元贞》。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4月第1版第261页。
    [10] 鞠曦:《易道元贞》。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4月第1版第223页-219页。
    [11] 鞠曦:《中国儒教史批判》。中国经济文化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
    [12] 《程传》。
    [13] 马振彪遗著、张善文整理:《周易学说》。花城出版社2002年3月第1版第310页。
    [14] 《周易本义》。
    [15] 《帛书·要》。
    [16] 《帛书·要》。
    [17] 《周易尚氏学》。
    [18] 张立文:《白话帛书周易》。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1版第398页。
    [19] 孙振声:《白话周易》。中州古籍出版社版1994年3月第2版第190页。
    [20] 唐明邦主编:《周易评注》。中华书局出版1997年12月北京第2次印刷第80页。
    [21] 高亨:《周易大传今注》。齐鲁书社1998年4月第1版第218—222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