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七十登泰山----简叙符号学

http://www.newdu.com 2017-12-05 中国儒学网 佚名 参加讨论

    
    七十登泰山:
    校后记----简叙符号学---秋之旅
    李幼蒸
    我于上月 12日返京,适逢《理论符号学导论》第三版清样印出,在京期间校毕后 ,于11月7日返美前交回编辑部,返美后即续撰此文,以记校稿前后在大 陆学术活动中的 各种体验及感怀。
    如果将跨文化符号学活动戏称作一种“历险”过程,今秋的符号学“历险记”可 以两次颇具开创性的符号学论述之发表为标志。( 1) 去年在芬兰大会上宣读的论文(收入本书第五编第7章)已在本期国际符号学学会会刊SEMIOTICA(162〔1/4〕)上正式发表。我在此篇中向处于 西 方 理 论 前 沿 的 西方同行宣称:符号学跨学科方向, 已导致符号学理论性格的重要改变;符号学跨文化方向, 则 已导致以中国符号学为主的非西方符号学的 正式登 场 。( 2) 在2006年10月21-22日山东大学召开的“上古史重建的新路向暨《古史辨》第一册出版八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我作为唯一来自美国的与会者所提交的论文“顾颉刚史学和历史符号学”,引起了 会议主持者和不少国内中青年与会者的积极关注,《文史哲》编辑部并告知此文将先行在该刊发表。这样,如会议主持者所说,我已  将“符号学”成功地带入了 中国古史学研 究 领 域。西方符号学和中国古史学的“融和”,象征着跨学科和跨文化的之双维符号学实践的一 次 重 要  拓展。我的符号学论述在中西两大主流学术刊物上 的发表,印证了三十年来我在“ 古-今、中-西、理-事” 三个对 极 思想维面上所 进行的 创造性探索( 历 险 ) 之阶段性成效。
    我 借 用 了罗 兰-巴 尔 特 的 “ 符 号 学 历 险 ( L’aventure) ”一 词 ,此词在这里却 含 有 比 西 方 学术 话 语 中 更 复 杂 的 隐 喻。 除 了 学 术 界 通 常 的 “ 探 索 ”之  意 外 , “ 历 险 ”还 包 含 有 其 直 意部 分 , 因 为 符 号 学 研 究 涉 及 到 “ 闯 入 ” 他 人 领 域 而 有 触 犯 领 域 权 威 人 士 利 益 之虞 。 对 于 利 字 当 头 的 学 术 权 威 而 言 , 这 就 意 味 著 “ 侵 权 ”, 随 之 而 来 的 负面效果 可 不 言 而 喻 。 而“历险”却也可在此学术“碰撞”过程中引生一些积极成果出来。此即谓:学术成就亦得经“历险”而产生也。
    此次深秋返国行,是一次实实在在的符号学之旅。四周来的种种学术活动都与符号学相关(当然我也趁机几次重回我在府右街南红门的旧居,感怀三十年前陋室研读时的情境):
    ~《理论符号学导论》新版出版事宜:相 关 于 符号学和人文科学理论的密切关系
    ~《罗兰-巴尔特文集》编辑事宜:涉 及 文学理论和符号学的内 在 关系问题
    ~商洽《应用符号学丛书》立项、编辑事宜
    ~在山东大学国际会议上宣读有关顾颉刚古史学和符号学思想关联的论文:讨论中国史学认识论方向的问题
    ~会议期间讨论“历史符号学”学术的研究和出版的可能性(10月21日晚)
    ~在山东大学会议期间(10月22日晚8点至10点半)与中青年古史学家座谈史学和考古学的理论方向问题
    ~代 表 国 际 符 号 学 学 会 执 委 会 , 洽商2008年举办南京国际文化符号学研讨会事宜:讨论文化发展和跨文化符号学的关系问题(10月25日上午)
    ~在南京师大外语学院与中青年教师讲中国符号学和国际符号学互动的意义问题(10月25日下午)
    ~促成2007年芬兰第9届国际符号学大会中国符号学圆桌会议组办事宜:推动中国符号学和国际符号学的对话事业
    ~在上海大学人文学院对研究生讲符号学和人文科学认识论的关系(10月27日上午)
    ~在上海社科院哲学所与研究人员座谈哲学和符号学理论的关系(10月30日上午)
    ~在京与多位学者分别讨论各种符号学学术问题(10月13日—11月7日)
    ~ 返 美 后 就 中 外 符 号 学 学 术 交 流 问 题 , 与 国 际 符 号 学 学 会 执 委 会 进 行 沟 通 和 建 言
    以 上 跨 越 “ 文 史 哲 ”三 域 的 符 号 学 活 动 ,  均 象 征性 地 体   现  于 以 “ 文 史 哲 ”为 名 目 的 研 究 院 和 杂 志 社 所 组 办 的 此 次 研 讨 会 中 。 因 为四周来的 诸多学术活动其实均导源于参加山东大学顾颉刚学术研讨会的决定,而直到临近会期时, 才最后敲定返国计划,并匆 忙 中 订 购机票和日夜赶写出论文。此次深秋符号学之旅的最大收获是甚麽呢?也 许 还不是我所 从 事 的 符号学活动本身,而是我对与 我 交 谈 的 各地众多中青年学者的学养和睿智所 获 得 的深刻印象。在人们广泛抱怨学术风气不佳之时,我却在特定学术对话环境内,直接体验到新一代学人探讨学术真理的热情和能力,并确信:新时期三十年来,中国已出现了不少好学深思之士,其思想能力不仅绝不弱于西方学人,甚至在某些方面有以过之。新时代学术和学人的共同倾向,使他们显然不同于旧时期学术和学人的倾向。这使我对新世纪中国人文科学的发展潜力增加了信心。
    细心观察一下会发现,无论就学术还是就学人而言,都存在着两个层面:在职业轨道上组织的常规学术活动和所 遵循的俗常方向,以及学人对具体学术问题具有的本能“求真”冲动和自我精神提升的愿望。在适当的对话情境下,后者可以即时勃发,显现出学者细密而执着的思辨力。如果前者受到论资排辈、职业规范的限制而只能“按部就班”进 行 ,后者则可从 学人的学术良知内 萌发出创造性的才思来。我在一个又一个对话情境中体察到的对手方的智慧潜力,使我惊讶和兴奋不已,并为三十年来渐渐形成的民族学术精神之 复苏,感到欢欣鼓舞。问题在于,一个人心中的杂多知识和思想如何加以协调、贯通和联接。而面对面交谈则頗易于促成个人思想世界自我整合的效果。
    一个和学术旧时期形成对比的学术新时期已隐然成形,虽然在不同的时段,新旧因素以不同的比例和搭配方式,导致不同的表现形态 。按照符号学观念,思考的单元应该是小于自然直观对象的各级组成因素。所谓学术新旧时期,不是简单地指确定的时间段、具体的个人、个别的学说或具体的流派,而是指这些学术文化现象中诸自然单元所包含的本质性、能动性、创生性、时代性等构 成性因素。“新”与“旧”是指该因素参与学术创新局势的可能性,并非 均与该因素发生的时间段相联系。于是旧时代产生的, 可能仍然具有“与时更新”的潜力(如孔子仁学),而现代期产生的(如海外新儒学), 则可能难于参与新世纪人类学术更新事业。当然,就学人而言,时代和年龄也反映着拥有更多新时期因素的可能性,其共同特点是:对新世纪学术思想的敏锐性、渴求性、创造性;以 及 有 效 介 入 新型学术理论思维形态的可能性。于是,这个新旧学术时期的分界线,只能辨证地、相对地、分层地、动态地加 以 划定。
    学术思想形态分期的意识, 无疑是人文学术跨学科和跨文化演化的结果。没有跨学科(超 出 学科本位主义)和没有跨文化(超 越 任何一种民族学术传统本位论)观念,当然不会领会此处所说的新旧时期分划说( 重 要 的 不 再 是 学 术 社 会 学 中 的 诸 实 体, 而 是诸 实 体 中 可  发 挥 能 动 作 用 的 诸 组 成 成 分 〔 有 生 因 素 〕及 其 重 新 搭 配 的 可 能 性   ) 。换言之,学术思想形态分期观念,是与符号学认识论和方法论观念息息相关的。符号学遂成为全球化时代组织新型人文科学的普遍语义学工具。本书展现的符号学理论意涵,遂从作者此次在 中国大 陆 的 符号学之旅的体验中再次得到印证。
    是次齐鲁行 ,使我有幸 于 七 十之 龄( 乘 大 段 缆 车后  ) 登上  泰山之颠 ;俯视群山,抚今思昔,益信仁学思想,必将以其新时期的新学术形态,引领新世纪的人文科学,并以此贡献于全人类。曾 记 近 四 十 年 前 于 大 串 联 时 期 曾 首 次 徒 步 登上 泰 山 。 前 一 晚 抵 泰 安 县 城 时 , 到 处 是 红 卫 兵 文 宣 队 的 语 录 歌 舞 秀 , 可 谓 一 派 “ 精 神 大 解 放”气 氛,其情其景,历历在目; 之 后 转 青 岛 乘 船 赴 沪 , 在 船 舱 群众聚 会 中 , 亦曾 亲历 “ 大 海 航 行 靠 舵 手 ”的齐唱场面; 而  踏 上 上 海 码 头 之 日 , 恰值 工 人 革 委 会夺 权 之 时,竞  也 颇 有 “ 世 界 大 解 放 ”气 概 。 而 在 宁 波东钱湖 等 待 我 的则  是 刚 刚 从 “ 牛 棚 ” 中 解 放 出 来 的(二十年 后  曾参 与 本 书 原 版校 订 工 作 的) 妻子  。 而 今 泰 安 市 已 是 高 楼 林 立 , “ 换 了 人 间 ”。 四 十 年 , 一 瞬 间 , 历 史 已 发 生 剧 变 。此 次  齐 鲁 历 史 学 研 讨 会的召开 , 可谓正 其 时 也 。什么是历史,什么又是史学呢?是为叙 ,以纪 此难忘的大陆“ 符号学——秋之旅” 。
    李幼蒸  2006,11,11,于旧金山南湾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