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道诚 在这样一个知识大爆炸时代,各种信息层出不穷,面对种种新事物、新知识、新问题,该如何认识事物、学习知识、解决问题?人们更能用到《素书》的解答。 博学切问所以广知 博学指对知识要广泛地猎取,关键是保持学习的好奇心;切问指恳切地请教,关键是要有谦虚的态度。不学则已,既然要学,不学到通达晓畅绝不能终止;不去求教则已,既然求教,不到彻底明白绝不能终止。只有两者都具备,才能明白世间的各种道理,解决遇到的各种疑难。《中庸》里也写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博学之,审问之(资料图 图源网络) 博学主要解决知识的广度问题,切问主要解决知识的深度问题。博学让你思考解决问题时能有多种角度、多种思路,切问让你在思考解决问题时能达到比较深入彻底、准确严密的程度。博学与切问相辅相成。 每一件事物背后都有它的道理,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你不仔细探究它,就少了一次认识道理的机会,那下次再碰到这个事物时对它的认识还是茫然无知或者错误依旧。《朱子语类》说:“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张衡是我国东汉时期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他从小家境贫穷,天资聪颖,勤奋好学,10岁时就“能五经贯六艺”。写诗作赋外,他兴趣广泛,常常涉猎自然科学读物。他某天从一本诗集里读到四句诗,描述了北斗星在各个季节傍晚时的变化:“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他感觉太有意思了,夜空繁星闪烁形象各异,多么美妙。他画成了天象图,每夜对着图仔细观察天空并记录、思考,终于确认那四句诗里描述得不够准确,事实上斗柄早春指东北,暮春却指东南。 后来他出任中央政府专管天文的太史令,取得了很大成就。他首次正确解释了月食的成因;记录了中原地区能看到的2500颗星星,绘制了我国第一幅较完备的星图;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测地震的仪器地动仪、用水力推动的观察星象的天文仪器浑天仪、预测风力风向的气象仪器候风仪、测定节气和一年时间长短的土圭(日影器))、指南车、自动记里鼓车和飞行器独飞木雕,还有历法、数学、文学、绘画等方面的成就,这与他的博学贯通和勇于质疑的精神是分不开的。 张衡(资料图 图源网络) 鲁迅先生有段话非常值得学习者深思。“爱看书的青年,大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书,即课外的书。不要只将课内的书抱住。即使和本业毫不相干的,也要泛览。譬如学理科的,偏看看文学书,学文学的,偏看看科学书,看看别个在那里研究的,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这样子,对于别人别事,可以有更深的了解。”如果只看本专业的书,视野难免狭隘,思路会少很多,看问题难以跳出思维的巢臼。 宋应星是明末清初著名的科学家。他自幼聪明强记,熟读经史及诸子百家,喜欢音乐、作诗,对天文学、声学、农学及工艺制造之学有很大兴趣,熟读过《本草纲目》。他的研究领域涉及自然科学及人文科学的不同学科,最杰出的著作《天工开物》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此书把中国几千年来出现过的农业生产和手工业生产方面的知识、技术经验作了系统化、条理化的总结,其中收录了农业、手工业,诸如机械、砖瓦、陶瓷、硫磺、烛、纸、兵器、火药、纺织、染色、制盐、采煤、榨油等生产技术,并运用定量的方法,对生产全过程作了详尽记载,既有理论意义,又有实用价值。《天工开物》后来传入日本、朝鲜、法、英、德、意、俄、美,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和重要的影响,直接推动了欧洲农业革命。可惜此书在清朝时被销毁,反而在中国被埋没。 《天工开物》(资料图 图源网络) 学习中难免会遇到问题,工作生活中也难免会遇到各种问题,这都需要自己去求证或者向别人请教,这时要有虚怀若谷的态度和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才能得到真知,解决心中的疑问。而且,能提出一个好问题,本身就代表了一种能力。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只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巧问题,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旧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像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明朝宋濂自幼好学,遇到不明白的地方总要刨根问底。有一次,宋濂为了搞清楚一个问题,冒雪行走数十里,去请教已经不收学生的梦吉老师,但老师并不在家。他并不气馁,几天后再次拜访,但老师并没有接见他。因为天冷,宋濂和同伴都被冻得够呛,宋濂的脚趾都被冻伤了。当宋濂第三次独自拜访时,掉入雪坑中,幸被人救起。当他几乎晕倒在老师家门口的时候,老师被他的诚心所感动,耐心解答了宋濂的问题。后来,他又拜访了很多老师,最终成为了闻名遐迩的散文家。 宋濂(资料图 图源网络) 古代人们相信螺赢是将螟蛉变成自己的儿子这个荒唐的传说,还把领来的儿子叫做“螟蛉子”。南北朝的陶弘景对此表示怀疑。他在菜园子里找到一窝蜾蠃,聚精会神地整天观察,发觉它们有雄也有雌,经过许多天观察,终于揭穿了蜾蠃衔螟蛉的秘密:原来蜾蠃也有自己的后代,螟蛉是被衔到窝里给幼虫当食物的,根本不存在“螟蛉义子”这回事! 他勇于质疑的科学态度、绝不人云亦云的精神让他在医药、炼丹、天文历算、地理、兵学、铸剑、经学、文学艺术、道教仪典等方面都有深入研究,以药物学的贡献为最大,著成的《本草经集注》一书,共收药物730种,是我国本草学史上一部具有代表性的著作。除对度量衡、剂型等进行考订修正外,还补充了大量药物形态、性味、产地、采收、鉴别、炮制、剂量的详尽描述和名医用药经验,增列了“诸病通用药”、“解百毒及金石等毒例”、“服药食忌例”等内容,他首创的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具有深远的影响,沿用至今。 (责任编辑:admin) |